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熟语是汉语言宝库中极具特色的一员。本文简述熟语的内容以及熟语在处世哲学(如对父母的态度)和养生之道方面的运用。
【关键词】熟语;熟语内容;熟语划分依据;处世哲学;养生之道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语言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产物,它时刻记录着反映着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进程,而语言和社会生活、社会意识、人群观念的关系则更加突出地表现在词汇系統的使用方面。从语言的本质来看,它是一套符号系统;从语言的社会功能来看,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从语言的心理属性来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从人类知识积累的角度来看,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语言是现实的交际工具,但是语言又是历史的遗产。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大量的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固定短语。而这些,在高等院校《现代汉语》教材里头一般统称熟语。
何谓熟语?《现代汉语词典》《中华成语熟语辞海》《辞海》解释相同:固定词组或短语,只能整个运用,不能随便变动其中成分,不能按一般构词法分析,只能以整体来理解。
人们理所当然地会提出一个问题:既是固定短语,它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就该是不变的,可是实际上有的熟语形式允许变动,这又该怎么解释呢?流行的解释是说它们既有固定性又有灵活性。说有固定性,是因为成分和结构比较固定,不能随意变动。以汉语为例,“上车”“下楼梯”“有一个人”和“有朝一日”都是词组,前三个是自由词组,后一个是固定词组。因为前三个是自由结合着的,“有一个人”可以说成“有一位同学”“有一位老师”等等。后面一个是固定说法,不可以随便改动,说“有朝一天”就不通了。说有灵活性,是因为有的可以变动,或者插进别的东西,甚至颠倒词序。从哲学上来说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以孤立的眼光看问题,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熟语包含了哪些?不同的书籍有不同的观点。《辞海》说它包含谚语(如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格言(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三人行必有我师;人生也无涯而知也无涯;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惯用语(如背黑锅;敲竹杠;翘辫子)、歇后语(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成语(如雨后春笋;安步当车)等。而《中华成语熟语辞海》说它主要包括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成语、俗语(如好汉不吃眼前亏;打开天窗说亮化;吃不了兜着走)、格言、典故、寓言、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等。
按照熟语的内容、熟语由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成语、典故、寓言,大都有典源出处,有由来故事。二是谚语、格言有出处,但并非真正的由来。如谚语,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中早有引用,只能说明文字出处,并没有叙其真正由来。三是后语、俗语、惯用语则可以说是有出处无由来。而俗语的真正由来大多是民间传说,趣闻逸事。
就包含内容来讲,我想后一种更为完善些。我认为熟语就是人们熟练掌握和运用的,约定俗成并广泛流行的一些定型词组或语句。
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中国的历史有十二万年,但这在当前是无法证实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相比,中国人的人生格言多得惊人。对昨天的中国人和今日的中国人来说这既是一种精神财富,又是一种精神负担;既是一种行为的准则,又是一种行为桎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熟语就是一种套话,也可以说是一种缺乏创造力的话。
德为教化之首。在中国文化里,德的概念无处不在。德有不同的层次,也有不同的时代特色。不同的时代对德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在封建社会里要求“女子无才便是德”,今天则强调“妇女能顶半边天”。过去的“三从四德”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灰飞烟灭了。
德是一种社会的约束力量,当然,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君有君德,臣有臣德,老百姓有老百姓的德。就拿我们对父母的态度来说,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的一切。《孝经》中曾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所以孝敬父母是子女的义务,这个道理,古今中外都一样。但是中国式的孝敬方式比较特别,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比较特别,是一种共生关系。在古代,父母得了荣华富贵,儿女也跟着得到了荣华富贵;如果父母犯了死罪,子女也会受到牵连。正所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当然,这也有弊端,它虽然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但确实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敬父母是我们的义务,父母在我们的生命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他们不仅投入大量金钱,更投入了深厚的情感。所以,在孝顺父母时应该多给他们一些情感和尊重,而不仅是金钱。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我们对于父母,父母之于我们,如果没有从情感上的付出,即使给父母很多钱,不尊重他们,父母也感受不到任何欣慰。现代社会,“三从四德”的年代早已过去,但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永远不会过时。试问,在世界上,谁能比父母给我们的爱更无私?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许多人为了名,为了利,为了满足种种个人利益,抛弃了最纯真的一面,连带着,对人的感情也变得有目的性了。可是,父母为了自己的子女含辛茹苦,只盼望能把天底下最好的留给子女。他们的无私奉献,千百年来,大抵没变。
中国历来重视养生保健,如古代的修道炼丹、五禽戏;当然也有所谓修大道者,除了求长生不老,还要达到五通:肉眼通,天眼通,慧眼通,法眼通,佛眼通,参透宇宙玄密,共于天地始终。求健康、求长寿是许多代人的共同心愿。因此关于健康、长寿方面的观念也一代代积累、一代代流传、一代代创新,到今天已经成了许多人坚定不移的信念。
熟语中反映的养生诀窍大多是民间信仰,这些民间信仰许多是有医学依据的,有些还得到了现代医学的支持。它们在老百姓中有牢固的基础,因为它们直接、朴素,简便易行。
“民以食为天”,所以在我国的养生观念中,处于第一位的是吃。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把握好吃这一关相当重要。老百姓有许多与吃有关的养生格言,这些养生格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人的养生观念。比如“少吃多得味,多吃活受罪”“暴食伤身,狂饮伤身”“饭吃八成饱,到老肠胃好”,反对暴饮暴食。在一日三餐的调配上,中国人信奉的是“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朝食三片姜,胜过人参汤”,这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作息时间表是息息相关的。
除了要注意吃的方面,我们还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尽量避免“喜怒忧思悲恐惊”。熟语中“喜靠自节,怒靠自制,忧靠自排,恐靠自息”“千保健,万保健,心态平衡是关键”“逢人借问留春术,淡泊宁静比药好”就是这个意思。除了要注意饮食和控制情绪,物理健身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中国的物理健身有按摩、沐浴、针灸等。在此基础上,平日里的运动也是不可缺少的,熟语有“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的说法。在上述基础上,合理安排作息也是养生的一部分,比如“早睡早起,益寿延年”。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熟语是中华民族长期积累的结果。我们要全面认识熟语,这是很困难的,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全面认识它。但需要指出的是,因为社会群体、文化程度和职业范围的不同,同一熟语,可能在这一群体很熟,在另一群体可能不熟,所以任何事物不是绝对的。对它们进行整理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崔希亮.汉语熟语与人文世界[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2]唐松波.熟语和成语的种属关系[C]//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词汇论文精选[M].北京:商务印书,2004.
[3]马金江.熟语溯源[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程玉婷,1987年生,女,浙江金华人,助理讲师,大学本科学历,从事语文教学研究。
(编辑:郭恒)
【关键词】熟语;熟语内容;熟语划分依据;处世哲学;养生之道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语言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产物,它时刻记录着反映着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进程,而语言和社会生活、社会意识、人群观念的关系则更加突出地表现在词汇系統的使用方面。从语言的本质来看,它是一套符号系统;从语言的社会功能来看,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从语言的心理属性来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从人类知识积累的角度来看,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语言是现实的交际工具,但是语言又是历史的遗产。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大量的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固定短语。而这些,在高等院校《现代汉语》教材里头一般统称熟语。
何谓熟语?《现代汉语词典》《中华成语熟语辞海》《辞海》解释相同:固定词组或短语,只能整个运用,不能随便变动其中成分,不能按一般构词法分析,只能以整体来理解。
人们理所当然地会提出一个问题:既是固定短语,它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就该是不变的,可是实际上有的熟语形式允许变动,这又该怎么解释呢?流行的解释是说它们既有固定性又有灵活性。说有固定性,是因为成分和结构比较固定,不能随意变动。以汉语为例,“上车”“下楼梯”“有一个人”和“有朝一日”都是词组,前三个是自由词组,后一个是固定词组。因为前三个是自由结合着的,“有一个人”可以说成“有一位同学”“有一位老师”等等。后面一个是固定说法,不可以随便改动,说“有朝一天”就不通了。说有灵活性,是因为有的可以变动,或者插进别的东西,甚至颠倒词序。从哲学上来说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以孤立的眼光看问题,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熟语包含了哪些?不同的书籍有不同的观点。《辞海》说它包含谚语(如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格言(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三人行必有我师;人生也无涯而知也无涯;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惯用语(如背黑锅;敲竹杠;翘辫子)、歇后语(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成语(如雨后春笋;安步当车)等。而《中华成语熟语辞海》说它主要包括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成语、俗语(如好汉不吃眼前亏;打开天窗说亮化;吃不了兜着走)、格言、典故、寓言、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等。
按照熟语的内容、熟语由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成语、典故、寓言,大都有典源出处,有由来故事。二是谚语、格言有出处,但并非真正的由来。如谚语,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中早有引用,只能说明文字出处,并没有叙其真正由来。三是后语、俗语、惯用语则可以说是有出处无由来。而俗语的真正由来大多是民间传说,趣闻逸事。
就包含内容来讲,我想后一种更为完善些。我认为熟语就是人们熟练掌握和运用的,约定俗成并广泛流行的一些定型词组或语句。
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中国的历史有十二万年,但这在当前是无法证实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相比,中国人的人生格言多得惊人。对昨天的中国人和今日的中国人来说这既是一种精神财富,又是一种精神负担;既是一种行为的准则,又是一种行为桎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熟语就是一种套话,也可以说是一种缺乏创造力的话。
德为教化之首。在中国文化里,德的概念无处不在。德有不同的层次,也有不同的时代特色。不同的时代对德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在封建社会里要求“女子无才便是德”,今天则强调“妇女能顶半边天”。过去的“三从四德”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灰飞烟灭了。
德是一种社会的约束力量,当然,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君有君德,臣有臣德,老百姓有老百姓的德。就拿我们对父母的态度来说,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的一切。《孝经》中曾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所以孝敬父母是子女的义务,这个道理,古今中外都一样。但是中国式的孝敬方式比较特别,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比较特别,是一种共生关系。在古代,父母得了荣华富贵,儿女也跟着得到了荣华富贵;如果父母犯了死罪,子女也会受到牵连。正所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当然,这也有弊端,它虽然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但确实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敬父母是我们的义务,父母在我们的生命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他们不仅投入大量金钱,更投入了深厚的情感。所以,在孝顺父母时应该多给他们一些情感和尊重,而不仅是金钱。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我们对于父母,父母之于我们,如果没有从情感上的付出,即使给父母很多钱,不尊重他们,父母也感受不到任何欣慰。现代社会,“三从四德”的年代早已过去,但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永远不会过时。试问,在世界上,谁能比父母给我们的爱更无私?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许多人为了名,为了利,为了满足种种个人利益,抛弃了最纯真的一面,连带着,对人的感情也变得有目的性了。可是,父母为了自己的子女含辛茹苦,只盼望能把天底下最好的留给子女。他们的无私奉献,千百年来,大抵没变。
中国历来重视养生保健,如古代的修道炼丹、五禽戏;当然也有所谓修大道者,除了求长生不老,还要达到五通:肉眼通,天眼通,慧眼通,法眼通,佛眼通,参透宇宙玄密,共于天地始终。求健康、求长寿是许多代人的共同心愿。因此关于健康、长寿方面的观念也一代代积累、一代代流传、一代代创新,到今天已经成了许多人坚定不移的信念。
熟语中反映的养生诀窍大多是民间信仰,这些民间信仰许多是有医学依据的,有些还得到了现代医学的支持。它们在老百姓中有牢固的基础,因为它们直接、朴素,简便易行。
“民以食为天”,所以在我国的养生观念中,处于第一位的是吃。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把握好吃这一关相当重要。老百姓有许多与吃有关的养生格言,这些养生格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人的养生观念。比如“少吃多得味,多吃活受罪”“暴食伤身,狂饮伤身”“饭吃八成饱,到老肠胃好”,反对暴饮暴食。在一日三餐的调配上,中国人信奉的是“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朝食三片姜,胜过人参汤”,这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作息时间表是息息相关的。
除了要注意吃的方面,我们还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尽量避免“喜怒忧思悲恐惊”。熟语中“喜靠自节,怒靠自制,忧靠自排,恐靠自息”“千保健,万保健,心态平衡是关键”“逢人借问留春术,淡泊宁静比药好”就是这个意思。除了要注意饮食和控制情绪,物理健身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中国的物理健身有按摩、沐浴、针灸等。在此基础上,平日里的运动也是不可缺少的,熟语有“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的说法。在上述基础上,合理安排作息也是养生的一部分,比如“早睡早起,益寿延年”。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熟语是中华民族长期积累的结果。我们要全面认识熟语,这是很困难的,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全面认识它。但需要指出的是,因为社会群体、文化程度和职业范围的不同,同一熟语,可能在这一群体很熟,在另一群体可能不熟,所以任何事物不是绝对的。对它们进行整理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崔希亮.汉语熟语与人文世界[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2]唐松波.熟语和成语的种属关系[C]//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词汇论文精选[M].北京:商务印书,2004.
[3]马金江.熟语溯源[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程玉婷,1987年生,女,浙江金华人,助理讲师,大学本科学历,从事语文教学研究。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