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课题的提出
1.1 我校的教学现状与问题。
2008学年,我校围绕“以完善落实教学管理措施、促进学生自觉自主学习为抓手,进一步使学校全面工作得到有效提高”这一工作重心,开展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估,学校专门聘请教学专家成立评估组,对全校教师的课堂进行“推门听课”,一学期下来,总共听课100余节,评估组在课堂调研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
重点知识把握不准确;
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之上的能力转化;
课外作业中大量无目标检测依旧盛行;
满堂灌的现象依然严重。
以上问题,说明了部分教师目标意识不强,或者说在制定目标时对目标定位的依据(学科性、生本性、新课标要求、新高考要求等)缺少深刻的理解和研究,导致他们在教学设计中及教学过程中未能准确把握“以教学目标为内核的教学过程”这一理念,造成实际教学与目标不匹配。
1.2 新课程与新高考的要求。
新高考的目标是有利于推进新课程,促进素质教育,而新课程是一场以教育价值观转换为特征的教育改革,其核心理念为:“以学生发展为本”;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育目标,无论是实施者与受教者双方,都必须有明确地目标指向,在目标引领下,通过对目标的分层与细化,一步一步地实现分层目标,逐步达到实现课程的终极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三维整合”的“学科素养”教学目标。新课程教学价值取向的转换,必然对传统意义上课堂教学的目标、过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标准,乃至整个课堂教学结构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新课程的多元化要求对传统意义上“以知识技能掌握为中心”的教学目标理念提出了挑战,呼唤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机生成。研究和探索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与达成是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问题。
1.3 提高教师教学专业素养的需要。
目前,在教师专业培训中较为注重某些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在理论培训方面却十分忽视。在新课程理念向教学实践转化过程中,由于缺乏教学目标方面的理论培训指导,也缺乏在该方面的具体教学技术层面的帮助指导。因而,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三维教学目标难以整合,新课程教学目标难以落实,教学质量和效益难以提高,课程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学生学习主动性未能有效激发。为此,本课题研究也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的需要。
2 理论依据
2.1 “掌握学习”理论和目标分类理论。
“掌握学习”理论和目标分类理论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来的。“掌握学习”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基础知识和能力倾向各有差异的学生组成的学习集体(班级授课制)为前提,要求教师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精选和结构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进行适时形成性评价(反馈),为不同的学生设计“矫正学习”或“深化学习”,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掌握学习”对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尤其是教学方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的一种教学方法。
2.2 人本主义学习心理学原理。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迎合了当前新课改的要求,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自学和探究能力是有着积极作用的。
2.3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指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即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因此,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由于建构主义所倡导的观点适应了当代教育改革的要求,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逐渐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3 课题界定
“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师生双方都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以目标为导向共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具体地说: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针对性检测等,并在课堂教学实际情景中把教学目标转换为学生学习目标,使学生清楚并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自省式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既定目标的引领下,开展自主探究、自主质疑、自主应用等活动,通过以下四个层面的体验,使自身的情感、智力、个性诸方面得到有效的发展:
学生对学习目标的体验;
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自身情感的体验;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对知识形成过程产生亲身的体验;
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形成自身独特学习方法的体验。
4 构建“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4.1 展示目标
即教师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比较新颖、直观、概括性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不仅能从总体上把握这堂课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所要形成的能力,还能较好地引发学生对本堂课基本知识和技能渴求掌握的欲望。
4.2 自主学习
即要求教师围绕学习目标设计一定形式的自学任务,要求学生按照老师设计的自学任务,认真阅读教材、圈点教材,并自主地掌握教材中的一些基本知识和重点知识;此外,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质疑问题,并且能够自主地归纳知识和整理知识。
4.3 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是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对自主学习过程中所发现的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或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或教师预先设计的一些思考性、探究性问题等进行思考和探究。
4.4 讲解释疑
在此环节中,教师应在较为充分了解学生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究情况后,再结合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或感兴趣的问题、或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所关注的一些重点、难点、疑点、热点等问题,进行重点讲解、释疑和进一步探究。
4.5 分层训练
在这个阶段,教师应针对教学中的基本知识点、以及重点、难点和疑点等设计一些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
并非每堂课都要按以上框架设计,我们注重流程,但更注重思想,也就是在每堂课要贯穿“目标引领下的自主探究”这一思想,只有师生双方都心中有目标,那么就能根据预定目标进行科学地取舍,对达成目标有利的内容,即采用,对达成目标不利的内容,即舍弃。
5 研究方法
从1986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应华东师范大学邀请来华讲学算起,我国的目标教学研究和改革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有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成果。我们所做的是把这一探索引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来,并针对学校的实际进行校本化。当然,我们不照搬各地总结的做法和经验,而是注重对目标教学理论精髓的把握,从而在实践中融进了自己的理解和创造。这一教改思路决定了要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校本研究为主要研究策略,具有比较强的“实用主义”色彩和校本化特性。
此外,我们还将采用文献搜集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6 研究目标
6.1 在教师中普及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切实提高教师目标意识及目标化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6.2 探索并形成“以教学目标为内核的教学过程”的理念和应用性理论,形成“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程式及具体操作方法。
6.3 形成若干学科系列化的“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及指导意见,作为教师学习和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参照。
7 研究举措
7.1 进行课题研究的培训。
7.1.1 组织教师认真领会“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并聘请专家指导教师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
7.1.2 通过开展有关“目标体验”课堂教学模式专题研讨会,深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
7.1.3 组织课题研究的骨干教师外出考察、参观和培训,以拓宽课题研究思路,开阔研究视野。
7.2 开展课题研究的“三个结合”
7.2.1 课题研究与常规课堂教学相结合。
教学中要求教师紧密结合“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来认真设计常规课。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认知水平、情感特征和兴趣爱好等依据“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来创设课堂教学过程和情境,让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并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7.2.2 课题研究与各类研究课相结合。
将课题研究与示范课、研究课和汇报课等相结合,通过不同类型的研究课,让教师们大胆运用“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或者是是着重体现在这一教学模式下的子课题的某一环节),并在教学实践中依据各自的教学实际灵活地改进“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尽可能地通过这些研究课,使“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在教学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在交流中加以完善和提升。
7.2.3 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相结合。
开展教师论坛、备课组长论坛,题目为——“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举行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等评比活动,所有这些活动都围绕“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这一主题。
7.3 完善组织管理,扩大课题影响
7.3.1 在每个备课组都相应地确立本学科的子课题,组员少的备课组可以教研组为单位。
7.3.2 建立课题组长负责制(课题组长可以是备课组长或是备课组中的某一骨干教师)。课题组长每学期初要召集课题组成员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平时要召集和组织本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课题研究理论、相互听课、组织研讨等,期末则写出研究总结报告。
7.3.3 学校教务处则对整个课题研究进行宏观指导和监督。
8 研究进程
8.1 2009年1月。建立总课题组,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8.2 2009年2月。进行文献资料和理论研究,收集有关文献资料作为课题实施的参考材料。
8.3 2009年2月底。课题开题报告。
8.4 2009年3月起。课题相关理论学习;
各学科子课题开题并实施;
开设各类示范课、研讨课等;
开展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估(包括常规课、示范课等)
8.5 2009年4月。青年教师论坛和高级教师论坛。
8.6 2009年5月。教学论文评比;
8.7 2009年9月—2010年7月。课题组设计问卷,开展问卷调查与访谈;
收集优秀典型课堂教学案例并进行评比活动,形成各学科《“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案例集》及有关论文集。
8.8 2010年8月结题,整理有关成果。
9 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论文集、案例集、指导手册、照片、录像等。
10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顾问:周国梁 孙俐华
课题主持人:孙晓敏
课题组成员:刘小平、黄嘉应、丁耀俊、各备课组长及课题组长。
具体分工与要求:
孙晓敏——全面负责本课题的计划与实施;负责课题方案和结题报告的撰写。
刘小平——负责对各个子课题研究进行宏观指导和监督;各项活动的策划及组织工作;
黄嘉应——负责研究课及师生学科活动构建,程式提炼与归纳;设计并实施与课题有关的调查与访谈方案。
丁耀俊——负责常规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的具体组织工作;各类资料(教学案例、论坛、论文等)的收集和整理。
各科备课组长及课题组长——负责学科子课题策划、组织与实施,并带领组员进行实践性行动研究,整理过程资料及时上传到教务处。
全校教师——积极配合协助组长进行课题研究工作。
附:参考子课题
• 高中历史“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学目标设计的研究
• 高中语文“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
• 高中英语“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下问题设计的研究
• 高中数学“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下分层训练的研究
•“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下在体育课中的实践研究
1.1 我校的教学现状与问题。
2008学年,我校围绕“以完善落实教学管理措施、促进学生自觉自主学习为抓手,进一步使学校全面工作得到有效提高”这一工作重心,开展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估,学校专门聘请教学专家成立评估组,对全校教师的课堂进行“推门听课”,一学期下来,总共听课100余节,评估组在课堂调研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
重点知识把握不准确;
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之上的能力转化;
课外作业中大量无目标检测依旧盛行;
满堂灌的现象依然严重。
以上问题,说明了部分教师目标意识不强,或者说在制定目标时对目标定位的依据(学科性、生本性、新课标要求、新高考要求等)缺少深刻的理解和研究,导致他们在教学设计中及教学过程中未能准确把握“以教学目标为内核的教学过程”这一理念,造成实际教学与目标不匹配。
1.2 新课程与新高考的要求。
新高考的目标是有利于推进新课程,促进素质教育,而新课程是一场以教育价值观转换为特征的教育改革,其核心理念为:“以学生发展为本”;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育目标,无论是实施者与受教者双方,都必须有明确地目标指向,在目标引领下,通过对目标的分层与细化,一步一步地实现分层目标,逐步达到实现课程的终极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三维整合”的“学科素养”教学目标。新课程教学价值取向的转换,必然对传统意义上课堂教学的目标、过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标准,乃至整个课堂教学结构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新课程的多元化要求对传统意义上“以知识技能掌握为中心”的教学目标理念提出了挑战,呼唤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机生成。研究和探索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与达成是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问题。
1.3 提高教师教学专业素养的需要。
目前,在教师专业培训中较为注重某些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在理论培训方面却十分忽视。在新课程理念向教学实践转化过程中,由于缺乏教学目标方面的理论培训指导,也缺乏在该方面的具体教学技术层面的帮助指导。因而,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三维教学目标难以整合,新课程教学目标难以落实,教学质量和效益难以提高,课程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学生学习主动性未能有效激发。为此,本课题研究也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的需要。
2 理论依据
2.1 “掌握学习”理论和目标分类理论。
“掌握学习”理论和目标分类理论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来的。“掌握学习”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基础知识和能力倾向各有差异的学生组成的学习集体(班级授课制)为前提,要求教师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精选和结构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进行适时形成性评价(反馈),为不同的学生设计“矫正学习”或“深化学习”,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掌握学习”对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尤其是教学方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的一种教学方法。
2.2 人本主义学习心理学原理。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迎合了当前新课改的要求,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自学和探究能力是有着积极作用的。
2.3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指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即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因此,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由于建构主义所倡导的观点适应了当代教育改革的要求,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逐渐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3 课题界定
“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师生双方都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以目标为导向共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具体地说: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针对性检测等,并在课堂教学实际情景中把教学目标转换为学生学习目标,使学生清楚并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自省式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既定目标的引领下,开展自主探究、自主质疑、自主应用等活动,通过以下四个层面的体验,使自身的情感、智力、个性诸方面得到有效的发展:
学生对学习目标的体验;
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自身情感的体验;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对知识形成过程产生亲身的体验;
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形成自身独特学习方法的体验。
4 构建“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4.1 展示目标
即教师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比较新颖、直观、概括性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不仅能从总体上把握这堂课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所要形成的能力,还能较好地引发学生对本堂课基本知识和技能渴求掌握的欲望。
4.2 自主学习
即要求教师围绕学习目标设计一定形式的自学任务,要求学生按照老师设计的自学任务,认真阅读教材、圈点教材,并自主地掌握教材中的一些基本知识和重点知识;此外,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质疑问题,并且能够自主地归纳知识和整理知识。
4.3 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是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对自主学习过程中所发现的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或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或教师预先设计的一些思考性、探究性问题等进行思考和探究。
4.4 讲解释疑
在此环节中,教师应在较为充分了解学生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究情况后,再结合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或感兴趣的问题、或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所关注的一些重点、难点、疑点、热点等问题,进行重点讲解、释疑和进一步探究。
4.5 分层训练
在这个阶段,教师应针对教学中的基本知识点、以及重点、难点和疑点等设计一些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
并非每堂课都要按以上框架设计,我们注重流程,但更注重思想,也就是在每堂课要贯穿“目标引领下的自主探究”这一思想,只有师生双方都心中有目标,那么就能根据预定目标进行科学地取舍,对达成目标有利的内容,即采用,对达成目标不利的内容,即舍弃。
5 研究方法
从1986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应华东师范大学邀请来华讲学算起,我国的目标教学研究和改革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有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成果。我们所做的是把这一探索引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来,并针对学校的实际进行校本化。当然,我们不照搬各地总结的做法和经验,而是注重对目标教学理论精髓的把握,从而在实践中融进了自己的理解和创造。这一教改思路决定了要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校本研究为主要研究策略,具有比较强的“实用主义”色彩和校本化特性。
此外,我们还将采用文献搜集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6 研究目标
6.1 在教师中普及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切实提高教师目标意识及目标化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6.2 探索并形成“以教学目标为内核的教学过程”的理念和应用性理论,形成“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程式及具体操作方法。
6.3 形成若干学科系列化的“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及指导意见,作为教师学习和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参照。
7 研究举措
7.1 进行课题研究的培训。
7.1.1 组织教师认真领会“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并聘请专家指导教师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
7.1.2 通过开展有关“目标体验”课堂教学模式专题研讨会,深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
7.1.3 组织课题研究的骨干教师外出考察、参观和培训,以拓宽课题研究思路,开阔研究视野。
7.2 开展课题研究的“三个结合”
7.2.1 课题研究与常规课堂教学相结合。
教学中要求教师紧密结合“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来认真设计常规课。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认知水平、情感特征和兴趣爱好等依据“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来创设课堂教学过程和情境,让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并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7.2.2 课题研究与各类研究课相结合。
将课题研究与示范课、研究课和汇报课等相结合,通过不同类型的研究课,让教师们大胆运用“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或者是是着重体现在这一教学模式下的子课题的某一环节),并在教学实践中依据各自的教学实际灵活地改进“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尽可能地通过这些研究课,使“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在教学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在交流中加以完善和提升。
7.2.3 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相结合。
开展教师论坛、备课组长论坛,题目为——“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举行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等评比活动,所有这些活动都围绕“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这一主题。
7.3 完善组织管理,扩大课题影响
7.3.1 在每个备课组都相应地确立本学科的子课题,组员少的备课组可以教研组为单位。
7.3.2 建立课题组长负责制(课题组长可以是备课组长或是备课组中的某一骨干教师)。课题组长每学期初要召集课题组成员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平时要召集和组织本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课题研究理论、相互听课、组织研讨等,期末则写出研究总结报告。
7.3.3 学校教务处则对整个课题研究进行宏观指导和监督。
8 研究进程
8.1 2009年1月。建立总课题组,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8.2 2009年2月。进行文献资料和理论研究,收集有关文献资料作为课题实施的参考材料。
8.3 2009年2月底。课题开题报告。
8.4 2009年3月起。课题相关理论学习;
各学科子课题开题并实施;
开设各类示范课、研讨课等;
开展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估(包括常规课、示范课等)
8.5 2009年4月。青年教师论坛和高级教师论坛。
8.6 2009年5月。教学论文评比;
8.7 2009年9月—2010年7月。课题组设计问卷,开展问卷调查与访谈;
收集优秀典型课堂教学案例并进行评比活动,形成各学科《“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案例集》及有关论文集。
8.8 2010年8月结题,整理有关成果。
9 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论文集、案例集、指导手册、照片、录像等。
10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顾问:周国梁 孙俐华
课题主持人:孙晓敏
课题组成员:刘小平、黄嘉应、丁耀俊、各备课组长及课题组长。
具体分工与要求:
孙晓敏——全面负责本课题的计划与实施;负责课题方案和结题报告的撰写。
刘小平——负责对各个子课题研究进行宏观指导和监督;各项活动的策划及组织工作;
黄嘉应——负责研究课及师生学科活动构建,程式提炼与归纳;设计并实施与课题有关的调查与访谈方案。
丁耀俊——负责常规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的具体组织工作;各类资料(教学案例、论坛、论文等)的收集和整理。
各科备课组长及课题组长——负责学科子课题策划、组织与实施,并带领组员进行实践性行动研究,整理过程资料及时上传到教务处。
全校教师——积极配合协助组长进行课题研究工作。
附:参考子课题
• 高中历史“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学目标设计的研究
• 高中语文“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
• 高中英语“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下问题设计的研究
• 高中数学“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下分层训练的研究
•“目标体验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下在体育课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