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数学知识教学过程的始终,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想象和猜想,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力举措。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促进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台阶。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造性思维 激发兴趣 学会观察 求异思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逐渐得到重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首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脑皮层的细胞高度兴奋,可以让学生自觉抑制各种形式产生的疲劳,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探究活动,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条件,可以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直接动力,是孕育创造性思维的温床。培养学生兴趣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途径也很多。教学中教师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直角三角形时,我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不放倒学校内的旗杆,如何测出旗杆的高度呢?师:“如何不放倒校内的旗杆,测出旗杆的高度?”生:“利用太阳光照射,实物/实物影长=k,据比例知识用一米尺测量即可知道。”师:“可惜今天是阴天,咋办?”学生往窗外看(笑),开始议论如何解决。在学生兴趣正浓、急于想知道解决的办法时,我适时地导出新课。像这样设置悬念的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掀起一节课学习的高潮打下基础,使学生的思维逐渐灵活,寓教于乐可自然充分体现,能力培养无形融在其中。
兴趣能激发灵感,灵感能激发创造,从而使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展。难怪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其次,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想象和猜想,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力举措。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没有创造。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在观察中及时辅导。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不同有顺序地进行观察,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指导学生及时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在一根细线的两端各系一个小球,然后甩动其中一个小球,使它旋转成一个圆,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圆的过程,提问:“你发现什么?”学生纷纷发言:“小球旋转成一个圆。”“小球始终绕着中心旋转而不跑到别的地方去。”“我还看见好像有无数条线。”……在学生回答的质朴的语言中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渗透了圆的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看到:无数条线则理解为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提供感性材料。
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翅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而是大胆地猜想,小心地验证。数学的发展并非是无可怀疑的真理,在教学上的单纯积累,而是一个充满猜想和反驳的过程。猜想作为数学想象表现形式的最高层次,属于创造性想象,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强大动力。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扇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若把三角形的底抽象成弧长,则扇形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便打开了,同时进行猜想、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最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台阶。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基础,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想别人没想到的,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善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与众不同的死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例如平时教学过程中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体现。
总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该贯穿整个教学,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数学知识教学过程的始终,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 2007,4.
[2]张思明.中学数学教与学.让数学的教与学成为发展学生创造力的舞台,2009,4.
[3]许秀华.中学数学教育.新课改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2005,4.
[4]素质教育在美国.2007,8.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造性思维 激发兴趣 学会观察 求异思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逐渐得到重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首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脑皮层的细胞高度兴奋,可以让学生自觉抑制各种形式产生的疲劳,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探究活动,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条件,可以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直接动力,是孕育创造性思维的温床。培养学生兴趣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途径也很多。教学中教师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直角三角形时,我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不放倒学校内的旗杆,如何测出旗杆的高度呢?师:“如何不放倒校内的旗杆,测出旗杆的高度?”生:“利用太阳光照射,实物/实物影长=k,据比例知识用一米尺测量即可知道。”师:“可惜今天是阴天,咋办?”学生往窗外看(笑),开始议论如何解决。在学生兴趣正浓、急于想知道解决的办法时,我适时地导出新课。像这样设置悬念的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掀起一节课学习的高潮打下基础,使学生的思维逐渐灵活,寓教于乐可自然充分体现,能力培养无形融在其中。
兴趣能激发灵感,灵感能激发创造,从而使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展。难怪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其次,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想象和猜想,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力举措。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没有创造。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在观察中及时辅导。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不同有顺序地进行观察,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指导学生及时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在一根细线的两端各系一个小球,然后甩动其中一个小球,使它旋转成一个圆,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圆的过程,提问:“你发现什么?”学生纷纷发言:“小球旋转成一个圆。”“小球始终绕着中心旋转而不跑到别的地方去。”“我还看见好像有无数条线。”……在学生回答的质朴的语言中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渗透了圆的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看到:无数条线则理解为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提供感性材料。
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翅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而是大胆地猜想,小心地验证。数学的发展并非是无可怀疑的真理,在教学上的单纯积累,而是一个充满猜想和反驳的过程。猜想作为数学想象表现形式的最高层次,属于创造性想象,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强大动力。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扇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若把三角形的底抽象成弧长,则扇形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便打开了,同时进行猜想、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最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台阶。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基础,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想别人没想到的,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善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与众不同的死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例如平时教学过程中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体现。
总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该贯穿整个教学,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数学知识教学过程的始终,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 2007,4.
[2]张思明.中学数学教与学.让数学的教与学成为发展学生创造力的舞台,2009,4.
[3]许秀华.中学数学教育.新课改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2005,4.
[4]素质教育在美国.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