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语文教学的思考,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让学生学会学习,拥有自学的能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更以几何级数激增,一个人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局长保罗·郎格朗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可见,自学能力已成为当代人生存和持续发展必须具备的能力。
自学能力以独立性为核心,要求人自觉主动地反思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规律,有效地组织、利用影响自己学习活动的各种因素,以成功地掌握知识,提高综合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
一、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学习观
教师应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的只注重知识传授,不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应试教学模式,革除以教师为中心,单方面传授知识的落后教学观,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自主探究的新型学习观,树立“教学是为了发展,教师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观念。教学的着眼点应由“怎样教”转变为“怎样促学”,教师的任务不再是把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吃,而是让学生通过探究自己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应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各种学习活动,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学习的方法,逐渐转化为学习能力,促进自学能力的形成。
二、培养自学兴趣,强化自学动机
自学是一种个性化的行动,自学兴趣、自学动机直接影响到自学活动的效果。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兴趣是学生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经济、最活跃的因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是好之者、乐之者,对语文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热情主动地学习语文,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激发学生的自学动机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积极地自主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对那些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掌握的知识,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稍微难一点的问题,教师可以让他们在学习小组中通过互帮互学讨论解决,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候点拨。学生取得成功后,教师应及时表扬,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探究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能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增强主动探究的意识,形成自学能力。
2.引导学生走出课堂。上语文课时,教师有时要向学生介绍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或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其实教师可以不作介绍,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如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预习任务:上网或到图书室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以及彭德怀的生平。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走进了那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年代,那个年代发生的事,让他们感到新鲜、好奇,他们发现原来网络、书籍那么有用,能告诉他们那么多的知识。他们不由自主地对书籍、网络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后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在求知这个动力的驱使下,他们会自然而然地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询。
3.讲述自学成才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自学的意义。自学成才的人物不胜枚举。我经常给学生讲华罗庚、高尔基、爱迪生等一些靠自学成才的人物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有些人不需要老师教,靠自学照样能获得成功,取得成就。从这些名人身上,学生认识到自学的重要性,在榜样的鼓舞下,对自学产生了兴趣。
三、教给自学的方法
当代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丁肇中教授说:“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一个人掌握了自学的方法,不管知识更新的速度有多快,社会发展怎样迅猛,他都能通过自学赶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时代淘汰。常用的自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做读书笔记,如符号式笔记、摘录式笔记等。
(2)阅读,如泛读、精读、速读等。
(3)养成质疑的习惯。
(4)上网或到图书室查资料,拓宽自学渠道。
(5)预习课文,不会读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用“一读、二想、三归、四查”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自学的方法还有很多种,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叙述了。古人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掌握了正确的自学方法,学生的自学活动才能如鱼得水,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经过反复训练而形成的一种近乎自动化的心理活动过程。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发展学习能力,对将来的工作和学习大有裨益。它好似催化剂,能让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形成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自学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教师和学生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自学能力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使其终身受益。
(责编 莫彩凤)
自学能力以独立性为核心,要求人自觉主动地反思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规律,有效地组织、利用影响自己学习活动的各种因素,以成功地掌握知识,提高综合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
一、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学习观
教师应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的只注重知识传授,不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应试教学模式,革除以教师为中心,单方面传授知识的落后教学观,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自主探究的新型学习观,树立“教学是为了发展,教师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观念。教学的着眼点应由“怎样教”转变为“怎样促学”,教师的任务不再是把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吃,而是让学生通过探究自己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应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各种学习活动,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学习的方法,逐渐转化为学习能力,促进自学能力的形成。
二、培养自学兴趣,强化自学动机
自学是一种个性化的行动,自学兴趣、自学动机直接影响到自学活动的效果。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兴趣是学生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经济、最活跃的因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是好之者、乐之者,对语文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热情主动地学习语文,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激发学生的自学动机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积极地自主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对那些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掌握的知识,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稍微难一点的问题,教师可以让他们在学习小组中通过互帮互学讨论解决,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候点拨。学生取得成功后,教师应及时表扬,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探究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能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增强主动探究的意识,形成自学能力。
2.引导学生走出课堂。上语文课时,教师有时要向学生介绍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或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其实教师可以不作介绍,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如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预习任务:上网或到图书室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以及彭德怀的生平。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走进了那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年代,那个年代发生的事,让他们感到新鲜、好奇,他们发现原来网络、书籍那么有用,能告诉他们那么多的知识。他们不由自主地对书籍、网络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后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在求知这个动力的驱使下,他们会自然而然地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询。
3.讲述自学成才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自学的意义。自学成才的人物不胜枚举。我经常给学生讲华罗庚、高尔基、爱迪生等一些靠自学成才的人物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有些人不需要老师教,靠自学照样能获得成功,取得成就。从这些名人身上,学生认识到自学的重要性,在榜样的鼓舞下,对自学产生了兴趣。
三、教给自学的方法
当代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丁肇中教授说:“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一个人掌握了自学的方法,不管知识更新的速度有多快,社会发展怎样迅猛,他都能通过自学赶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时代淘汰。常用的自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做读书笔记,如符号式笔记、摘录式笔记等。
(2)阅读,如泛读、精读、速读等。
(3)养成质疑的习惯。
(4)上网或到图书室查资料,拓宽自学渠道。
(5)预习课文,不会读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用“一读、二想、三归、四查”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自学的方法还有很多种,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叙述了。古人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掌握了正确的自学方法,学生的自学活动才能如鱼得水,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经过反复训练而形成的一种近乎自动化的心理活动过程。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发展学习能力,对将来的工作和学习大有裨益。它好似催化剂,能让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形成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自学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教师和学生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自学能力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使其终身受益。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