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力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所有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教师应该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让学生的学习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地做了一些尝试,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课题入手,提纲挈领
题目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整篇文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的课文题目就是文章内容或思想的高度提炼.是课文的眼睛,是纲目。从课题人手,便于学生整体认知。
苏教版中的许多课文的题目往往给读者留下许多悬念,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题生疑。《“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题目新颖特别,涵义深刻,作为文章的“眼睛”,我认为可以以课题为突破口,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在教这一课时,一上课就可以从课题发问:“看了课题你想到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这是谁跟谁说的一句话?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是不是心甘情愿地放掉的?学生能自己质疑提问,说明学生已经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学生在以“课题”切入的学习过程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逐渐由模糊到清晰,由肤浅到深刻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了学生的学习个性。
二、多元理解,求异思维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知识阅历、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再加上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着他们对课文理解的多元化。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和选择,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对文本做出有个性的反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如教学课文《三袋麦子》时,有的学生喜欢小猪的憨厚可爱:“我会像小猪一样,把它们通通吃掉。想吃就吃,多舒服啊!”有的学生喜欢小牛的勤劳节俭:“我会像小牛一样,慢慢地吃,想吃的时候吃一点,一直能吃到好吃的,生活多有意思啊!”更多学生喜欢小猴的聪明能干:“我会像小猴一样,全部种下地,第二年就能美美地吃了,再种,再吃,永远吃不完,美死我了!”
作为老师要让学生做到真正的个性化阅读,既要尊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又要引导他们健康地成长,让他们保持自己的个性,做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人。
三、有疑有思,深入透彻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是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驱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在阅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并要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最终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课文的学习,走进了文本。
苏教版的有些课文的习题中经常有问题出现,如《槐乡五月》后的问题: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又如《争论的故事》后的问题:盛老师为什么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其实这些问题是对课文内容的浓缩,学生对课文有了通盘的理解、深刻的认识之后才能回答的。为了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主动性,不妨让学生也模仿给阅读的课文提问题,因为要提问题的话,必须要有学生自觉主动的阅读过程才行。这样,不仅鼓励了学生大胆地提问题.而且也借疑释疑,使学生兴趣盎然。
四、厚积薄发,突现效果
语文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语文课,我只教会学生阅读与思考。”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同时肯定有自己的思考,学生在领悟了语言文字中蕴藏的情感,思考了语言文字背后的意义后,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思考结果表现出来,放飞学生的灵性!这时教师就要起到指正、引领的作用,万泉归人海,让学生的阅读步入正确的方向。
学习杜甫的《绝句》时,学生通过自己收集资料,了解了成诗的背景,学诗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风景和幽雅惬意的环境,明白了诗人当时的心境,那么怎样让学生将其感受表现出来呢?有的同学擅长朗诵,那么就来诵读古诗;有的同学善于表达。就让其把古诗描绘的景象说出来;有的同学擅长画画,就让其把古诗描绘的景象画下来——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正好体现杜甫诗的意境。
再如教完一篇课文后,既要有体现教学目标的一些基本的作业要求:适当地抄写些生字新词,摘录或背诵点文中的优美语句;又要有让学生尽情发挥、自由驰骋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准备一本展现自己个性的作业本,从设计到誊写到美工,运筹帷幄,通盘考虑。可以有“学海邀游”,可以有“读书感悟”,可以有“奇思妙想”.可以有“美文锦集”……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这些练习形式,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了极好的延伸。
但是我们要在繁华的背后有清醒的认识:个性化阅读要尊重文本,把握好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教学的模式可以千差万别,但观念再新,形式再活也不能脱离文本;要避免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浮躁、浅薄和偏失。这样才能让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发展得以持续深入。
一、课题入手,提纲挈领
题目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整篇文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的课文题目就是文章内容或思想的高度提炼.是课文的眼睛,是纲目。从课题人手,便于学生整体认知。
苏教版中的许多课文的题目往往给读者留下许多悬念,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题生疑。《“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题目新颖特别,涵义深刻,作为文章的“眼睛”,我认为可以以课题为突破口,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在教这一课时,一上课就可以从课题发问:“看了课题你想到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这是谁跟谁说的一句话?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是不是心甘情愿地放掉的?学生能自己质疑提问,说明学生已经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学生在以“课题”切入的学习过程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逐渐由模糊到清晰,由肤浅到深刻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了学生的学习个性。
二、多元理解,求异思维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知识阅历、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再加上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着他们对课文理解的多元化。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和选择,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对文本做出有个性的反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如教学课文《三袋麦子》时,有的学生喜欢小猪的憨厚可爱:“我会像小猪一样,把它们通通吃掉。想吃就吃,多舒服啊!”有的学生喜欢小牛的勤劳节俭:“我会像小牛一样,慢慢地吃,想吃的时候吃一点,一直能吃到好吃的,生活多有意思啊!”更多学生喜欢小猴的聪明能干:“我会像小猴一样,全部种下地,第二年就能美美地吃了,再种,再吃,永远吃不完,美死我了!”
作为老师要让学生做到真正的个性化阅读,既要尊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又要引导他们健康地成长,让他们保持自己的个性,做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人。
三、有疑有思,深入透彻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是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驱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在阅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并要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最终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课文的学习,走进了文本。
苏教版的有些课文的习题中经常有问题出现,如《槐乡五月》后的问题: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又如《争论的故事》后的问题:盛老师为什么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其实这些问题是对课文内容的浓缩,学生对课文有了通盘的理解、深刻的认识之后才能回答的。为了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主动性,不妨让学生也模仿给阅读的课文提问题,因为要提问题的话,必须要有学生自觉主动的阅读过程才行。这样,不仅鼓励了学生大胆地提问题.而且也借疑释疑,使学生兴趣盎然。
四、厚积薄发,突现效果
语文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语文课,我只教会学生阅读与思考。”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同时肯定有自己的思考,学生在领悟了语言文字中蕴藏的情感,思考了语言文字背后的意义后,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思考结果表现出来,放飞学生的灵性!这时教师就要起到指正、引领的作用,万泉归人海,让学生的阅读步入正确的方向。
学习杜甫的《绝句》时,学生通过自己收集资料,了解了成诗的背景,学诗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风景和幽雅惬意的环境,明白了诗人当时的心境,那么怎样让学生将其感受表现出来呢?有的同学擅长朗诵,那么就来诵读古诗;有的同学善于表达。就让其把古诗描绘的景象说出来;有的同学擅长画画,就让其把古诗描绘的景象画下来——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正好体现杜甫诗的意境。
再如教完一篇课文后,既要有体现教学目标的一些基本的作业要求:适当地抄写些生字新词,摘录或背诵点文中的优美语句;又要有让学生尽情发挥、自由驰骋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准备一本展现自己个性的作业本,从设计到誊写到美工,运筹帷幄,通盘考虑。可以有“学海邀游”,可以有“读书感悟”,可以有“奇思妙想”.可以有“美文锦集”……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这些练习形式,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了极好的延伸。
但是我们要在繁华的背后有清醒的认识:个性化阅读要尊重文本,把握好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教学的模式可以千差万别,但观念再新,形式再活也不能脱离文本;要避免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浮躁、浅薄和偏失。这样才能让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发展得以持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