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嘴杨巴》是人教版八年级教材新入选的课文。教学时关键是要解读出好嘴“好”在哪里。笔者认为,好嘴“好”在杨巴说话很妥当。
《好嘴杨巴》中最精彩的一部分是杨巴与李鸿章的对话。精彩在于虽然话语不多,但足见其说话的艺术。杨巴说的三句话之所以充满了艺术,是因为他用最巧妙的话语完美地解决了最棘手的问题。
为什么说杨巴面临的问题最棘手呢?
第一,它棘手在形势最严峻。李鸿章来到天津,当地的官员为了让李鸿章高兴,找遍了各种风味小吃,最后知府决定把“杨家茶汤”献给李鸿章品尝。可李鸿章竟然不认识撒在茶汤上的芝麻粒,把它当成了脏土,一怒之下,把茶汤打落在地。当时所有的人都不知道李鸿章为何发怒,都惊慌得不知所措。在这样的形势下,不要说杨巴,就是在场上上下下的官员都不敢出声,不知如何是好。
第二,它棘手在问题最尴尬。本来,事情的真相很简单:李鸿章由于无知,把芝麻粒当成了脏土,因而雷霆大怒。常人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大家可能一笑了之。但犯低级错误的不是别人,而是位高权重的李鸿章,而且他是在这么多下属和身份低微的茶汤师傅面前犯错。特殊的身份带有特殊的虚荣与顾虑,特殊的处境需要特别的维护,尽管这种维护有时不尽合理。
第三,它棘手在问题必须解决。李鸿章不知道真相,即使知道真相,他也不好承认自己的无知。李鸿章发这么大的怒,问题必须解决。怎么解决?我们可以假设,如果大家继续沉默,李鸿章接下去会马上责问,责问的结果必定会显露他的无知。一旦这样,杨巴如果不解释,必然遭到惩罚;如果解释,那就无异于骂中堂大人孤陋寡闻,也逃不了惩罚的结局。如果有人站出来询问李鸿章为什么发怒,结果也必定让李鸿章显露无知。在别人都不了解详情,李鸿章有可能要继续犯错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只能由杨七杨巴两个献茶的人来解决。而且,必须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解决。
面对这样棘手的问题,杨七束手无策,杨巴却用巧妙的话语完美地解决了。之所以说解决得巧妙和完美,先看看杨巴回答的三句话。文中这样写道:“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
这三句话的巧妙和完美体现在以下四点。
第一,说话的时机最好。先看第一句话。“中堂大人息怒!”杨巴为什么说这句话,而不马上解释原因呢?因为这个时候,李鸿章正在气头上,而且不明真相。在这个时候,任何正确的解释和做法都有可能无效。这句话可以让不明真相的李鸿章理解到:他发怒是对的,做错事的人不是他而是别人。这句话首先缓冲了紧张的气氛,这得益于杨巴在市井竞争中不知不觉练就的洞察人心的本领。同时,杨巴抢在李鸿章说话之前说这句话,这是最难寻找也是最佳的说话时机:“难”在不知李鸿章接下来会做什么,“佳”在李鸿章现在还没有说出发怒的原因,一旦说出来,杨巴就没有话语的主动权了。
杨巴这句话既为他争取了时间,也堵住了李鸿章的嘴。这时,如果李鸿章的嘴再犯错,那就没有解释的余地了。如果李鸿章没有了挽救尴尬局面的退路,那么也就等于杨巴没有了逃脱惩罚的退路。从这里,我们可见杨巴之聪慧、胆识与善于把握机遇。
第二,杨巴说话的效果最好。他的第二句话充满了智慧,正话反说,巧妙地让李鸿章知道了真相。这里的巧妙在于杨巴把李鸿章不认识芝麻粒说成了不喜欢芝麻。两字之差,含义却完全不同:“不认识芝麻”是说中堂大人孤陋寡闻,“不喜欢芝麻”是说个人的喜好:不认识芝麻粒而扔茶汤是一种低级错误,不喜欢芝麻而扔茶汤是中堂大人的权利。杨巴的聪明在于他看到李鸿章扔茶汤这个错误的行为已经无法改变,但对这个行为的解释却是可以选择的,李鸿章错误的原因却是可以掩饰的。杨巴这样讲,既给李鸿章一个合理的退路,挽回了李鸿章的面子,又让李鸿章对事情的真相心知肚明。同时,他还为其他在场的人开脱,免除了他们的责任。
杨巴第二句话已经很巧妙地讲明了事情的真相,完美地解决了尴尬的局面。第三句话是不是仅为奉承之辞呢?其实,不是的。“大人不记小人过”,表面上是说杨巴犯错了,请李鸿章原谅。实际上,在讨饶、奉承的同时,更是杨巴一种以退为进的智慧的讨赏。李鸿章的回答也很有意思:“不知者当无罪。”这句话既是对杨巴说的,也是安慰自己,为自己开脱。
第三,问题的解决最完美。这么短的时间,这么棘手的问题,杨巴仅仅说了三句话就把问题解决了。这三句话不仅挽回了自己和扬七的饭碗,挽回了李鸿章的面子,而且还解除了在场所有人的尴尬。他不仅没有被惩罚,还得到了嘉奖。可谓一举多得。而且,他让这一切尴尬心照不宣地只发生在两个人的心里。总之,杨巴解决问题的完美在于他让最尴尬的局面有了最理想的结局。
也许有学生会问,杨巴这样说话,是不是不够真实和诚实呢?我们觉得,中国人有自己的说话方式和说话文化。中国人谁都不喜欢说谎话被欺骗,但中国人也不喜欢真实的话在任何时候都直来直去地说。
杨巴的“好”嘴让我们领悟到,在我们中国,真实的话,不一定都要说,否则有时候会让所有的人都尴尬。“对”的话在不合适的时间和不合适的对象面前说,也会变得没有意义。真实的话需要巧妙地说,巧妙的话要看对象说,这是中国人说话的艺术。说妥当的话,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对合适的对象,说正确的话。
《好嘴杨巴》中最精彩的一部分是杨巴与李鸿章的对话。精彩在于虽然话语不多,但足见其说话的艺术。杨巴说的三句话之所以充满了艺术,是因为他用最巧妙的话语完美地解决了最棘手的问题。
为什么说杨巴面临的问题最棘手呢?
第一,它棘手在形势最严峻。李鸿章来到天津,当地的官员为了让李鸿章高兴,找遍了各种风味小吃,最后知府决定把“杨家茶汤”献给李鸿章品尝。可李鸿章竟然不认识撒在茶汤上的芝麻粒,把它当成了脏土,一怒之下,把茶汤打落在地。当时所有的人都不知道李鸿章为何发怒,都惊慌得不知所措。在这样的形势下,不要说杨巴,就是在场上上下下的官员都不敢出声,不知如何是好。
第二,它棘手在问题最尴尬。本来,事情的真相很简单:李鸿章由于无知,把芝麻粒当成了脏土,因而雷霆大怒。常人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大家可能一笑了之。但犯低级错误的不是别人,而是位高权重的李鸿章,而且他是在这么多下属和身份低微的茶汤师傅面前犯错。特殊的身份带有特殊的虚荣与顾虑,特殊的处境需要特别的维护,尽管这种维护有时不尽合理。
第三,它棘手在问题必须解决。李鸿章不知道真相,即使知道真相,他也不好承认自己的无知。李鸿章发这么大的怒,问题必须解决。怎么解决?我们可以假设,如果大家继续沉默,李鸿章接下去会马上责问,责问的结果必定会显露他的无知。一旦这样,杨巴如果不解释,必然遭到惩罚;如果解释,那就无异于骂中堂大人孤陋寡闻,也逃不了惩罚的结局。如果有人站出来询问李鸿章为什么发怒,结果也必定让李鸿章显露无知。在别人都不了解详情,李鸿章有可能要继续犯错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只能由杨七杨巴两个献茶的人来解决。而且,必须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解决。
面对这样棘手的问题,杨七束手无策,杨巴却用巧妙的话语完美地解决了。之所以说解决得巧妙和完美,先看看杨巴回答的三句话。文中这样写道:“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
这三句话的巧妙和完美体现在以下四点。
第一,说话的时机最好。先看第一句话。“中堂大人息怒!”杨巴为什么说这句话,而不马上解释原因呢?因为这个时候,李鸿章正在气头上,而且不明真相。在这个时候,任何正确的解释和做法都有可能无效。这句话可以让不明真相的李鸿章理解到:他发怒是对的,做错事的人不是他而是别人。这句话首先缓冲了紧张的气氛,这得益于杨巴在市井竞争中不知不觉练就的洞察人心的本领。同时,杨巴抢在李鸿章说话之前说这句话,这是最难寻找也是最佳的说话时机:“难”在不知李鸿章接下来会做什么,“佳”在李鸿章现在还没有说出发怒的原因,一旦说出来,杨巴就没有话语的主动权了。
杨巴这句话既为他争取了时间,也堵住了李鸿章的嘴。这时,如果李鸿章的嘴再犯错,那就没有解释的余地了。如果李鸿章没有了挽救尴尬局面的退路,那么也就等于杨巴没有了逃脱惩罚的退路。从这里,我们可见杨巴之聪慧、胆识与善于把握机遇。
第二,杨巴说话的效果最好。他的第二句话充满了智慧,正话反说,巧妙地让李鸿章知道了真相。这里的巧妙在于杨巴把李鸿章不认识芝麻粒说成了不喜欢芝麻。两字之差,含义却完全不同:“不认识芝麻”是说中堂大人孤陋寡闻,“不喜欢芝麻”是说个人的喜好:不认识芝麻粒而扔茶汤是一种低级错误,不喜欢芝麻而扔茶汤是中堂大人的权利。杨巴的聪明在于他看到李鸿章扔茶汤这个错误的行为已经无法改变,但对这个行为的解释却是可以选择的,李鸿章错误的原因却是可以掩饰的。杨巴这样讲,既给李鸿章一个合理的退路,挽回了李鸿章的面子,又让李鸿章对事情的真相心知肚明。同时,他还为其他在场的人开脱,免除了他们的责任。
杨巴第二句话已经很巧妙地讲明了事情的真相,完美地解决了尴尬的局面。第三句话是不是仅为奉承之辞呢?其实,不是的。“大人不记小人过”,表面上是说杨巴犯错了,请李鸿章原谅。实际上,在讨饶、奉承的同时,更是杨巴一种以退为进的智慧的讨赏。李鸿章的回答也很有意思:“不知者当无罪。”这句话既是对杨巴说的,也是安慰自己,为自己开脱。
第三,问题的解决最完美。这么短的时间,这么棘手的问题,杨巴仅仅说了三句话就把问题解决了。这三句话不仅挽回了自己和扬七的饭碗,挽回了李鸿章的面子,而且还解除了在场所有人的尴尬。他不仅没有被惩罚,还得到了嘉奖。可谓一举多得。而且,他让这一切尴尬心照不宣地只发生在两个人的心里。总之,杨巴解决问题的完美在于他让最尴尬的局面有了最理想的结局。
也许有学生会问,杨巴这样说话,是不是不够真实和诚实呢?我们觉得,中国人有自己的说话方式和说话文化。中国人谁都不喜欢说谎话被欺骗,但中国人也不喜欢真实的话在任何时候都直来直去地说。
杨巴的“好”嘴让我们领悟到,在我们中国,真实的话,不一定都要说,否则有时候会让所有的人都尴尬。“对”的话在不合适的时间和不合适的对象面前说,也会变得没有意义。真实的话需要巧妙地说,巧妙的话要看对象说,这是中国人说话的艺术。说妥当的话,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对合适的对象,说正确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