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占用量越来越大,保护土地资源已经势在必行。土地整理是为了协调人和土地的关系,保护土地资源。在土地整理过程中,难免会对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如对植物、水源等的破坏,因此要对生态环境影响作出评价,才能更好的保护环境。文章分析土地整理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作出了分析。
关键词: 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土地整理包括对市用土地整治和农用土地的整理,是对土地实现综合整治,进行局部优化或者调整,旨在实现对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随着人口的增长,我国的土地形势变得严峻,虽然在整治过程中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一)发现根源问题
土地整理带来的影响涉及到生态、社会和经济。单一的解决问题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区域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人们从源头发现问题,实现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由人类活动引起,通过对土地整理中问题的总结,才能发现根源,采取更好的控制措施。
(二)有助于综合规划
土地整理通过对土地实行综合的规划,从多个角度考虑整治带来的全反面的影响,减小了个别项目对环境产生过大破坏。通过统一的安排规划,作出调研分析,对可能发生的影响作出评估,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促进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发展。
二、土地整理对区域生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理的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到对土地资源的重新分配和优化,会对生态系统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包括对空气、植被、生物等影响[1]。水资源影响方面,土地整治会改变当地的水文结构,对水质和水资源的分配带来影响,严重会引起水资源流失;土地整理还会影响到植物的生长环境,对植物种植布局带来改变,耕地的增加会造成植物的破坏,植物数量大幅度减小,同时也会影响到动物;土地整治可能改变土壤的结构,引起土壤污染甚至退化,丧失肥力,土质的改变也会影响到土壤中的微生物死亡,进而影响到作物生长,绿色植物减少。土质改变、植物减少等变化会关联到当地的气候条件,可能会引起沙尘暴等恶劣气候的出现。另外,土地整理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会对当地的经济带来干扰,这也是土地整治影响考虑的范围。土地整理一定要综合考虑到多种因素,将这些对环境的影响纳入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去。目前,我国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依然存在着不足之处。
三、土地整理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由于土地整理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其评价指标也当作出统一,这样才能提升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实际对土地资源作出调整。常用到的评价方式有定量和定性两种,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时要实现两种方式的结合。确定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对影响原因、程度等作出分析,选取代表性的结果作为评价指标[2]。评价指标中包括生物丰度指数,用来对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作出评价;植被覆盖指数,用来评价植被的覆盖率;水网密度指数,反映区域内水资源的丰富程度,涉及到河流的长度、水域面积等;土地侵蚀指数,用来反映土壤的状况,受到侵蚀的面积,所占比例等;土地适宜性指数,反应土地的适宜性程度。每项评价指标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蕴含了许多分指标,在对评价指数进行计算时要参考到分指标的权重。各项评价指标指数进行计算时:
生物丰度指数=Abio(0.35×林地面积+0.28×水域湿地面积+0.21×草地面积+0.11×耕地面积+0.04×建设用地面积+0.01×未利用地面积)/区域总面积。Abio指的是生物丰度指数的归一化系数。各个分指标权数要参考国家的相关标准,生物丰度分指标权重如表(一)所示:
植被覆盖指数=Aveg(0.38×林地面积+0.34×草地面积+0.19×耕地面积+0.07×建设用地面积+0.02×未利用地面积)/区域总面积。Aveg是指标覆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各分指标权重如表(二)所示:
土地侵蚀指数=Aero(0.7×重度侵蚀面积+0.25×中度侵蚀面积+0.05×轻度侵蚀面积)/区域总面积,是土地侵蚀指数的归一化系数。Aero分指标如表(三)所示:
四、土地整理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模型搭建
区域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土地整理工作应当以生态环境为基础,定量分析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以此为依据搭建相应的数学模型,对土地整理进行客观的评价[3]。土地整治过程中还会用到能值理论,对不同区域状况作出比较分析,统一单位能值转换,能将自然资源转为经济价值。土地整理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土地所创造的经济价值,能值理论的应用能为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作出直观的分析,作为评价中的有力依据。土地整理中,景观生态占了重要的部分,景观不仅是生态系统中的组成,同时也具有了景观功能和结构。因此我们要以景观生态作为依据搭建相应的评价模型,做好对景观生态的保护工作[4]。
綜上所述,土地整理会对区域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影响,我国当前的土地整理工作正处在发展阶段。土地过程中要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综合对多种因素的考虑,结合生态环境中保护的多种指标,完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搭建多种评价模型,这样才能确保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让土地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田瑞青.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8,30(02):235+237.
[2]王军,钟莉娜.景观生态学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7,37(12):3982-3990.
[3]陈倩颖,杨银科,李新慧,苗丁丁.土地整理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13):81-83+87.
[4]刘瑞军.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8,33(01):126-127.
关键词: 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土地整理包括对市用土地整治和农用土地的整理,是对土地实现综合整治,进行局部优化或者调整,旨在实现对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随着人口的增长,我国的土地形势变得严峻,虽然在整治过程中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一)发现根源问题
土地整理带来的影响涉及到生态、社会和经济。单一的解决问题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区域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人们从源头发现问题,实现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由人类活动引起,通过对土地整理中问题的总结,才能发现根源,采取更好的控制措施。
(二)有助于综合规划
土地整理通过对土地实行综合的规划,从多个角度考虑整治带来的全反面的影响,减小了个别项目对环境产生过大破坏。通过统一的安排规划,作出调研分析,对可能发生的影响作出评估,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促进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发展。
二、土地整理对区域生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理的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到对土地资源的重新分配和优化,会对生态系统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包括对空气、植被、生物等影响[1]。水资源影响方面,土地整治会改变当地的水文结构,对水质和水资源的分配带来影响,严重会引起水资源流失;土地整理还会影响到植物的生长环境,对植物种植布局带来改变,耕地的增加会造成植物的破坏,植物数量大幅度减小,同时也会影响到动物;土地整治可能改变土壤的结构,引起土壤污染甚至退化,丧失肥力,土质的改变也会影响到土壤中的微生物死亡,进而影响到作物生长,绿色植物减少。土质改变、植物减少等变化会关联到当地的气候条件,可能会引起沙尘暴等恶劣气候的出现。另外,土地整理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会对当地的经济带来干扰,这也是土地整治影响考虑的范围。土地整理一定要综合考虑到多种因素,将这些对环境的影响纳入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去。目前,我国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依然存在着不足之处。
三、土地整理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由于土地整理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其评价指标也当作出统一,这样才能提升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实际对土地资源作出调整。常用到的评价方式有定量和定性两种,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时要实现两种方式的结合。确定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对影响原因、程度等作出分析,选取代表性的结果作为评价指标[2]。评价指标中包括生物丰度指数,用来对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作出评价;植被覆盖指数,用来评价植被的覆盖率;水网密度指数,反映区域内水资源的丰富程度,涉及到河流的长度、水域面积等;土地侵蚀指数,用来反映土壤的状况,受到侵蚀的面积,所占比例等;土地适宜性指数,反应土地的适宜性程度。每项评价指标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蕴含了许多分指标,在对评价指数进行计算时要参考到分指标的权重。各项评价指标指数进行计算时:
生物丰度指数=Abio(0.35×林地面积+0.28×水域湿地面积+0.21×草地面积+0.11×耕地面积+0.04×建设用地面积+0.01×未利用地面积)/区域总面积。Abio指的是生物丰度指数的归一化系数。各个分指标权数要参考国家的相关标准,生物丰度分指标权重如表(一)所示:
植被覆盖指数=Aveg(0.38×林地面积+0.34×草地面积+0.19×耕地面积+0.07×建设用地面积+0.02×未利用地面积)/区域总面积。Aveg是指标覆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各分指标权重如表(二)所示:
土地侵蚀指数=Aero(0.7×重度侵蚀面积+0.25×中度侵蚀面积+0.05×轻度侵蚀面积)/区域总面积,是土地侵蚀指数的归一化系数。Aero分指标如表(三)所示:
四、土地整理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模型搭建
区域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土地整理工作应当以生态环境为基础,定量分析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以此为依据搭建相应的数学模型,对土地整理进行客观的评价[3]。土地整治过程中还会用到能值理论,对不同区域状况作出比较分析,统一单位能值转换,能将自然资源转为经济价值。土地整理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土地所创造的经济价值,能值理论的应用能为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作出直观的分析,作为评价中的有力依据。土地整理中,景观生态占了重要的部分,景观不仅是生态系统中的组成,同时也具有了景观功能和结构。因此我们要以景观生态作为依据搭建相应的评价模型,做好对景观生态的保护工作[4]。
綜上所述,土地整理会对区域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影响,我国当前的土地整理工作正处在发展阶段。土地过程中要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综合对多种因素的考虑,结合生态环境中保护的多种指标,完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搭建多种评价模型,这样才能确保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让土地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田瑞青.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8,30(02):235+237.
[2]王军,钟莉娜.景观生态学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7,37(12):3982-3990.
[3]陈倩颖,杨银科,李新慧,苗丁丁.土地整理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13):81-83+87.
[4]刘瑞军.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8,33(01):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