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毕业以后想做什么?”
这真是个深奥的问题。身边的同学,实习的、开淘宝的,已经落实好工作的,都有。我呢?不知道。2010年在中国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读完大二,我决定休学。
我叫易小曼,事实证明,这是我长到20岁,做得最勇敢也是最正确的决定。
休学并不是耍酷,而是我无法忍受不知目的的生活。我花了大概4个月时间挣钱,然后一个人背上包,去了昆明、丽江、大理、香格里拉和成都。做过奶茶小妹,喝遍了市面上所有种类的奶茶;与流浪的手艺人扎过堆,胡扯天南地北的故事;也曾在小镇待上半个月,专门研究姜黄豆腐,每天拿着药杵捣姜黄。
漂泊了一年,口袋里的钱花得差不多了,我还是不知道自己将来想做什么?
没找到答案的我,回到了学校。直到有一天为了毕业设计漫无目的地找资料,看见了植物染。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打小司空见惯的草木,不仅可以吃,还能将布料染色,留下沁人的清香。
青出于蓝。这个成语里,青是什么?蓝又是什么?
在中国,曾经出现在《诗经》里的紫色花草,被叫做“蓝草”。把它浸入水里发酵之后,会慢慢溶解出蓝甙水,混着空气,能神奇地氧化成另一种叫靛蓝的颜色,也就是“青”。
我听说贵州肇兴侗寨有一位做了几十年蓝染侗布的老阿姨,便想前去学习。答辩结束便寻了过去。我以为她一定是活在植物清香里的人,可是经过她染布用的大桶,闻到的却是化学染料发出的味道。做一匹亮布,需要几十次的浸染晾晒、反复刷色蒸熏、成百上千次捶捣,直到布面由皱变平、由厚变薄。一两个月后,布面才能光亮坚韧。花这么多力气,却只能拿到微薄的利润。化学染料染制速度快,成本也低,自然成了老阿姨的首选原料。我对此表示理解,但还是忍不住失望,也没有甘心,继续在西南山区寻找。于是到了贵州丹寨,这里有家国家级的染色技艺传习所。
木头桌子、塑料椅子,传习所很简陋,但苗族阿妈们恣意地运用花草与植物,造出了天地山川、飞禽走兽。纯植物染料,让这里弥漫着清香。
在丹寨的岁月里,我是客人,也是家人。阿妈们教我染布,有好吃的,也不会忘了我。家里没有桌子,便以地为桌,拿个矮矮的木头凳围着铁锅坐。在掌握了大致的染色技法后,我决定找个地方自己琢磨。2015年,我来到川西安仁古镇。
这个安静的镇子里,聚集着一群志同道合的手艺人。染布、刺绣、篆刻与酿酒,日子过得风轻云淡,纯粹得就像丹寨里的传习所。我决定停下来,开一间自己的工作室——青红染。这里有大院子,摆得下许许多多的染缸,晒得下染色后的布料,放得下从贵州采购回来的草木药材。
靛蓝的蓝要靠养,蓝草经过水浸、暴晒后,会慢慢腐烂、发酵。等到蓝草液从黄绿色变成蓝黑色时,再兑入适量的石灰水,就会生成深蓝色的沉淀物。这些沉淀物就是靛蓝,这个过程叫造靛。靛蓝是活菌群,它们是有脾气的。大缸,就是它们的安乐窝。
每天,我都会掀开缸上保暖的被子看看,若是盛开着满满的靛蓝花,还散发着甜香,就说明染料们很开心。结束一天的工作后,我要给靛蓝们喂食——它们爱吃靛蓝膏,还得喝点小酒。若是它们心情不好,就会变灰,发出酸臭味。
若是想在布上染出花,就得给面料进行扎染。浅有浅的染法,深有深的技巧。用水洗掉多余的蓝,在阳光下晾晒,院子里就装下了层层叠叠的“远山”。
除了蓝染,我也在探索其他植物染的方法。天气好时,我会带上剪刀,提着篮子,采摘新鲜的草木。安仁的野外,院子的墙角,都有可用的植物。五月有艾草,六月有茶叶,七月煮过丝瓜叶。
但是要成为专业的植物染技师并不容易,因为染色有太多的偶然性。同一种植物,会因为水温、浓度、媒染剂、面料的不同而变化出几十种色彩。甚至植物采摘的地点和时间不同,也会有所影响。每天染色,就像打开阿甘的巧克力盒,永远也不知道最终的答案。
夏至,春天在自家后院种下的茄子、豆角、空心菜、辣椒、番茄等都成熟了,采摘时,有踏实的满足感。于是,我把蘑菇、笋、大米等日常熟悉的吃食画在了衣服上,用植物染色,做出“粮食与蔬菜”主题服装,带给人亲近感。
其实,植物染的衣服不仅色泽柔和、温润,还有很多功效:姜黄、茜草可以杀菌,抑制皮肤病;靛蓝染制的衣物可以防虫、消臭……这些都是古人的智慧,大自然的恩赐。很庆幸这些年的经历,让我在植物中找到自己,无论在哪里,都活在植物的清香里。
这真是个深奥的问题。身边的同学,实习的、开淘宝的,已经落实好工作的,都有。我呢?不知道。2010年在中国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读完大二,我决定休学。
我叫易小曼,事实证明,这是我长到20岁,做得最勇敢也是最正确的决定。
休学并不是耍酷,而是我无法忍受不知目的的生活。我花了大概4个月时间挣钱,然后一个人背上包,去了昆明、丽江、大理、香格里拉和成都。做过奶茶小妹,喝遍了市面上所有种类的奶茶;与流浪的手艺人扎过堆,胡扯天南地北的故事;也曾在小镇待上半个月,专门研究姜黄豆腐,每天拿着药杵捣姜黄。
漂泊了一年,口袋里的钱花得差不多了,我还是不知道自己将来想做什么?
没找到答案的我,回到了学校。直到有一天为了毕业设计漫无目的地找资料,看见了植物染。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打小司空见惯的草木,不仅可以吃,还能将布料染色,留下沁人的清香。
青出于蓝。这个成语里,青是什么?蓝又是什么?
在中国,曾经出现在《诗经》里的紫色花草,被叫做“蓝草”。把它浸入水里发酵之后,会慢慢溶解出蓝甙水,混着空气,能神奇地氧化成另一种叫靛蓝的颜色,也就是“青”。
我听说贵州肇兴侗寨有一位做了几十年蓝染侗布的老阿姨,便想前去学习。答辩结束便寻了过去。我以为她一定是活在植物清香里的人,可是经过她染布用的大桶,闻到的却是化学染料发出的味道。做一匹亮布,需要几十次的浸染晾晒、反复刷色蒸熏、成百上千次捶捣,直到布面由皱变平、由厚变薄。一两个月后,布面才能光亮坚韧。花这么多力气,却只能拿到微薄的利润。化学染料染制速度快,成本也低,自然成了老阿姨的首选原料。我对此表示理解,但还是忍不住失望,也没有甘心,继续在西南山区寻找。于是到了贵州丹寨,这里有家国家级的染色技艺传习所。
木头桌子、塑料椅子,传习所很简陋,但苗族阿妈们恣意地运用花草与植物,造出了天地山川、飞禽走兽。纯植物染料,让这里弥漫着清香。
在丹寨的岁月里,我是客人,也是家人。阿妈们教我染布,有好吃的,也不会忘了我。家里没有桌子,便以地为桌,拿个矮矮的木头凳围着铁锅坐。在掌握了大致的染色技法后,我决定找个地方自己琢磨。2015年,我来到川西安仁古镇。
这个安静的镇子里,聚集着一群志同道合的手艺人。染布、刺绣、篆刻与酿酒,日子过得风轻云淡,纯粹得就像丹寨里的传习所。我决定停下来,开一间自己的工作室——青红染。这里有大院子,摆得下许许多多的染缸,晒得下染色后的布料,放得下从贵州采购回来的草木药材。
靛蓝的蓝要靠养,蓝草经过水浸、暴晒后,会慢慢腐烂、发酵。等到蓝草液从黄绿色变成蓝黑色时,再兑入适量的石灰水,就会生成深蓝色的沉淀物。这些沉淀物就是靛蓝,这个过程叫造靛。靛蓝是活菌群,它们是有脾气的。大缸,就是它们的安乐窝。
每天,我都会掀开缸上保暖的被子看看,若是盛开着满满的靛蓝花,还散发着甜香,就说明染料们很开心。结束一天的工作后,我要给靛蓝们喂食——它们爱吃靛蓝膏,还得喝点小酒。若是它们心情不好,就会变灰,发出酸臭味。
若是想在布上染出花,就得给面料进行扎染。浅有浅的染法,深有深的技巧。用水洗掉多余的蓝,在阳光下晾晒,院子里就装下了层层叠叠的“远山”。
除了蓝染,我也在探索其他植物染的方法。天气好时,我会带上剪刀,提着篮子,采摘新鲜的草木。安仁的野外,院子的墙角,都有可用的植物。五月有艾草,六月有茶叶,七月煮过丝瓜叶。
但是要成为专业的植物染技师并不容易,因为染色有太多的偶然性。同一种植物,会因为水温、浓度、媒染剂、面料的不同而变化出几十种色彩。甚至植物采摘的地点和时间不同,也会有所影响。每天染色,就像打开阿甘的巧克力盒,永远也不知道最终的答案。
夏至,春天在自家后院种下的茄子、豆角、空心菜、辣椒、番茄等都成熟了,采摘时,有踏实的满足感。于是,我把蘑菇、笋、大米等日常熟悉的吃食画在了衣服上,用植物染色,做出“粮食与蔬菜”主题服装,带给人亲近感。
其实,植物染的衣服不仅色泽柔和、温润,还有很多功效:姜黄、茜草可以杀菌,抑制皮肤病;靛蓝染制的衣物可以防虫、消臭……这些都是古人的智慧,大自然的恩赐。很庆幸这些年的经历,让我在植物中找到自己,无论在哪里,都活在植物的清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