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英译与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来源 :校园英语·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ulhuj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现状,提出从课程设置和翻译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增加非遗英译课程和本地化特色翻译课程;在翻译实践方面探讨“翻译 ”模式和校内外结合模式,以提高非遗英译所需要的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加快我国非遗英译的进程。
  【关键词】非遗英译;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崔沐晨(1995-),男,山西运城人,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典籍翻译;耿延宏(1966-),女,辽宁辽阳人,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译介与翻译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9030 502012)。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个民族或者族群代代相传、以非物质形式传承下来的文化表现方式,其中包括口头传承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礼仪、手工技能、音乐、舞蹈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第三十二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目的在于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是世界各国人民沟通交流的桥梁。想要向世界介绍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需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成英语,再通过这些非遗英译,让其他国家来了解这些非遗。因此,翻译界承担着重大的任务和使命。
  二、非遺英译的现状分析
  2006年以来,国务院批准了四批国家级共137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518项,第二批510项,第三批191项,第四批153项)。尽管数量和门类众多,但是非遗的英译出版物和外宣翻译资料还很匮乏。以福建泉州为例,截至2013年,泉州已有五个项目入选世界非遗名录,位列福建省之首,而且省级非遗数量也在福建名列前茅。然而,泉州当前的工作重心在非遗项目的申报、认定、建档、传承上面,当地各机构在外宣方面的意识薄弱,没有给予非遗英译足够的关注,导致大部分泉州的非遗项目只有汉语介绍,没有相应的英译本;泉州很多非遗的英语介绍都零散存在于旅游推荐指南或政府网站中,内容稀少,且不够系统。
  河北省省级非遗名录有684项,其中,民间文学45项,民间音乐75项,民间舞蹈75项,传统戏剧91项,曲艺29项,传统体育、游戏与杂技88项等,覆盖范围大,翻译难度高,真正有对应出版物的并不多。较为知名且权威的民间文学英译本只有刘安平等主编的《邯郸成语典故读本》(汉英对照版)以及李正栓等主编的《中国成语典故英译》。
  各省非遗英译的研究成果都很鲜见。在中国知网上以“非遗”为篇名进行检索和以“非遗 英译/翻译”为篇名进行二次检索,得到如下数据:
  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知网上与“非遗”相关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每年都有上千篇,研究十分丰富。而与“非遗英译/翻译”相关的论文数量并不多,在2014年之前,关于非遗英译方面的论文只有13篇。2014年之后,非遗英译的研究成果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幅度不大。2018年达到39篇,非遗英译的研究逐渐得到了一些关注。
  非遗英译研究起步时间较晚,成果较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就非遗和翻译而言,其内在原因主要包括:(1)非遗面临失传。非遗是代代相传下来的,鲜有载体记载。很多东西是从老一辈人口中得知,而当今年轻人成长环境和经济条件不同,很少有人愿意从事此方面的研究或者传承,导致很多非遗面临失传的风险。(2)非遗英译工作对译者能力要求较高。非遗是中国数千年历史的积淀,包含了很多文化元素,典籍中又多为古文,英汉语言差异较大,在翻译过程中对译者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外部原因主要体现在:(1)本地化翻译人才储备不足。我国的英语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所学内容较为宽泛,学生的翻译功底并不很深、专业能力并不很强。目前很多高校开设的MTI研究生教育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特色专业方向或领域,缺少本地化课程内容。(2)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缺少与本地化特色相结合的实践环节。MTI研究生教育虽有教学实践,但多与公司合作,翻译内容五花八门,很少与非遗项目结合起来,并未实现为本地化翻译服务。
  三、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的建议
  1.在课程设置方面。
  (1)拓宽视野,增设非遗英译相关课程。很多高校的英语专业本科课程都是以语言学、文学、商务等方面为主,涉及非遗英译方面的课程少之又少。高校MTI研究生课程覆盖面过广,导致学生专业能力博而不精。因此,在目前开设课程的基础上,应开设非遗英译的专门课程(可作为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通过在学校里设置相关的课程,让学生了解非遗内容并进行翻译实践,这将有助于稳定地向社会输出非遗英译方面的人才,弥补这一方面人才的空缺,也将有助于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步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在开设非遗英译课程的同时,其他课程的辅助必不可少。可以考虑在学生选择了非遗方面的课程选修之后,采取“选修 必修”的模式,让他们必须选择其他的几门课作为辅助。非遗中有很多内容口语化,而学生在相关方面的实践经验较为欠缺。因此,在校期间,应增设一些非遗方面口语化文本的翻译实践课程。同时,非遗英译也会涉及对古文的理解,可适当增加中国语言文化课时,帮助学生提高中文理解能力。翻译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如果在中文理解的环节就出错,那么译文就更是错上加错了。
  (2)立足本地,开设本地化翻译课程。全国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众多,我国又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各地的文化资源大有不同。各高校应立足本土,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开设一些有当地特色的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和传承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本地化翻译人才。例如,石家庄的高校立足本土,应开设基于本土特色的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能更理解他们所看到和听到的关于华北平原、燕赵大地的非遗内容;云南的各高校,应立足于云南的少数民族特色开设课程进行学习和实践,学生就会更加理解带有云南少数民族特色的非遗内容。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不会千篇一律的,学到的东西、理论、方法都带有学校当地的特色,在翻译的过程中,降低了在理解环节出现偏差的可能性。   同时,开设“本地化翻译项目管理”课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本地化项目的特征,以及熟练运用专业知识管理本地化项目的技能。项目进行过程中学生能了解本地化市场,熟悉本地化翻译的规则和基础流程,掌握国内外的软件在本地化项目中的综合应用,使学生获得全面的本地化知识与技能。其次,应多向其他有经验的高校借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本地化专业,开设了一系列的本地化课程:“本地化与国际化”“软件本地化”“本地化项目管理”和“本地化测试”等,这是一套由浅入深的课程体系,并在教学中融入了大量实践内容,学生在项目中体验了各种角色并提高了专业技能。
  2.在翻译实践环节。
  (1)构建“翻译 ”模式。非遗英译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古籍、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而翻译专业的学生并没有系统地接受过这些方面的教育。例如,在对舞蹈相关内容进行翻译时,翻译专业的学生可能会不完全理解文中含义,需要查阅大量资料,费時费力。如果与艺术专业的学生合作,就能正确地领会原文含义,弄清楚原文在描述的是哪一类的舞蹈,或者在描述的是什么样的动作。因此,可以让翻译专业的学生和汉语言、美术、音乐等专业的学生合作,共同完成非遗英译的项目和任务,同时以学分等进行鼓励,促使他们投身到非遗英译中来。这种多专业合作的方法称之为“翻译 ”模式,目的是让翻译出来的译文更加贴近原文,更原汁原味,让英语读者能够理解准确。
  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辅助翻译被广泛应用。翻译专业的学生还可以选择和计算机专业学生合作,在翻译领域大量运用计算机,不仅能在翻译时通过计算机查找不理解或者不会翻译的部分。而且可以通过计算机建立语料库,为日后的翻译实践提供参考,促进非遗英译的发展。
  (2)实施“校内 校外”共同实践。开设翻译专业的高校均设置了翻译实践任务,可以通过校内实习搜集有关非遗的书籍、资料,并对这些书籍和资料进行整理分类,使学生掌握本省、本市、本地的非遗内容,促进非遗的传承。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非遗翻译实践,有利于培养非遗英译人才。
  加强与政府合作。产学研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应由政府和研究机构牵头,向学生提供非遗英译的校外实践机会。政府应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举办非遗展览,向社会各界介绍非遗,重视非遗对外宣传。对外宣传需要英语翻译,可以通过向高校招募志愿者的方式,在展览时候向游客介绍;也可以邀请一些外国专家学者到当地参观,由学生提供口译及介绍服务。
  此外,可以申报非遗英译项目,这既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又能为高校翻译专业提供更多的翻译实践机会,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非遗英译经验。
  (3)以考试促进人才培养。翻译专业认可度最高的考试是CATTI(China Accreditation Test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每年报考人数很多。这项考试涉及经济、教育、政治、文学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考生备考时会做大量相关的翻译试题。因此,建议考试中加入非遗方面的内容,以考试促使社会各界的翻译人才来认识、了解甚至从事非遗英译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非遗走出去必须要有正确的翻译,而正确的翻译来源于专业的翻译人才。要培养出专业的翻译人才,应从专业的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着手,以课程设置和翻译实践为依托,校内和校外实践相结合,学校、政府和科研机构共同努力,才能促进本地化翻译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洪莉.生态翻译关照下的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9):148-151.
  [2]王华树.职业化时代背景下的MTI教育创新与本地化人才培养[J].外国语,2017(5):111-112.
  [3]冯曼,高军.产学结合的MTI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语文学刊,2013(3):129-131.
其他文献
蓝釉灯     公元675年,一件震惊大唐朝野的事情发生了:年仅24岁的太子李弘暴死于东都洛阳合璧宫绮云殿。唐高宗李治闻讯后悲伤不已,追封其为“孝敬皇帝”,并以“天子之礼”厚葬于景山恭陵。李弘死后,其妃青灯独照,不久也抑郁而终,被追谥围为“哀皇后”,陪葬在恭陵东北50米处(今河南省洛阳偃师缑氏乡境内),称为“哀皇后墓”,俗称“娘娘冢”。哀皇后的墓极尽奢华,在繁多的随葬品中,包括了一盏顶级的唐三彩—
【摘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英语写作是重要组成部分。英语写作既能够让学生内化英语知识,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综合素养。  【关键词】文化底蕴;阅读;写作灵魂;情操;人文内涵  【作者简介】石丽,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第二实验学校。  英语阅读是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英语阅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distinctive roles of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ommunicative English classroom.  【Key words】The Roles; Communicative; English Classroom  【作者简介】荣发挺(1988.
【摘要】目前我国教育不断改进和完善,陈旧、古板的教学方式方法已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学生的需求,因此需迫切完善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其中也包括初中英语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引入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变得更加一目了然,能够让老师进行更加有效的英语教学,引导学生去更改思维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错误观点,进而提升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效率;而结合以读促写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输入和输出相应的英语知识点
【摘要】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英语专业听力课程是与互联网资源息息相关的一门专业课,所以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这一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意义尤为凸显。本文旨在以分析独立院校英语专业听力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基础,探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步骤,提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于解决独立院校英语专业听力课程教学中所存在主要问题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听力课程;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刘菊艳
【摘要】本文主要对面向核心素养的中职英语以读促写教学方式的运用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提升以读促写教学方式的运用效率。文章分析了中职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现状和以读促写教学方式在中职英语教学中运用的优势,进而提出应用策略,希望可以提升以读促写的运用效果,为面向核心素养的中职英语以读促写教学方式的运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职英语;以读促写;教学方式  【作者简介】金小丹,如皋第一中
【摘要】本文從可行性及其有效策略两个方面入手,针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思维品质;可行性;策略  【作者简介】潘爱花,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学。  思维品质是指人们在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所反映出来的特点等,是一个人思维深度、广度等的体现。初中英语学科将思维品质纳入到了核心素养培养体系之中,旨在通过系统的英语教学让
【摘要】初中是学生增强英语素养的重要阶段,英语知识由浅入深,学习更具系统性,对语法、词汇量、读写能力等方面提出新要求,如何提高初中阶段英语教学质量,成为教师完成新课标要求下的教改任务需解决问题之一。其中,“教—学—评”理念指引教师以评促教、促学、促研,强调评价在“学”“教”中的重要地位,使教学体系能更为完善。本文通过探析“教—学—评”理念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以期助推初中英语教育活动稳健发展。  
【摘要】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之一,是现代大学生应认真掌握的一门语言。要想学好这门语言,重在词汇量的积累。传统的学习方式都是机械式记忆,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且效果较差。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先进的思维研究成果,它的发散性思维特点、系统的分类方法有助于学生系统而全面地进行词汇的记忆,这对于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或许有些许启发作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英语词汇;教学;应用  【作者简介】汪红霞(1979
【摘要】本文以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所著《雨中的猫》为例,探讨了我国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的文学文本教学方法,指出我国研究生英语教学应该跳出语言分析的局限,剖析文学文本的丰厚内涵,这既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挑战,也可以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以及激发学习兴趣,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研究生英语》;文学文本;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何昌邑(1954-),男,重庆人,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教授,本科,研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