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部队心理训练存在目标不明确、内容不系统和重点不集中等问题。为确保心理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大量实践基础上总结出增强心理训练实效性的四大关键环节,即目标分析、反馈强化、效果评估和监督转化。这四个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组成完整有效的心理训练体系。
关键词:关键环节;心理训练;效益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01
目前,开展心理服务,组织心理训练已得到全军上下的一致重视,各部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许多有益经验。但是,我军心理素质训练起步晚,还存在着目标不明确、内容不系统、过程不规范,体系不完整等基础性问题。为提高心理素质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对诸多部队的心理素质训练情况进行了大量调查访谈,并在反复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强心理素质训练实效性的四大关键环节,即目标分析、反馈强化、效果评估和监督转化。
一、心理训练前的目标分析
心理训练的目标分析是指确定心理训练的具体内容和活动安排。它是心理训练取得实效的前提条件。现代战争要求军人必备的心理素质与官兵现有的心理状况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实施心理训练之前,必须先明确“差距”所在,才能确定训练内容和项目。心理训练需求可以从战斗力生成和执行上级任务两个方面着手分析。军队作为国家的武装力量集团,一切行动的落脚点都是提高战斗力。因此,心理训练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缩短生成战斗力所必备的心理素质与官兵现实所具备的心理品质之间的差距。此类训练包括培养勇敢、智慧、团结、自信等心理品质有关的项目。上级任务需求分析是将所要完成任务的特别需求分离出来,严格按照上级的任务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军事训练设计诸如服从意识、不惧困难、爱岗敬业等心理训练项目。
二、心理训练中的反馈强化
认知心理学中指出:当感觉器官接受到来自外界的刺激时,刺激所产生的信息首先存储在短期记忆中,然后被转换、编码,经过不断反馈、强化进入长期记忆储存。信息加工过程的最后一环就是反馈,积极的反馈可以起到强化的作用,促使诸如认知能力、智力技能、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的提高,使心理训练效果更好。所以,要使心理训练项目体现原本的设计目的,必须注意在训练过程中对官兵特定心理素质的引导、反馈和强化。首先,应让参训官兵明确训练项目的目的,即增强哪种心理素质。例如,在进行“荡木桥”训练前,让官兵明确该项目在于锻炼官兵的平衡能力和技巧,增强自信心,提高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特别是提高海军官兵渡海作战能力。其次,调适参训官兵训练中的畏难和惧怕心理。有些训练项目具有相当的难度,例如“空中吊杆” 要求参训官兵在高空跃起,抓住1-2米之外的悬空横杆。这个项目就是为了锻炼官兵的敢为精神,促使其超越自我。有些参训官兵在进行类似训练时,常表现出畏难和惧怕心理。施训人员应对此现象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调适和激励。再次,对项目的意义进行引申。例如“信任背摔”结束时,组织参训官兵畅谈自己在背摔一瞬间和背摔几次后的感受,进而引导官兵意识到恐惧是人的本能反应,确信恐惧害怕是可以通过模拟训练减弱或克服掉的。
三、心理训练末的效果评估
心理训练效果评估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评估具体训练项目实现训练目标的程度如何,二是判断心理训练提高战斗力的程度如何。心理训练效果评估的方法很多,如效果评估人员跟班听课或现场观察;施训人员与受训官兵交谈,收集他们对心理训练的态度、收获和建议;对受训官兵实施考核以确定他们对新知识或技能的掌握情况;或对受训官兵进行跟踪调查,考查他们在心理训练前后的行为变化等。最常用的一种评估方法是“四层次评估法”。“四层次评估法”强调心理训练有四个不同层次的评估形式。每个层次都侧重心理训练效果的不同方面。四个层次考察得到的结果,能够完整清晰地描述心理训练项目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可行性。一是反映层面。施训人员需要收集的信息包括参训官兵对心理训练项目的总体性评价,对心理训练项目所使用的设施、施训人员和训练内容的相关评价。二是学习层面。即衡量参训官兵学习的效果。一方面,可以通过结业实操测试或书面考试,来衡量参训官兵所获得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让参训官兵通过仿真练习展示训练素质水平。三是行为层面。这个层面主要是观察参训官兵在日后工作、生活中是否表现出相应的行为改变。行为层面主要通过参训官兵的领导或同事来收集相关评估信息。他们与这些参训官兵接触频繁,因此可以对他们的行为表现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四是成果评价。需要收集的信息包括训练成本,战斗力的增长,事故数量的下降,官兵工作状态的改善,官兵流动率和缺勤率的下降等。
四、心理训练后的监督转化
心理训练成果转化是指参训官兵持续有效地将所学的知识、练就的技能、提高的素质等运用到战备、训练、工作、生活中的过程。它是整个心理训练能否产生实效的关键所在。很多部队在心理训练结束后,不再进行跟踪、监督和转化工作,往往使心理训练的成果不能在以后的战备、训练过程中得以运用和强化,致使心理训练与实际工作脱节。据有关资料表明,通常只有10%的训练信息被转移到工作中。由此可见,如果在训练结束后不进行监督转化,只会使心理训练流于形式。
训练成果转化为战斗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是转化的氛围。转化氛围是指促进或阻碍训练技能或行为应用到工作中的环境特征。这些特征包括上级领导的支持、同事的配合、运用所学技能的机会等。例如,可以经常组织两个或多个参训官兵讨论有关心理训练所学技能转化到实际工作、训练中的进展情况。其次,还要克服自然遗忘规律和旧的行为方式的惯性影响。
为了促进心理训练内容的转化,各个部队一方面可以营造支持性的工作环境。例如,让参训官兵结成对子,发挥“伙伴系统”的功效,让他们在工作中相互监督、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另一方面,组织施训人员进行随访,参训官兵也可拨打热线电话,向施训人员询问相关事项,寻求指导。施训人员也可以到官兵中去察看,并协助他们运用所学技能或知识,进行现场指导,促进能力转化。
关键词:关键环节;心理训练;效益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01
目前,开展心理服务,组织心理训练已得到全军上下的一致重视,各部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许多有益经验。但是,我军心理素质训练起步晚,还存在着目标不明确、内容不系统、过程不规范,体系不完整等基础性问题。为提高心理素质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对诸多部队的心理素质训练情况进行了大量调查访谈,并在反复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强心理素质训练实效性的四大关键环节,即目标分析、反馈强化、效果评估和监督转化。
一、心理训练前的目标分析
心理训练的目标分析是指确定心理训练的具体内容和活动安排。它是心理训练取得实效的前提条件。现代战争要求军人必备的心理素质与官兵现有的心理状况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实施心理训练之前,必须先明确“差距”所在,才能确定训练内容和项目。心理训练需求可以从战斗力生成和执行上级任务两个方面着手分析。军队作为国家的武装力量集团,一切行动的落脚点都是提高战斗力。因此,心理训练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缩短生成战斗力所必备的心理素质与官兵现实所具备的心理品质之间的差距。此类训练包括培养勇敢、智慧、团结、自信等心理品质有关的项目。上级任务需求分析是将所要完成任务的特别需求分离出来,严格按照上级的任务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军事训练设计诸如服从意识、不惧困难、爱岗敬业等心理训练项目。
二、心理训练中的反馈强化
认知心理学中指出:当感觉器官接受到来自外界的刺激时,刺激所产生的信息首先存储在短期记忆中,然后被转换、编码,经过不断反馈、强化进入长期记忆储存。信息加工过程的最后一环就是反馈,积极的反馈可以起到强化的作用,促使诸如认知能力、智力技能、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的提高,使心理训练效果更好。所以,要使心理训练项目体现原本的设计目的,必须注意在训练过程中对官兵特定心理素质的引导、反馈和强化。首先,应让参训官兵明确训练项目的目的,即增强哪种心理素质。例如,在进行“荡木桥”训练前,让官兵明确该项目在于锻炼官兵的平衡能力和技巧,增强自信心,提高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特别是提高海军官兵渡海作战能力。其次,调适参训官兵训练中的畏难和惧怕心理。有些训练项目具有相当的难度,例如“空中吊杆” 要求参训官兵在高空跃起,抓住1-2米之外的悬空横杆。这个项目就是为了锻炼官兵的敢为精神,促使其超越自我。有些参训官兵在进行类似训练时,常表现出畏难和惧怕心理。施训人员应对此现象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调适和激励。再次,对项目的意义进行引申。例如“信任背摔”结束时,组织参训官兵畅谈自己在背摔一瞬间和背摔几次后的感受,进而引导官兵意识到恐惧是人的本能反应,确信恐惧害怕是可以通过模拟训练减弱或克服掉的。
三、心理训练末的效果评估
心理训练效果评估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评估具体训练项目实现训练目标的程度如何,二是判断心理训练提高战斗力的程度如何。心理训练效果评估的方法很多,如效果评估人员跟班听课或现场观察;施训人员与受训官兵交谈,收集他们对心理训练的态度、收获和建议;对受训官兵实施考核以确定他们对新知识或技能的掌握情况;或对受训官兵进行跟踪调查,考查他们在心理训练前后的行为变化等。最常用的一种评估方法是“四层次评估法”。“四层次评估法”强调心理训练有四个不同层次的评估形式。每个层次都侧重心理训练效果的不同方面。四个层次考察得到的结果,能够完整清晰地描述心理训练项目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可行性。一是反映层面。施训人员需要收集的信息包括参训官兵对心理训练项目的总体性评价,对心理训练项目所使用的设施、施训人员和训练内容的相关评价。二是学习层面。即衡量参训官兵学习的效果。一方面,可以通过结业实操测试或书面考试,来衡量参训官兵所获得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让参训官兵通过仿真练习展示训练素质水平。三是行为层面。这个层面主要是观察参训官兵在日后工作、生活中是否表现出相应的行为改变。行为层面主要通过参训官兵的领导或同事来收集相关评估信息。他们与这些参训官兵接触频繁,因此可以对他们的行为表现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四是成果评价。需要收集的信息包括训练成本,战斗力的增长,事故数量的下降,官兵工作状态的改善,官兵流动率和缺勤率的下降等。
四、心理训练后的监督转化
心理训练成果转化是指参训官兵持续有效地将所学的知识、练就的技能、提高的素质等运用到战备、训练、工作、生活中的过程。它是整个心理训练能否产生实效的关键所在。很多部队在心理训练结束后,不再进行跟踪、监督和转化工作,往往使心理训练的成果不能在以后的战备、训练过程中得以运用和强化,致使心理训练与实际工作脱节。据有关资料表明,通常只有10%的训练信息被转移到工作中。由此可见,如果在训练结束后不进行监督转化,只会使心理训练流于形式。
训练成果转化为战斗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是转化的氛围。转化氛围是指促进或阻碍训练技能或行为应用到工作中的环境特征。这些特征包括上级领导的支持、同事的配合、运用所学技能的机会等。例如,可以经常组织两个或多个参训官兵讨论有关心理训练所学技能转化到实际工作、训练中的进展情况。其次,还要克服自然遗忘规律和旧的行为方式的惯性影响。
为了促进心理训练内容的转化,各个部队一方面可以营造支持性的工作环境。例如,让参训官兵结成对子,发挥“伙伴系统”的功效,让他们在工作中相互监督、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另一方面,组织施训人员进行随访,参训官兵也可拨打热线电话,向施训人员询问相关事项,寻求指导。施训人员也可以到官兵中去察看,并协助他们运用所学技能或知识,进行现场指导,促进能力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