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润物无声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73245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专职音乐教师10年后改教语文,对语文教学是陌生的,对语文教学的专家也是陌生的,甚至对在南京早已大名鼎鼎的袁浩老师也不例外。教语文后当然要参加语文教学方面的培训,在培训中,第一次见到袁浩老师。
  那一天,班主任说:“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了著名的特级教师,北京东路小学的袁浩校长给我们作报告,他刚从外地回来,下了火车就赶到了这里……”只见袁浩老师微微点头后坐下,脱下手表,拿在手上,头微微上扬着,充满激情地侃侃而谈,出口成章。我不禁惊叹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当时想,如果能把他的话记下来,改都不用改,肯定就是漂亮的文章了。我还惊叹于他的记忆力,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信手拈来,还说得妙趣横生。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还有这样的细节:当他在演讲中把案例提升到理论层面时,总是要把语速降下来,有时还会顿一顿,问一句:“我说得还清楚吗?”然后扫视全场,或加点解释,或继续演讲。
  好一句“我说得还清楚吗”,从中我看到的是袁浩老师的“善”。他作报告是没有稿子的,他长期积累的经验已流淌在他的血液里,真的不需要稿子。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极其流畅的表达中,我们似乎看到他沉浸在他的世界中,其实不然,他时时照顾着听众的感受。演讲过程中,他敏锐地捕捉到听者思维的转换所需要的时间、空间,时刻保证能和听众交流。而他说话的角度不是“你明白吗”,而是“我说清楚了吗”,这真是“上善”啊!
  从那以后,开始崇拜袁浩老师。
  除了听了他若干次的讲座,更多的是听到他的评课,以及参加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后所作的总结发言。在一次次的评课发言中,我听到的不仅是他的先进理念、他的高瞻远瞩、他的敏锐洞察、他的丰厚积淀,更感受到他对青年教师的细心呵护和热情鼓励,对努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的激励和推崇。我注意到,袁老师给别人的掌声总是最有力的、最响的,我想这也源于袁浩老师的与人为善、宽厚博大。
  每一位上过公开课的教师都能深刻体会到教师在准备教学过程中的艰辛、煎熬。他们找了很多资料,吃饭睡觉时都在思考,还一遍一遍编创教案,一次一次试教体验,对教师来说,这样的付出是多么希望获得肯定,获得真心的交流啊!袁浩老师作为资深专家,他能读懂教师们的心,每一次评课,他都会用他的诗一般的语言温暖执教教师的心,用真情和智慧充分展现课堂教学的价值,让听课教师获得启发,让执教教师增添信心。
  许多青年语文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曾受惠于袁浩老师,于是在有了一些成果梳理成书后,都特别希望请袁浩老师为他们的书写序。这几年,袁浩老师为不少书写了序言,就南京市而言,他为特级教师潘文斌写了《这里,印着坚实的足迹》,为特级教师江和平写了《平和,一种别样的至美境界》,为特级教师李琳写了《美丽的领舞者》,为特级教师唐文国写了《“和谐”之歌》,为特级教师郭学萍写了《诗意·真情·童心》,为朱萍老师写了《为了童年》,为杨树亚老师写了《我记住了杨树亚——语文路上的思辨者》,为陆华山老师写了《贴着地面飞翔》,为宋非老师写了《弄潮兴冲冲》,为李树华老师写了《语文课堂需要“踢球”艺术》等等。袁老师写的序贴切传神,文采飞扬。这些老师在与我交流中都充满感激地说:“袁老师写序是真的认认真真地读完全部书稿的,而且在书稿上留下许多批注,做了许多摘抄。读了书稿有时还会提出一些意见,包括很多细节。真让人感动!”是的,因为袁校长不用电脑,写作都是手稿,经过修改的序交给作者后,还常常多次打电话,对所写的序提出新的修改意见,有时会和作者核实某个句子的说法,有时可能只是提出修改某个字。袁老师的高尚人格、科学精神、治学态度就是这样浸润着青年教师!
  因为袁老师要编杂志,要讲学,实在太忙,袁老师的夫人刘老师看他写序那么辛苦,实在心疼,有时挡着不让他再为老师们写序,但袁老师接到年轻人的电话请求,就心软了,于是背着刘老师偷偷地写……有人说,与人为善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同情心,它是一种无形的相助,一种博大的爱。是的,袁老师的“善”为他赢得了广大教师的尊重和爱戴,所到之处,听到对袁浩老师的评价都是“袁老师真好”。一个个发自内心最朴实真诚的赞美就是对袁浩老师做人做事的最高褒奖。
  其实,袁老师的“善”并不只表现在他对广大教师的态度上。他在教育教学中,处处体现对儿童的充分了解,充分尊重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科学施教。
  在信息时代,有学者们提出“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合起来的共同活动过程。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对话’, 是‘交流’, 是‘沟通’, 认为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以教学资源为中介的交互影响过程, 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过程”。既然是“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过程”,那么“与人为善”才可能有一种真正的心灵深处的沟通。
  教学是“对话”,是“交流”,是“沟通”,那产生交流沟通的基础是有宽阔的平台、畅通的途径,这种“平台、途径”是需要教师去构建的,而构建的基础是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正确认识与把握,这需要读“心”,需要会读“心”。只有真正读懂儿童的“心”,才能产生有效的交流、沟通,才能形成真正的教学效益。
  袁浩老师就是专注于读儿童之“心”的老师。读心真的不是那么容易。袁老师在作文教学研究中颇有成就,所著《袁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九五”国家重点图书)给许多教师以很大的启发、教益。在这本书里,袁老师说,“学生作文是连续的、多维的、复杂的心理过程”。这句话,使我深深体会到他读“心”之艰辛、耐心、细心、恒心。为了读懂儿童的“心”,他博览群书,观察实践,潜心钻研,这些努力又是作为一位教师,对“上善”的最美诠释。
  在袁老师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还看到,他的教学首先关注的不是自己的教学成果,而是对儿童生命过程的尊重和呵护。他在《从爱“捉虾”到爱写“捉虾”》中写道:“在作文教学中,不仅应该使学生认识到学作文对社会、对自己的意义,而且应注意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在作文的整个过程中有着愉快的情绪体验。”他就是这样尊重理解儿童,重视儿童的感受,就像他说的“有些事在成年人看来是乏味的、枯燥的,没什么意思,可是在孩子们眼中却是最要紧的,其中充满无穷的趣味”。学生“爱捉虾”,袁老师理解呵护学生这种“爱”,鼓励他们“捉”,教他们“捉”,告诉他们如何在“捉”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上善若水”,“水溶万物而不争”,袁老师的“善”就像水一样和学生的心溶在一起,于是才有了大家公认的“润物无声”的理想教学境界。
  看到一篇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与人为善是一种高尚的品格,是智者心灵深处的一种沟通,是仁者个人内心世界一片广阔的视野。我想到袁浩老师,他是智者,他善读心,用“善”读心,沟通了教师、儿童心灵;同时他用仁者的浩然胸怀感染着教师和儿童,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敬仰的楷模,被朱家珑先生誉为“江苏小学语文教师的骄傲”。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小学语文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王兰教育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其他文献
习作教学必须真正关注儿童,以儿童为本。  关注儿童,以儿童为本,就要着眼于儿童的发展,一切为儿童的发展,而不是仅仅为了写一篇好文章。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指导学生作文不能只限于技能,必须时时顾及学生。我们必须充
上世纪末,我读到了袁浩与宁益民两位老师合作的专著。这是一本独辟蹊径、饶有新意的好书,在作文心理理论研究、指导作文教学改革实验方面,卓有建树。作为他们的老朋友和多年的合作者,我非常认真地阅读了这本书的初稿后,深深地感到在世纪之交出版这本书,对深化作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年,新世纪的曙光已经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为了培养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我们教育界从上到下,正在大力推
20世纪的西班牙诗坛,色彩纷呈,人才辈出,号称“又一个黄金世纪”.rn1898年爆发的美西战争使西班牙腐朽没落的君主制度的弊端暴露无遗,使它失去了最后残留的海外殖民地,使它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