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摘要】目的 探讨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方法 对2006年7月一2008年7月诊治的4例葡萄球菌烫伤样综合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疗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及时合理选用有效抗生素及百多邦和紫草油的外用,均痊愈,平均疗程12天。
结论 萄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粽合征较少见。儿科医生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正确选用对金葡菌有效杭生素及外用药物,可获满意疗效。
【关键词】表皮剥脱毒素 葡萄球菌烫伤样综合征 诊断 治疗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是一种好发于新生儿与婴幼儿的少见病,成人极为罕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产生的表皮剥脱毒素引起。于20世纪40年代晚期及50年代早期才被确定.表皮剥脱毒素是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病因。我院2006年7月一2008年7月共收治SSSS 5 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总结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1. 对象:本组共5例,平均年龄为2岁6月。男 3例,女 2 例;0-2岁 1例,2-3岁 1例,3-4岁 2例, 4岁以上 1例。 首诊疗程8h-10d,平均3.8d 诱发因素: 呼吸道感染。发病前均无服药史。曾在外院或本院门诊误诊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毒性红斑,重症多形红斑。发病季节春季1例夏、秋、冬各5例。
2. 诊断标准:均符合1996年洪庆成主编出版《儿科综合征》诊断标准[1]。
3. 临床表现: 5例均出现发热,体温多波动在37.5--38.°C之间,最高体温达39.2°C,初始皮损为红斑,起始部位依次为面部、颈、腋下、口周以及眼周,并在1--3 d迅速蔓延,甚至波及全身,尤以皮肤皱折处重, 始发为全身弥散性红疹,红斑基础上伴水疙、脓疤、表皮剥脱、糜烂,其中眼部充血及脓性分泌物、眼睑水肿2例。全部患儿皮损处尼氏征均阳性,唇周显放射状辍裂,皮肤触痛明显,口腔粘膜无损害。
4. 治疗: 方法患儿入院后立即将其衣裤全部撤换,进行消毒,被单、褥套均为严格消毒后,使用柔软棉质的衣被减少对皮损的刺激。,早期足量选用对金葡菌有效抗生素,2例选用头孢硫咪;1例选用青霉素加新青霉素Ⅱ,2例选用去甲万古,另加用哌拉西林; 2例使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10mg/kg/d,静脉滴注,使用5天内减量停用。同时予维生素C,ATP能量组以及V佳林静脉滴注,氨基酸补液营养支持治疗。使用托白士滴眼,百多邦以及紫草油外涂皮损处,3次/d,随病情好减少次数。重症者1例给予人血丙种球蛋400mg/kg/d,连续使用3天。
5.结果:
4例 发 热 患儿入院后24-48h体温降至正常;1例患儿体温于入院5天后稳定。3例患儿用药后4d开始减轻,皮肤损害由皮肤潮红- 潮红减轻一潮红消失,皮肤糜烂、脱皮处结痴- 脱屑- 痊愈。16例均治愈;
住院时间8-13d,平均7.8d。
讨论:
SSSS 是一种重症感染性疾病,皮肤严重受损,以全身性表皮脱落性皮肤发疹为突出表现.vonRittershain于1878年首次描述了布拉格一所孤儿院中发生的29例/新生儿剥脱性皮炎,其与葡萄球菌感染的关系直至。主要由凝固酶阳性的第I噬菌体组金黄色葡萄球菌71型和55型产生外毒素-表皮松解素而引起表皮坏死松解造成皮肤损伤。但SSSS发病率不如预期的常见,这可能人群中保护性抗毒素抗体水平较高有关。88%脐血标本可检出ETA抗体,3个月~2岁时阳性率下降至30%,40岁时又上升至91%。成人很少发生SSSS,可能与循环中高浓度ET抗体及肾脏代谢与排泄毒素能力较强有关。棘层松解征又称尼氏征,发生机理是由于表皮棘层细胞发生棘刺松解,彼此失去联合作用,本病的诊断目前主要依赖于临床,鼻、结膜、咽、脐或其它拭子金葡菌培养阳性支持诊断,确诊需行金葡菌噬菌体分组和ET检测,而金葡菌产生的ET皮下注射诱导新生小鼠表皮剥脱是目前诊断SSSS的金标准。
本组病例在治疗中,一方面早期足量选用对金葡菌有效抗生素,以清除体内金葡菌感染灶,终止细菌毒素的产生。另一方面,对受损皮肤行之有效的护理。
全病程分为3期:红斑期、极期、落屑期[2]。当本病处于不同类型时易误诊其他疾病。尤以误诊为中毒型表皮松解症(TEN)居多。但TEN主要发生于成人,原因多种,且多与用药有关,早期皮损呈多形性,常为全身性松弛性大疮,外观正常,皮肤尼氏征阴性,且常伴口腔戮膜损害。而SSSS 通常发病前无用药史,皮损不延及粘膜,看似正常的皮肤尼氏征亦可阳性。有关报道称56.25%的SSSS病例误诊为中毒型表皮松解症[3]。为减少误诊,必须掌握本病特征,详细寻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
参考文献
[1]洪庆成,江敬铭儿科综合征[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503 - 505
[2]衣明纪,李忠翠,从金松新生儿葡萄球菌贬伤样综合征8例
〔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7,12(4):284-285
[3]姜媛芳,孙东信,程顾小儿金葡萄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18例误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1,19(2):107-110
【摘要】目的 探讨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方法 对2006年7月一2008年7月诊治的4例葡萄球菌烫伤样综合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疗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及时合理选用有效抗生素及百多邦和紫草油的外用,均痊愈,平均疗程12天。
结论 萄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粽合征较少见。儿科医生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正确选用对金葡菌有效杭生素及外用药物,可获满意疗效。
【关键词】表皮剥脱毒素 葡萄球菌烫伤样综合征 诊断 治疗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是一种好发于新生儿与婴幼儿的少见病,成人极为罕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产生的表皮剥脱毒素引起。于20世纪40年代晚期及50年代早期才被确定.表皮剥脱毒素是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病因。我院2006年7月一2008年7月共收治SSSS 5 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总结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1. 对象:本组共5例,平均年龄为2岁6月。男 3例,女 2 例;0-2岁 1例,2-3岁 1例,3-4岁 2例, 4岁以上 1例。 首诊疗程8h-10d,平均3.8d 诱发因素: 呼吸道感染。发病前均无服药史。曾在外院或本院门诊误诊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毒性红斑,重症多形红斑。发病季节春季1例夏、秋、冬各5例。
2. 诊断标准:均符合1996年洪庆成主编出版《儿科综合征》诊断标准[1]。
3. 临床表现: 5例均出现发热,体温多波动在37.5--38.°C之间,最高体温达39.2°C,初始皮损为红斑,起始部位依次为面部、颈、腋下、口周以及眼周,并在1--3 d迅速蔓延,甚至波及全身,尤以皮肤皱折处重, 始发为全身弥散性红疹,红斑基础上伴水疙、脓疤、表皮剥脱、糜烂,其中眼部充血及脓性分泌物、眼睑水肿2例。全部患儿皮损处尼氏征均阳性,唇周显放射状辍裂,皮肤触痛明显,口腔粘膜无损害。
4. 治疗: 方法患儿入院后立即将其衣裤全部撤换,进行消毒,被单、褥套均为严格消毒后,使用柔软棉质的衣被减少对皮损的刺激。,早期足量选用对金葡菌有效抗生素,2例选用头孢硫咪;1例选用青霉素加新青霉素Ⅱ,2例选用去甲万古,另加用哌拉西林; 2例使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10mg/kg/d,静脉滴注,使用5天内减量停用。同时予维生素C,ATP能量组以及V佳林静脉滴注,氨基酸补液营养支持治疗。使用托白士滴眼,百多邦以及紫草油外涂皮损处,3次/d,随病情好减少次数。重症者1例给予人血丙种球蛋400mg/kg/d,连续使用3天。
5.结果:
4例 发 热 患儿入院后24-48h体温降至正常;1例患儿体温于入院5天后稳定。3例患儿用药后4d开始减轻,皮肤损害由皮肤潮红- 潮红减轻一潮红消失,皮肤糜烂、脱皮处结痴- 脱屑- 痊愈。16例均治愈;
住院时间8-13d,平均7.8d。
讨论:
SSSS 是一种重症感染性疾病,皮肤严重受损,以全身性表皮脱落性皮肤发疹为突出表现.vonRittershain于1878年首次描述了布拉格一所孤儿院中发生的29例/新生儿剥脱性皮炎,其与葡萄球菌感染的关系直至。主要由凝固酶阳性的第I噬菌体组金黄色葡萄球菌71型和55型产生外毒素-表皮松解素而引起表皮坏死松解造成皮肤损伤。但SSSS发病率不如预期的常见,这可能人群中保护性抗毒素抗体水平较高有关。88%脐血标本可检出ETA抗体,3个月~2岁时阳性率下降至30%,40岁时又上升至91%。成人很少发生SSSS,可能与循环中高浓度ET抗体及肾脏代谢与排泄毒素能力较强有关。棘层松解征又称尼氏征,发生机理是由于表皮棘层细胞发生棘刺松解,彼此失去联合作用,本病的诊断目前主要依赖于临床,鼻、结膜、咽、脐或其它拭子金葡菌培养阳性支持诊断,确诊需行金葡菌噬菌体分组和ET检测,而金葡菌产生的ET皮下注射诱导新生小鼠表皮剥脱是目前诊断SSSS的金标准。
本组病例在治疗中,一方面早期足量选用对金葡菌有效抗生素,以清除体内金葡菌感染灶,终止细菌毒素的产生。另一方面,对受损皮肤行之有效的护理。
全病程分为3期:红斑期、极期、落屑期[2]。当本病处于不同类型时易误诊其他疾病。尤以误诊为中毒型表皮松解症(TEN)居多。但TEN主要发生于成人,原因多种,且多与用药有关,早期皮损呈多形性,常为全身性松弛性大疮,外观正常,皮肤尼氏征阴性,且常伴口腔戮膜损害。而SSSS 通常发病前无用药史,皮损不延及粘膜,看似正常的皮肤尼氏征亦可阳性。有关报道称56.25%的SSSS病例误诊为中毒型表皮松解症[3]。为减少误诊,必须掌握本病特征,详细寻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
参考文献
[1]洪庆成,江敬铭儿科综合征[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503 - 505
[2]衣明纪,李忠翠,从金松新生儿葡萄球菌贬伤样综合征8例
〔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7,12(4):284-285
[3]姜媛芳,孙东信,程顾小儿金葡萄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18例误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1,19(2):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