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不仅是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它还兼具实践性等特点,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充分融入当地的人文、风俗、自然、社会等资源,对激发学生爱家乡的热情,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很多教师忽视了乡土文化的重要性,本文结合实际对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中乡土文化缺失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文教育;乡土文化;缺失;对策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挖掘乡土文化,引导学生从课文、综合实践活动、习作等方面有计划地挖掘乡土的习俗、风情等。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立足语文课本,了解乡土文化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文本拓展延伸。文本拓展延伸应立足文本,补充相应的材料,从而在开拓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立足文本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课堂拓展延伸,既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拓展中的对比阅读,也能让学生更了解自己家乡的乡土文化,增强学生对家乡特色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优秀文化的使命感。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课文都涉及乡土文化的内容,语文教师可适当在课堂上拓展延伸。比如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课后延伸环节中,笔者播放一段“万峰林五千人竹子舞”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那壮观的场面,吸引注意力,再向学生介绍竹子舞、板凳舞、“八音坐唱”等乡土文化。
二、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走进乡土文化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地渗透乡土文化,就必须让学生体验生活,亲身去实践,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实行“大语文”教学。笔者多次带领学生走进村寨,与村民打糍粑,学唱“八音坐唱”,学织布;了解“三月三”“六 月六”的来历;走进“查白歌节”,感受青年男女对歌的乐趣等,深入观察和认识家乡风俗民情。笔者还组织安排了“小导游”活动,让学生将家乡优美的风光结合乡土习俗进行解说。例如,把“八音坐唱”、竹子舞、板凳舞,特色饮食“五色花米饭”“糯米粑”等介绍给到万峰林游玩的中外游客,并邀请“八音坐唱”的演员和舞蹈老师指导。这样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热情极高,对乡土文化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乡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3.1乡土文化是乡村儿童生命的文化基因
对于乡村儿童來说,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便与乡土结下了不可分割的联系。他们享受着乡村的空气、水、瓜果蔬菜和粮食。游戏基本上是儿童的生命状态,乡村的各个角落、田野、河边、山坡到处都是他们游戏的天堂。他们所到之处尘土飞扬,这就是相对于城市孩子来说的“土气”和“村相”。城市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个陌生社会,但是乡村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熟人社会。乡村儿童可以在村里四处“撒野”,就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他们没有从商店购买的精美的玩具,但是他们会自己动手创造,弹弓、手枪、陀螺、毽子、沙包、跳绳等等,他们利用乡村里一切能利用的材料,制作出各种玩具。
在游戏中,乡村儿童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乡村儿童也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和田间劳动。虽然在生产劳动方面,大部分儿童是有强烈的抗拒心理的,但这就是他们的生命状态。当他们长大成人,走出乡村之后,对儿时的回忆,游戏和劳动是最刻骨铭心的两项内容。可以说,无论以后身在何处,是何种身份,乡土文化是每个从乡村走出来的人的文化基因。
3.2“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不仅涉及物质上的投入和改善,还涉及到对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民风民俗的保护和传承上。乡村小学作为乡村社会的文化中心,在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方面有自己的独特的优势,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相较于其他学科,小学语文的人文性质使得小学语文在其中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3.3可以丰富教学方式,培养儿童积极活泼的精神面貌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过是对字、词、语法的讲解以及对名家名篇的欣赏。课本上的内容由于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从情感上也很难产生强烈的共鸣,一篇美丽的散文,一首优美的古诗,由于需要背诵,却成为他们沉重的心理负担。如果把乡土文化融入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来,效果会截然不同。比如古诗《咏柳》,如果只是讲解字义词义以及诗句的含义,学生们很难欣赏到柳树的柔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碧玉是什么样的?“垂下”是一种什么状态?“碧玉”和“树”只是两种在某一点上相近的事物罗列在了一起,学生们不能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展示从村里拍摄的柳树的图片,告诉学生们这是在哪里拍的,然后再配上诗文,这样的话,一棵柳树就拉近了学生与古诗的距离。这棵柳树不再是唐朝的那棵柳树了,它就是村里的那棵大柳树。老师也可以布置课后作业,可以让学生寻找村里最美丽的柳树,可以在家长的协助下发给老师,老师在课堂上展示学生们的作品,这样的课堂必定是生机勃勃的。又比如,在讲解《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回家向村里的老人请教关于本村的先烈故事,然后在课堂上把自己听到的故事将给老师和同学们听,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在革命先烈的英勇故事中得到熏陶。这样,课本中的五壮士不再是一个符号,他们会有血有肉鲜活起来,因为自己的身边也有这样的英雄故事。
综上所述,城市的发展,文化的融合,现代都市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对传统乡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小学语文教育作为人生的启蒙教育学科,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然而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中乡土文化缺失现象普遍。因此,我们要转变思想,创新形式,焕发乡土文化的活力,使其渗透到小学语文教育中,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亲切性,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筑牢文化教育的“桥头堡”。
参考文献:
[1] 黄双柳 . 小学语文教育中乡土文化缺失研究 [D]. 湖南师范大学 ,2013.
[2] 徐小梅 . 关于小学语文教育中乡土文化缺失研究 [J]. 课程教育研究 ,2020(12):59-60.
东源县灯塔镇中心小学校长 517000
关键词:语文教育;乡土文化;缺失;对策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挖掘乡土文化,引导学生从课文、综合实践活动、习作等方面有计划地挖掘乡土的习俗、风情等。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立足语文课本,了解乡土文化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文本拓展延伸。文本拓展延伸应立足文本,补充相应的材料,从而在开拓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立足文本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课堂拓展延伸,既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拓展中的对比阅读,也能让学生更了解自己家乡的乡土文化,增强学生对家乡特色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优秀文化的使命感。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课文都涉及乡土文化的内容,语文教师可适当在课堂上拓展延伸。比如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课后延伸环节中,笔者播放一段“万峰林五千人竹子舞”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那壮观的场面,吸引注意力,再向学生介绍竹子舞、板凳舞、“八音坐唱”等乡土文化。
二、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走进乡土文化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地渗透乡土文化,就必须让学生体验生活,亲身去实践,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实行“大语文”教学。笔者多次带领学生走进村寨,与村民打糍粑,学唱“八音坐唱”,学织布;了解“三月三”“六 月六”的来历;走进“查白歌节”,感受青年男女对歌的乐趣等,深入观察和认识家乡风俗民情。笔者还组织安排了“小导游”活动,让学生将家乡优美的风光结合乡土习俗进行解说。例如,把“八音坐唱”、竹子舞、板凳舞,特色饮食“五色花米饭”“糯米粑”等介绍给到万峰林游玩的中外游客,并邀请“八音坐唱”的演员和舞蹈老师指导。这样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热情极高,对乡土文化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乡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3.1乡土文化是乡村儿童生命的文化基因
对于乡村儿童來说,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便与乡土结下了不可分割的联系。他们享受着乡村的空气、水、瓜果蔬菜和粮食。游戏基本上是儿童的生命状态,乡村的各个角落、田野、河边、山坡到处都是他们游戏的天堂。他们所到之处尘土飞扬,这就是相对于城市孩子来说的“土气”和“村相”。城市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个陌生社会,但是乡村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熟人社会。乡村儿童可以在村里四处“撒野”,就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他们没有从商店购买的精美的玩具,但是他们会自己动手创造,弹弓、手枪、陀螺、毽子、沙包、跳绳等等,他们利用乡村里一切能利用的材料,制作出各种玩具。
在游戏中,乡村儿童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乡村儿童也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和田间劳动。虽然在生产劳动方面,大部分儿童是有强烈的抗拒心理的,但这就是他们的生命状态。当他们长大成人,走出乡村之后,对儿时的回忆,游戏和劳动是最刻骨铭心的两项内容。可以说,无论以后身在何处,是何种身份,乡土文化是每个从乡村走出来的人的文化基因。
3.2“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不仅涉及物质上的投入和改善,还涉及到对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民风民俗的保护和传承上。乡村小学作为乡村社会的文化中心,在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方面有自己的独特的优势,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相较于其他学科,小学语文的人文性质使得小学语文在其中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3.3可以丰富教学方式,培养儿童积极活泼的精神面貌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过是对字、词、语法的讲解以及对名家名篇的欣赏。课本上的内容由于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从情感上也很难产生强烈的共鸣,一篇美丽的散文,一首优美的古诗,由于需要背诵,却成为他们沉重的心理负担。如果把乡土文化融入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来,效果会截然不同。比如古诗《咏柳》,如果只是讲解字义词义以及诗句的含义,学生们很难欣赏到柳树的柔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碧玉是什么样的?“垂下”是一种什么状态?“碧玉”和“树”只是两种在某一点上相近的事物罗列在了一起,学生们不能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展示从村里拍摄的柳树的图片,告诉学生们这是在哪里拍的,然后再配上诗文,这样的话,一棵柳树就拉近了学生与古诗的距离。这棵柳树不再是唐朝的那棵柳树了,它就是村里的那棵大柳树。老师也可以布置课后作业,可以让学生寻找村里最美丽的柳树,可以在家长的协助下发给老师,老师在课堂上展示学生们的作品,这样的课堂必定是生机勃勃的。又比如,在讲解《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回家向村里的老人请教关于本村的先烈故事,然后在课堂上把自己听到的故事将给老师和同学们听,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在革命先烈的英勇故事中得到熏陶。这样,课本中的五壮士不再是一个符号,他们会有血有肉鲜活起来,因为自己的身边也有这样的英雄故事。
综上所述,城市的发展,文化的融合,现代都市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对传统乡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小学语文教育作为人生的启蒙教育学科,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然而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中乡土文化缺失现象普遍。因此,我们要转变思想,创新形式,焕发乡土文化的活力,使其渗透到小学语文教育中,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亲切性,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筑牢文化教育的“桥头堡”。
参考文献:
[1] 黄双柳 . 小学语文教育中乡土文化缺失研究 [D]. 湖南师范大学 ,2013.
[2] 徐小梅 . 关于小学语文教育中乡土文化缺失研究 [J]. 课程教育研究 ,2020(12):59-60.
东源县灯塔镇中心小学校长 5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