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文艺学建设丛书”第一辑(6种)出版
【出 处】
:
文学评论
【发表日期】
:
2000年4期
其他文献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在汗牛充栋的教材与各种研究论著中,意识形态叙述是处于支配地位的。不可否认,这一叙述模式也具有现代性叙述的某些价值范畴,如启蒙、个性解放、民主、自由等概念的不时出现,但其重心不在于此,核心是以政党、阶级所代表的意识形态价值来理解阐释这些概念,因而这些
现代文学暨20世纪中国文学都已经成为过去和历史,成为“历史化”、凝固化了的客观存在,因而现在可以以一种“事过境迁”的冷静、客观和科学态度来进行审视,进行“经典化”的筛选与处理,这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20世纪的最后几年出现的文学大师的认定与排序,百年文学经典作品和逼近世纪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撰是20世纪后半叶成就最大的纂史领域之一,然而也留下了很多的缺撼。新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怎样才能再上一个台阶.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前沿课题。
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本的大同小异,表明文学史的写作存在着一种共同的约束。因此,改变既定的文学史观走出教科书体系,追求人类性和个性化便成为文学史写作突破的关键。
在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我们也看到了两个不平衡:研究性写作与文学史写作不平衡;在文学史写作中,专史与综史的写作又不平衡。所以,我们有理由希望和期待现代文学在分类史、流派或思潮史和作家作品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同时,能有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的更具文学史品格的综合性现代文学史(主要用作高校教材)
当然.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编写,首先需要确定一个初始概念,一个价值基准。它应该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基本切合近百年来中国文化变迁的实际;二是大致能够反映百年文学的根本特点;三是大体上可以对百年文学的丰富实践进行学术整合。在我看来,目前学界仍在争论的“近代性”或“现代性”概念,都不足以当此重任。而应以“过渡性”代之。主要依据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