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得其所更要生得其所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uan04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涉世家》里,陈胜是一个平民子弟,但他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因而司马迁将他载入世家。可见《史记》,不以身份成败论英雄,它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人学。
  项羽,兵败自刎,司马迁却将他列入了《本纪》,享有帝王的尊荣。这是因为司马迁爱英雄惜英雄,同时在项羽的身上更投射着自己的生死观。司马迁的《史记》里,描写过很多人的死。例如黄帝轩辕,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遠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又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但司马迁的描述非常简单,一笔带过“黄帝崩”。又如孔子,开创儒家之风,是仁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但司马迁同样惜墨如金“孔子卒”。但在项羽之死的描写上他浓墨重彩。
  司马迁和项羽都遭受了人生中的巨大不幸,都感受过人生的大悲。
  项羽24岁起兵反秦,斩秦皇,封天下,战无不胜,襟怀坦荡,27岁成就了一代霸王。项羽战无不胜,指挥过很多以少胜多的战役.在巨鹿之战中,他曾以五万兵对秦兵的二十万;在彭城战役中,他曾以三万兵对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但最终被围垓下,虽三战突围,最终大势已去,乌江自刎。项羽的才、情、义、气都让司马迁为之动容。但这位英雄自刎之后结局是如此的可悲。《史记》里记载:
  “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
  曾经威风凛凛,让人不敢仰视的英雄,因为赏金而被贪婪的人争夺得四分五裂。
  司马迁曾卷入李陵事件,替李陵辩护,惹怒汉武帝,汉武帝便把司马迁交给臭名昭著的酷吏杜周处理。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后来汉武帝听信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但是汉朝的免死只有两条路,一条是交钱,一条是接受宫刑,宫刑是奇耻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司马迁没有选择死,而选择了宫刑。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司马迁悲叹的正是英雄霸业未成,才华难展,有情有义却不能善终。而司马迁悲叹的也是自己的人生命运。
  司马迁和项羽都备受世人指责和质疑。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很多人说项羽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心胸狭窄,缺乏国君气度;优柔寡断,妇人之仁等等。
  而司马迁在宫刑之后,备受世人嘲讽,内心痛苦。他在《报任安书》里这样写道: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司马迁和项羽都有着顽强不屈的精神,对生与死都有着深刻的思考。
  项羽被围垓下,他可以选择死,但是他选择了活——努力突围;在深陷沼泽时,可以选择死,但是他选择了活——带兵至东城;在东城只有28骑时,可以死,但是他选择了活——快战突围;在乌江,乌江亭长愿意渡他,他可以选择生,但他却选择了死。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死也必须是一个英雄,绝不是一个懦夫、苟活者。项羽的死捍卫的是自尊。在常人认为可以死的时候,项羽没有选择懦弱放弃;在常人认为可以活的时候,项羽没有选择苟活。这就是英雄的不屈。
  司马迁备受耻辱,但是他顽强不屈。他对生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在《报任安书》里写道: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项羽的死不是结束,而是自尊不屈的永生;司马迁的生不是苟活,而是自我价值的创造。
  自然的生死不是人为可以选择的,从古到今,文人们总会引发许多对生死的感慨和思考。《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感慨“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因而珍惜眼前,把握当下才是要务。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磨难让弱者在历史的长河中陨灭,让强者留下生命的最强音。慎重,庄重的去选择如何活着,这是对自我生命的尊重,是对自我价值的挖掘。
  不仅是《项羽之死》,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也体现了自己对生死价值的深刻理解。屈原的汨罗投江,不是为个人,不是为私利,更不是懦弱或逃避,他捍卫了自己的忠,捍卫了自己终其一身保护的信仰,捍卫了自己精神的洁净!
  这样的死才是轰轰烈烈,有价值有意义的!同样,生要有价值有意义!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如果司马迁没有对生死价值的深刻认识,他又怎么会忍辱负重,写下《史记》,名垂千史?
  史铁生曾经说过“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人必有一死,但要死得其所,更要生得其所。项羽是活着的英雄,死去的帝王,精神的王者!这也就是他虽然不是帝王,但胜似帝王的原因。司马迁更是一位精神的王者,他主宰了自己的命运,成就了自我的价值。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对作者来说,他会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恰当地选择某种文体模式,建构自己的作品。对读者而言,他会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运用某种体裁类型,去解读、接受文本传达的信息。可见,文体意识是读写技能的一种体现。  因此,不论是阅读鉴赏还是写作实践,学生都需要具备良好的文体意识,这
笔者听过张玉新老师执教的三节语文课:《断魂枪》《江城子·密州出猎》《记承天寺夜游》。这三节课可以用九个字概括:明学情,抓细处,显本质。明学情体现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抓细处表现出教学过程的精细性,显本质体现了授课者的教学理念。  一、教学的针对性  教学针对性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根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  在讲《断魂枪》时,张老师采取课前调查问卷的形式,让学生回答三个问题,“叙述《
九年制义务教育大纲规定: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的作品。同时指出,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包括课外的阅读活动、写作活动、说话活动、写字活动和参观访问活动。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中、高考多用课外材料考查学生阅读能力。课外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外阅读教学。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搞好课外阅读呢?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现在虽然倡导减负,但作业负担
【摘 要】龙应台的《目送》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主要叙写了目送儿子与父亲渐行渐远的过程,其中母子、父女之深情,读来让人动容。同时,文中对生命的体悟,同样让人感慨万千。本文试着从理清文章的结构、品读文章精彩的细节、把握文章深层主旨的角度来赏析《目送》,走近龙应台,体会她的落寞,感受她的坦然。  【关键词】龙应台 《目送》 生命 落寞  因受邀担任市教育局组织的2A级优质课的评委,我一整天都沉浸在龙应台《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大致地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风格。  2.对重点段落和人物内心独白进行精读,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抓故事梗概,扣重点段落,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揣摩人物形象内涵,吸取精神营养,增长生活智慧。  三、教学创意  《老人与海》是一篇略读课文,需一个课
一、以教学活动设计为导向的文本解读  关于本词,教材上的注解已是非常详尽,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这些解释得出对作者情感的理解,那么这首词的课堂呈现已经完全在学生的期待视野之内,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会遇到因为学生自认为已经理解了词的思想感情而变得缺乏积极性了。  如果这首词的情感已经被学生预先知晓,这当然是好事,但对教师却形成了压力和挑战。既然如此,就略讲作者情感,而把作者情感如何抒发作为教学重点,这首
江苏高考一直强调考场优秀记叙文的写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受最深的是学生可以学习的经典范本较少,而实际上依“葫芦”才能画“瓢”,经典的名家名篇阅读对写作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立竿见影的成效,使得挑选合适的文本进行有效点拨变得尤为重要。  我这里所说的名家名篇更倾向于篇幅短小的散文小说作品。我们都知道作文不仅是表达的过程,更是思维的过程。离开了阅读与积累,很多的技术指导都是做的无用功。可是对于部分学生而言,
江苏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考察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散文通过优美的语言讲述了作者的经历或感受,表达了一定的人生态度或者是哲学观念。《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提出了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四个层次的要求,高考试卷围绕这几点进行命题。同学们要善于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能够对散文进行全面分析,形成科学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分析中学生要关注作品结构,题材和词句的选择,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作品内容的
一、教材分析  《后赤壁赋》是一篇骈散结合的经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选读》中第四单元的一篇基本阅读篇目。如何更好地鉴赏这篇课文,便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诵读法和讨论法,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又由于文章结尾借夜逢孤鹤表达的主旨比较隐晦,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设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来看,这篇文章是苏轼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完成
【摘 要】在高考语文复习中,尤其是在阅读专题的复习中,考生经常会出现审题或答题的失误,诸如审题不清,导致了答非所问。同时,在答题中,考生也很少结合具体的文本,只是套用一些简单的术语,或用冗繁的文字作答,其结果通常使答案空虚、枯燥而无实质内容。为了使高考备考更加的有效,我们尝试着把“关键词”这一关键要素纳入到高考语文备考中来,以此来培养学生规范的审题、答题意识。  【关键词】主观题 审题 答题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