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是新课改实施以来,对于其中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等理念,都没有在实际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实施,应试教育仍占据着课堂的重要地位。
课堂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当今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花大量的时间讲授“重点”知识,学生却心不在焉;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学生却不感兴趣;教师感到课堂很活跃、很顺畅,学生却感到不快乐。为什么教师煞费苦心,学生却不懂教师的心?我们常常抱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愿开动脑筋,究其原因,固然有学生的因素,但是教师在课堂内设置的问题真的符合学生的需求么?教师所讲的内容,真正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么?
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和有识之士都提倡让语文教学回归原点。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多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怎样回归原点、营造一个有价值的课堂,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经过努力实践,笔者对回归原点的语文课堂提出了一点自己的建议,在此求教于同仁。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它首先是语言、书、活生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更加关注学生、激活学生,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了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往往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喜好与对语文学习的需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组织教学,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设计师生间的对话,且要考虑多层面的接触,争取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诚然,一个好的课堂应当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现在需要学习什么,未来又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样的课堂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努力,从教学语言到环节设计,每一步都需要脚踏实地,给学生最好的成长空间。
二、挖掘学生阅读求知的潜能
许多教师都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始终强调“读书”的重要性。然而,面对这个语文教学的第一常识,很多语文教师视而不见。身边有些教师将讲读课文变成了一连串的提问,问题问完了,课文也学完了。这样下去,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课文都不能读通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真正的阅读不但不会耽误考试,反而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他对于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要求是很高的。对于课文,要达到“透彻理解”的程度。他强调:“要教会学生读书。”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可以多读书,兼学教材;多写随笔,少做练习;学生多读,教师少讲。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应重视阅读,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他们在读中悟,读中思,读中品,使每一个学生都“想说”“会说”“能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课堂内读书的方法有很多,如泛读、精读、通读、跳读、默读、朗读、写读等。教师要营造读书的氛围,争取在课堂上使学生对课文有正确的把握,语感得到培养,记忆力得到增强,让学生沉醉于阅读。
三、带领学生走进教材
教师的教学能力,体现在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和处理上。教材是教学的媒介,是一个引子,是一个例子。对教师而言,它是施教使用的材料;对学生而言,它是学习的材料。《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充分挖掘资源,根据学生的知识和理解水平,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可以采用“调、联、扩、删”等方法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材与学生经验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和融合,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深奥的知识浅显化,抽象的原理具体化,根据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同时,教师也应有对教材深入挖掘和延伸拓展的能力。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适时进行深化,从“旧文”中挖出“新意”,让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同时要走出课文,把与教材相关的内容或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人或事引入课堂,变有限的教材为无限的教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因为教材是有限的,课文提供的知识也是很少的。学生窥一斑未必见全豹,如果只是就课文讲课文,即可能陷入死读书、读死书的怪圈。
语文课堂要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如果能够深入挖掘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延伸拓展,给语文一个大的背景,那么,知识必然能点燃智慧的火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充分发挥教材中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价值和思想的教育价值,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四、信任学生,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
陶行知先生曾说:“孩子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我们要钻进孩子队伍里才能有这个新认识与新发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会产生多元的感受和独特的体验。教学不只是一种讲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与感悟。教师要善于驾驭课堂,通过启发、讨论、对话、读书指导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在“导”上下工夫。课堂上要围绕相关联的、有价值的话题展开平等的碰撞交流。其实,对有价值问题的巧妙设计,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讨热情、思维快感和对语文的兴趣,且常常会闪烁出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
好的课堂,一定是生命之间的相互感召、相互唤醒。思无涯,让学生的思维自由起来、活跃起来。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教学论》中说:“一个不言而明的事实是:为了保证自由和理性能够很好地传承,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界定教育的本质、方向及其目的。不管是环境的改变还是知识的更新,都为每一位教师设置了某些关碍,但也同时为他们提供了发展的机会。”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回归教与学的本质,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使语文教学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交往、互动的平台。
课堂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当今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花大量的时间讲授“重点”知识,学生却心不在焉;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学生却不感兴趣;教师感到课堂很活跃、很顺畅,学生却感到不快乐。为什么教师煞费苦心,学生却不懂教师的心?我们常常抱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愿开动脑筋,究其原因,固然有学生的因素,但是教师在课堂内设置的问题真的符合学生的需求么?教师所讲的内容,真正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么?
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和有识之士都提倡让语文教学回归原点。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多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怎样回归原点、营造一个有价值的课堂,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经过努力实践,笔者对回归原点的语文课堂提出了一点自己的建议,在此求教于同仁。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它首先是语言、书、活生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更加关注学生、激活学生,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了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往往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喜好与对语文学习的需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组织教学,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设计师生间的对话,且要考虑多层面的接触,争取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诚然,一个好的课堂应当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现在需要学习什么,未来又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样的课堂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努力,从教学语言到环节设计,每一步都需要脚踏实地,给学生最好的成长空间。
二、挖掘学生阅读求知的潜能
许多教师都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始终强调“读书”的重要性。然而,面对这个语文教学的第一常识,很多语文教师视而不见。身边有些教师将讲读课文变成了一连串的提问,问题问完了,课文也学完了。这样下去,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课文都不能读通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真正的阅读不但不会耽误考试,反而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他对于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要求是很高的。对于课文,要达到“透彻理解”的程度。他强调:“要教会学生读书。”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可以多读书,兼学教材;多写随笔,少做练习;学生多读,教师少讲。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应重视阅读,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他们在读中悟,读中思,读中品,使每一个学生都“想说”“会说”“能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课堂内读书的方法有很多,如泛读、精读、通读、跳读、默读、朗读、写读等。教师要营造读书的氛围,争取在课堂上使学生对课文有正确的把握,语感得到培养,记忆力得到增强,让学生沉醉于阅读。
三、带领学生走进教材
教师的教学能力,体现在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和处理上。教材是教学的媒介,是一个引子,是一个例子。对教师而言,它是施教使用的材料;对学生而言,它是学习的材料。《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充分挖掘资源,根据学生的知识和理解水平,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可以采用“调、联、扩、删”等方法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材与学生经验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和融合,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深奥的知识浅显化,抽象的原理具体化,根据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同时,教师也应有对教材深入挖掘和延伸拓展的能力。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适时进行深化,从“旧文”中挖出“新意”,让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同时要走出课文,把与教材相关的内容或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人或事引入课堂,变有限的教材为无限的教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因为教材是有限的,课文提供的知识也是很少的。学生窥一斑未必见全豹,如果只是就课文讲课文,即可能陷入死读书、读死书的怪圈。
语文课堂要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如果能够深入挖掘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延伸拓展,给语文一个大的背景,那么,知识必然能点燃智慧的火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充分发挥教材中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价值和思想的教育价值,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四、信任学生,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
陶行知先生曾说:“孩子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我们要钻进孩子队伍里才能有这个新认识与新发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会产生多元的感受和独特的体验。教学不只是一种讲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与感悟。教师要善于驾驭课堂,通过启发、讨论、对话、读书指导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在“导”上下工夫。课堂上要围绕相关联的、有价值的话题展开平等的碰撞交流。其实,对有价值问题的巧妙设计,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讨热情、思维快感和对语文的兴趣,且常常会闪烁出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
好的课堂,一定是生命之间的相互感召、相互唤醒。思无涯,让学生的思维自由起来、活跃起来。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教学论》中说:“一个不言而明的事实是:为了保证自由和理性能够很好地传承,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界定教育的本质、方向及其目的。不管是环境的改变还是知识的更新,都为每一位教师设置了某些关碍,但也同时为他们提供了发展的机会。”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回归教与学的本质,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使语文教学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交往、互动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