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冠心病;心理抑郁;应对方式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27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012-02
冠心病是目前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1]。对人类的健康危害日益加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冠心病发生率逐年上升,成为继肿瘤之后的第二大疾病死亡原因[2]。特别是近年来抑郁症及其相关症状可能是冠心病发生、发展及其影响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2]。而抑郁症是一种与情绪障碍有关的精神性疾病,在心脑血管疾病中伴有大量抑郁症状,作为一种与心理行为相互影响的社会适应不良性疾病,影响着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3],近年有关一些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行为变化及抑郁状态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和重视。
冠心病在其发生发展中,患者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恐惧、孤独等负性情绪,其中抑郁发生率最高。
1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
冠心病患者伴发抑郁症的几率远高于正常人群,冠心病伴发抑郁往往会加重躯体症状,甚至影响疾病过程及转归。在早期的人群调查中发现冠心病的人群中抑郁发生率高达18%-60%。西方发达国家的冠心病患者有40%伴有抑郁症状,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在发病的7d之内有16%发生了抑郁症,心肌缺血6个月后,伴抑郁症患者的病死率是不伴有抑郁者的3.5倍。我国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1981年——1997年
发病率平均每年增加1.7%,1999年——2000年城市与农村冠心病死亡率年增长分别为4.48%-4.10%。我国报道的冠心病患者抑郁发生率低于西方国家,约24%[5]。老年冠心病伴抑郁症患者房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抑郁患者,心源性猝死亦高于非抑郁症者。
男女冠心病抑郁症的发病率不一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抑郁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2]。抑郁是一种激素功能变化的结果,而女性的激素变化易导致抑郁的感觉。女性感情细腻,较敏感,家庭中承担的角色多,患病后造成的角色转变,使其对今后生活产生更多的顾虑,造成情绪低落。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延长,老年冠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冠心病多发生在40岁以后,且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老年冠心病患者伴发抑郁状况较多,老年冠心病患者伴发抑郁症的几率远高于正常人群[1]。
2 冠心病患者的应对方式
目前,国外对冠心病患者应对方式的研究侧重具体的干预理论及模式的建立,而国内对冠心病患者应对方式的研究则较少,应对作为影响应激反应结果的重要中间变量,对个体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不同的应对方式可降低或加重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应对是个体在应激环境或事件中,对该环境或事件做出认知评价之后为平衡自身精神状态所采取的措施。应对方式是构成一个人在特定应激情况下的应对形式和带有个人特点的、可能具有某些跨情境的一致性的应对风格的基本成分[5]。所以,应对方式受个体认知评价、个性、曾经有的心身体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疾病的患者存在不同的应对策略,不同的应对策略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疾病的进程,面对应激环境时,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方式,也是冠心病病情发展和治疗的重要因素。老年冠心病患者在遭遇疾病应激的时候多采取消极应对方式。应对方式虽不能改善患者躯体的症状,但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积极应对与应急引起的心身反应呈负相关,消极应对与心身反应呈正相关。因心血管疾病病情逐渐加重,患者需长时间与病魔斗争,随着病情迁延和变化,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和年龄增长,患者会出现日益严重的心理障碍[1]。
总之,冠心病是一种心身疾病。社会心理因素在其发生、发展、康复、预后等各个环节起着重要作用。而抑郁症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两者之间的确切关系尚不十分清楚,抑郁症的恢复好转有利于冠心病的治疗,反之,两者症状相互影响,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在保证药物治疗的同时,指导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减轻抑郁情绪的發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不仅有助于更好的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控制病情的发展,而且对提高患者的身体机能,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侯云英,范秀珍.冠心病患者抑郁情绪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7):55.
[2] 张颖.老年抑郁症与冠心病[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6,29(4):153.
[3] 黄佐,樊民,吴宗贵.冠心病患者抑郁症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3,31(5):392.
[4] 姜乾金.心理社会因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J].新医学,1998,29(9):457.
[5] 曹晶,夏大胜.抑郁症与冠心病[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4,9(2):167.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27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012-02
冠心病是目前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1]。对人类的健康危害日益加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冠心病发生率逐年上升,成为继肿瘤之后的第二大疾病死亡原因[2]。特别是近年来抑郁症及其相关症状可能是冠心病发生、发展及其影响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2]。而抑郁症是一种与情绪障碍有关的精神性疾病,在心脑血管疾病中伴有大量抑郁症状,作为一种与心理行为相互影响的社会适应不良性疾病,影响着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3],近年有关一些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行为变化及抑郁状态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和重视。
冠心病在其发生发展中,患者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恐惧、孤独等负性情绪,其中抑郁发生率最高。
1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
冠心病患者伴发抑郁症的几率远高于正常人群,冠心病伴发抑郁往往会加重躯体症状,甚至影响疾病过程及转归。在早期的人群调查中发现冠心病的人群中抑郁发生率高达18%-60%。西方发达国家的冠心病患者有40%伴有抑郁症状,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在发病的7d之内有16%发生了抑郁症,心肌缺血6个月后,伴抑郁症患者的病死率是不伴有抑郁者的3.5倍。我国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1981年——1997年
发病率平均每年增加1.7%,1999年——2000年城市与农村冠心病死亡率年增长分别为4.48%-4.10%。我国报道的冠心病患者抑郁发生率低于西方国家,约24%[5]。老年冠心病伴抑郁症患者房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抑郁患者,心源性猝死亦高于非抑郁症者。
男女冠心病抑郁症的发病率不一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抑郁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2]。抑郁是一种激素功能变化的结果,而女性的激素变化易导致抑郁的感觉。女性感情细腻,较敏感,家庭中承担的角色多,患病后造成的角色转变,使其对今后生活产生更多的顾虑,造成情绪低落。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延长,老年冠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冠心病多发生在40岁以后,且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老年冠心病患者伴发抑郁状况较多,老年冠心病患者伴发抑郁症的几率远高于正常人群[1]。
2 冠心病患者的应对方式
目前,国外对冠心病患者应对方式的研究侧重具体的干预理论及模式的建立,而国内对冠心病患者应对方式的研究则较少,应对作为影响应激反应结果的重要中间变量,对个体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不同的应对方式可降低或加重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应对是个体在应激环境或事件中,对该环境或事件做出认知评价之后为平衡自身精神状态所采取的措施。应对方式是构成一个人在特定应激情况下的应对形式和带有个人特点的、可能具有某些跨情境的一致性的应对风格的基本成分[5]。所以,应对方式受个体认知评价、个性、曾经有的心身体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疾病的患者存在不同的应对策略,不同的应对策略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疾病的进程,面对应激环境时,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方式,也是冠心病病情发展和治疗的重要因素。老年冠心病患者在遭遇疾病应激的时候多采取消极应对方式。应对方式虽不能改善患者躯体的症状,但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积极应对与应急引起的心身反应呈负相关,消极应对与心身反应呈正相关。因心血管疾病病情逐渐加重,患者需长时间与病魔斗争,随着病情迁延和变化,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和年龄增长,患者会出现日益严重的心理障碍[1]。
总之,冠心病是一种心身疾病。社会心理因素在其发生、发展、康复、预后等各个环节起着重要作用。而抑郁症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两者之间的确切关系尚不十分清楚,抑郁症的恢复好转有利于冠心病的治疗,反之,两者症状相互影响,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在保证药物治疗的同时,指导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减轻抑郁情绪的發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不仅有助于更好的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控制病情的发展,而且对提高患者的身体机能,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侯云英,范秀珍.冠心病患者抑郁情绪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7):55.
[2] 张颖.老年抑郁症与冠心病[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6,29(4):153.
[3] 黄佐,樊民,吴宗贵.冠心病患者抑郁症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3,31(5):392.
[4] 姜乾金.心理社会因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J].新医学,1998,29(9):457.
[5] 曹晶,夏大胜.抑郁症与冠心病[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4,9(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