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下的文学创作中,对儿童的书写愈来愈成为重要的存在,而儿童也经常性成为一种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本文在辨析儿童与童年的概念基础上,从叙述视角的范畴入手对文学的儿童视角与童年视角做出简要辨析。
关键词:儿童;童年;视角
作者简介:徐王胤(1994-),男,满族,辽宁省凤城市人,渤海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02
一、童年与儿童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在区分童年视角与儿童视角前,有必要厘清童年与儿童二者间的不同。事实上,无论实际生活亦或是各个学科领域,对童年与儿童的区分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在生活中,可以轻易判断一个孩子是否是儿童,但却无法指出这个儿童所拥有的童年。从广义上来说,儿童指的是处于幼年期这一生命阶段的人这样的生命个体,而童年更多指的是人这样的生命个体其中的某一特殊阶段。也就是说,童年与儿童都有着幼小的内涵于其中。许多学者与儿童教育家也对两者之间的区别于联系做出了系统的阐述。学者熊秉真在其著作《童年往忆》中指出,儿童的内涵与意义包括了三种阐释。第一种阐释是最基本意义上的儿童,也就是生命处于伊始阶段的、生理年龄从几月到几岁不等的生命个体。第二种阐释是具有着社会意义的儿童。第三种阐释,代表着非具体化的、具有抽象含义的儿童。学者李舒中也指出,可从三种不同层面理解童年的意义,分别是“作为历时性的发展主体、作为共时性的社会关系性主客体以及作为概念与象征的文化体系”。[1]
在诸多学术领域中,童年与儿童的概念往往可以相互通用、相互转换。实际上,虽然二者总是被混为一谈,但究其实际意义,儿童与童年有截然不同的概念,而且同样也表达了两种不同的分析问题的方式。“‘儿童’这个词语 ,既指某个现实中的经验儿童,又是一个经过成年人探讨、形成、解释和表达的概念。”[2]也就是说,“儿童”一词一方面指代于存在于实际的个体,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概念性社会意义上的角色,所以可以用具体的某一外化,来对现实的社会与生活作出反映。
与儿童的概念相比,童年的概念则有些抽象。如果说“儿童”是一个具有对象性的具体化的概念,那么“童年”则可说是一个具有概括性的非具体化概念,并且因为其含义本身所具有的概括性,使得“童年”的含义具有了方法论这样的意蕴。日本文艺批评家柄谷行人就指出:“所谓孩子不是实体性的存在,而是一个方法论上的概念。”[3]
在日常用語中,童年、儿童两者的含义往往并无太大区分。但从学科领域以及理论建设以及童年的含义本身上来看,童年和儿童这两种含义不尽相同。而人们对童年的概念也是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下,过分阐释与使用,童年与儿童本身的含义反而被忽略,并未得到太大的思考,也并不是十分的具体。但无论与否,在文学(更多是儿童文学)的范畴中,有必要厘清儿童与童年之间的差异。如前所述,相较于儿童的含义,童年则更加有着概括性的非具体化的意义,因此,使得“童年”的含义有着方法论的意蕴,而儿童的含义大多时候则作为可具体化的含义来使用。儿童既是存在于实际的个体,又是概念性的社会的角色,是一个具体化的概念。而童年是一种由儿童与成人共同建构的结构性的社会现象,童年一旦剥离了儿童,就无法指认童年的实际存在,所以童年的概念无法具体化。
实际上,无论儿童亦或是童年的概念都远不只是纯粹的单一学科的概念,当处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当中,这个概念的外延、内涵还会有所不同。辨析儿童与童年概念的区别也有助于更深入对于两者在文学方面视角的理解。
二、叙述视角上的差异性
在文学领域所说的儿童视角与童年视角实际上是对文本的叙述视角的分析。叙述视角也被称作叙述聚焦,是在文学的文本作品中,对所述内容进行观察、描述的角度。叙述视角大体分为三种,即外视角、内视角、全知视角,又被称为外聚焦、内聚焦、零聚焦。
零聚焦叙述视角也叫全知视角,在文本叙述者与被叙述的人物关系上,叙述者所知往往比文本内任何人物都多,是一种全知全觉的叙述角度。也就是说,在文学文本的创作中“可以用第三人称写作,作一个‘全知全能’的作家。这无疑是传统的和‘自然的’叙述模式。作者出现在他的作品的旁边,就像一个演讲者伴随着幻灯片或纪录片进行讲解一样。”[4]零聚焦叙述视角的特点在于叙述视野具有极其强大的开阔性。这样不仅便于叙述者全方位地描述人物和事件,也使叙事形态显出强大的表现力。零聚焦叙述视角的缺陷在于,叙述主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作者意识的体现,所以这种叙事形态结构比较单一,基本按照时间顺序延伸扩展,缺少变化。
内聚焦视角也叫内视角,在文本作品中,叙述者所知往往等于文本中的人物,也就是说叙述者的所知同文本作品内的人物的所知是一样多的,叙述者在叙述的过程中往往借助某个人物,从人物的角度表达意识、感觉等一切。由于叙述者不能像零聚焦叙述视角那样提供被叙述人物不知道的东西,所以不能逾越之外进行叙述。因为叙述者其叙述角度的单一性,也就使得叙述者的话语具有了一种可信性,而这方面叙述的优势也超过零聚焦叙述视角。内聚焦叙述视角叙述的文本作品的优点在于,使得文学文本作品的真实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而文本作品的表现力也会随之得到扩展。
外聚焦视角也叫外视角,在文本叙述者与被叙述的人物关系上,叙述者所知往往小于文本中的人物。这种叙述视角下,叙述者对其所叙述的一切反而比所有人物知道的还要少,是以一种低于文本人物所知的角度向读者叙述人物的语言、行为,不能说明与表达人物无法外化的一切。外聚焦视角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叙事的直观性、客观性与文本人物的不知性。由于人物的不知性,读者在文学参与和接受的过程中面临许多未定之处,所以读者的期待视野、参与意识和审美的再创造力也会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这也是外聚焦叙述视角的特点之一。外聚焦叙述视角的局限性在于叙述者并不能完完全全进入作品中人物的内心,所以无法描写诸如人物心理特征等,在文本架构中最多呈现一些暗示性的细节,因而也不利于全面的刻画人物形象。 以上三种叙述视角由叙述人所决定,为达到所既定的影响效果,文学文本故事的叙事者并不会单一使用某一叙事视角进行到底,而是会挑选不同结构的叙事视角相互交互进行叙事。简而言之,“叙事视角在现代叙事学中被表述为一个聚焦问题,即‘我们通过谁的眼光来观察故事事件’”。[5]
儿童视角的叙述角度则是以儿童为主。“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6]也就是说,以儿童视角为叙事策略的文本作品,主要以内聚焦叙述视角为甚。
对儿童视角的使用常见于儿童文学作品中。在儿童文学中,儿童视角往往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儿童视角的使用往往表现在作家以儿童其本身的生活状态以及生活经验直接描写儿童生活场景、儿童心灵面貌、对世界的感受。由于文本的叙述者,也就是成人作家,其复杂的社会经验、人生阅历,已经没有其儿童时期的单纯的状态,所以当成人作家创作儿童文学时,必须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置换,也就是说,从成人的状态转变到儿童的状态,以儿童的思维、感受、语言等,去重新表现世界。儿童作为与成年人不同的存在个体,对现实的社会与生活也有属于自己的感受与理解,所以要想真正表达出他们想法,只有放下所谓的成人本位,与儿童平等对话,才会表达出真正的儿童眼中的世界。
但儿童视角并不是儿童文学所专有。成人文学特别是小说题材也经常使用儿童视角来进行创作。儿童视角以儿童的眼光去观察成人世界,用其懵懂的世界观观察世界与生活,表达出的是一种单纯的生活情境与现实世界。而通过孩子的视角观察,表现出的儿童的生活情景与现实世界,也表达与揭示了成人所忽略的世界面貌。儿童视角相较于童年视角而言,在观察描述事物,讲述理解事情时会更纯粹地表露出儿童所特有的思维习惯、对生活的认知。因此,儿童视角是一种叙事策略,一种独特的话语表述方式,其“儿童”一词的外延要大于通常所说的“儿童”,它侧重于叙事中感觉过程的心理特征,在特定的叙事文本中凸显更多的是它的叙事学功能。[8]
如前所说,儿童视角并不是儿童文学所专有。非常多的成人文学作品中也使用了儿童视角进行叙事,甚至于“所有杰出的小说作品中的‘叙述者’都是一个儿童或有类于儿童心灵状态的成年人”。[7]儿童视角的独特性在于作家纯粹以儿童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与成人世界,表现出孩子的世界观下所建构出的生活体验,给文本作品以一种全新之感。但在儿童视角的叙事策略下,也不能忽略与轻视儿童的感受与感官,如果以成人的生活经验代替了儿童主观意义上的生活经验,那么作家文本作品中所描绘出的世界只可算作成人经验的儿童世界,而非儿童经验的世界。
而童年视角相较于儿童视角,叙述视野则更加外放。从宽泛意义上来说,童年视角“意谓在创作过程中作家所拥有的、并物化于作品中的一切‘童年’指向。它大体涉及到创作主体童年记忆、童年经验,作品对创作主体童年记忆的传达、对童年思维方式的运用以及在狭义上对童年视角(即童年视点叙事者)的安排,等等。”[9]也就是说,在文学创作中,作家不但以孩子的身份来进行,还放入了自己对童年的记忆与经历。
童年视角的独特性在于叙述者,也就是作家本身并未转换角色,依然是站在成人的角度,用成人的经验、立场、眼光来审视、描写、叙述儿童的生活,以此来建构儿童的世界观。但有别于儿童视角,童年视角的侧重点在于着重体现叙述者的主体意识,在叙述与构建中加入了成年人的感悟与经验。这就使得文本作品的叙事视角不拘泥于内聚焦的叙事视角,有时也以零度聚焦和外聚焦交互进行叙事。
童年视角下的叙事文本,其叙述者大多等同于作者本身,作者或以亲历者的角度直接参与叙述其童年生活,或以其本身的童年生活作为文学作品的创作素材,以表达对童年、亲人、故乡的热爱和怀念。而这种热爱与怀念所构成的童年情结也成为了此类文学文本作品下叙事的重要途径,更是构成童年经验的重要基础与表现,作家在创作时,其创作灵感也来源于他们的童年记忆与童年生活,所以儿童视角下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作家的自我诉说倾向。
参考文献:
[1]王友缘.走出迷思——童年概念的几种视角及其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4.1.
[2]何卫青.儿童:当代小说“性别书写”的另类例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柄谷行人.现代日本文学的起源[M].赵京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
[4]韦勒克,沃倫.文学理论(新修订版).[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5][7]王泉根.谈谈儿童文学的叙事视角[J].语文建设.2010,5.
[6]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1.
[8]王富仁.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上)[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3.
[9]秦林芳.童年视角与《呼兰河传》的文体构成[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9.
关键词:儿童;童年;视角
作者简介:徐王胤(1994-),男,满族,辽宁省凤城市人,渤海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02
一、童年与儿童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在区分童年视角与儿童视角前,有必要厘清童年与儿童二者间的不同。事实上,无论实际生活亦或是各个学科领域,对童年与儿童的区分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在生活中,可以轻易判断一个孩子是否是儿童,但却无法指出这个儿童所拥有的童年。从广义上来说,儿童指的是处于幼年期这一生命阶段的人这样的生命个体,而童年更多指的是人这样的生命个体其中的某一特殊阶段。也就是说,童年与儿童都有着幼小的内涵于其中。许多学者与儿童教育家也对两者之间的区别于联系做出了系统的阐述。学者熊秉真在其著作《童年往忆》中指出,儿童的内涵与意义包括了三种阐释。第一种阐释是最基本意义上的儿童,也就是生命处于伊始阶段的、生理年龄从几月到几岁不等的生命个体。第二种阐释是具有着社会意义的儿童。第三种阐释,代表着非具体化的、具有抽象含义的儿童。学者李舒中也指出,可从三种不同层面理解童年的意义,分别是“作为历时性的发展主体、作为共时性的社会关系性主客体以及作为概念与象征的文化体系”。[1]
在诸多学术领域中,童年与儿童的概念往往可以相互通用、相互转换。实际上,虽然二者总是被混为一谈,但究其实际意义,儿童与童年有截然不同的概念,而且同样也表达了两种不同的分析问题的方式。“‘儿童’这个词语 ,既指某个现实中的经验儿童,又是一个经过成年人探讨、形成、解释和表达的概念。”[2]也就是说,“儿童”一词一方面指代于存在于实际的个体,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概念性社会意义上的角色,所以可以用具体的某一外化,来对现实的社会与生活作出反映。
与儿童的概念相比,童年的概念则有些抽象。如果说“儿童”是一个具有对象性的具体化的概念,那么“童年”则可说是一个具有概括性的非具体化概念,并且因为其含义本身所具有的概括性,使得“童年”的含义具有了方法论这样的意蕴。日本文艺批评家柄谷行人就指出:“所谓孩子不是实体性的存在,而是一个方法论上的概念。”[3]
在日常用語中,童年、儿童两者的含义往往并无太大区分。但从学科领域以及理论建设以及童年的含义本身上来看,童年和儿童这两种含义不尽相同。而人们对童年的概念也是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下,过分阐释与使用,童年与儿童本身的含义反而被忽略,并未得到太大的思考,也并不是十分的具体。但无论与否,在文学(更多是儿童文学)的范畴中,有必要厘清儿童与童年之间的差异。如前所述,相较于儿童的含义,童年则更加有着概括性的非具体化的意义,因此,使得“童年”的含义有着方法论的意蕴,而儿童的含义大多时候则作为可具体化的含义来使用。儿童既是存在于实际的个体,又是概念性的社会的角色,是一个具体化的概念。而童年是一种由儿童与成人共同建构的结构性的社会现象,童年一旦剥离了儿童,就无法指认童年的实际存在,所以童年的概念无法具体化。
实际上,无论儿童亦或是童年的概念都远不只是纯粹的单一学科的概念,当处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当中,这个概念的外延、内涵还会有所不同。辨析儿童与童年概念的区别也有助于更深入对于两者在文学方面视角的理解。
二、叙述视角上的差异性
在文学领域所说的儿童视角与童年视角实际上是对文本的叙述视角的分析。叙述视角也被称作叙述聚焦,是在文学的文本作品中,对所述内容进行观察、描述的角度。叙述视角大体分为三种,即外视角、内视角、全知视角,又被称为外聚焦、内聚焦、零聚焦。
零聚焦叙述视角也叫全知视角,在文本叙述者与被叙述的人物关系上,叙述者所知往往比文本内任何人物都多,是一种全知全觉的叙述角度。也就是说,在文学文本的创作中“可以用第三人称写作,作一个‘全知全能’的作家。这无疑是传统的和‘自然的’叙述模式。作者出现在他的作品的旁边,就像一个演讲者伴随着幻灯片或纪录片进行讲解一样。”[4]零聚焦叙述视角的特点在于叙述视野具有极其强大的开阔性。这样不仅便于叙述者全方位地描述人物和事件,也使叙事形态显出强大的表现力。零聚焦叙述视角的缺陷在于,叙述主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作者意识的体现,所以这种叙事形态结构比较单一,基本按照时间顺序延伸扩展,缺少变化。
内聚焦视角也叫内视角,在文本作品中,叙述者所知往往等于文本中的人物,也就是说叙述者的所知同文本作品内的人物的所知是一样多的,叙述者在叙述的过程中往往借助某个人物,从人物的角度表达意识、感觉等一切。由于叙述者不能像零聚焦叙述视角那样提供被叙述人物不知道的东西,所以不能逾越之外进行叙述。因为叙述者其叙述角度的单一性,也就使得叙述者的话语具有了一种可信性,而这方面叙述的优势也超过零聚焦叙述视角。内聚焦叙述视角叙述的文本作品的优点在于,使得文学文本作品的真实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而文本作品的表现力也会随之得到扩展。
外聚焦视角也叫外视角,在文本叙述者与被叙述的人物关系上,叙述者所知往往小于文本中的人物。这种叙述视角下,叙述者对其所叙述的一切反而比所有人物知道的还要少,是以一种低于文本人物所知的角度向读者叙述人物的语言、行为,不能说明与表达人物无法外化的一切。外聚焦视角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叙事的直观性、客观性与文本人物的不知性。由于人物的不知性,读者在文学参与和接受的过程中面临许多未定之处,所以读者的期待视野、参与意识和审美的再创造力也会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这也是外聚焦叙述视角的特点之一。外聚焦叙述视角的局限性在于叙述者并不能完完全全进入作品中人物的内心,所以无法描写诸如人物心理特征等,在文本架构中最多呈现一些暗示性的细节,因而也不利于全面的刻画人物形象。 以上三种叙述视角由叙述人所决定,为达到所既定的影响效果,文学文本故事的叙事者并不会单一使用某一叙事视角进行到底,而是会挑选不同结构的叙事视角相互交互进行叙事。简而言之,“叙事视角在现代叙事学中被表述为一个聚焦问题,即‘我们通过谁的眼光来观察故事事件’”。[5]
儿童视角的叙述角度则是以儿童为主。“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6]也就是说,以儿童视角为叙事策略的文本作品,主要以内聚焦叙述视角为甚。
对儿童视角的使用常见于儿童文学作品中。在儿童文学中,儿童视角往往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儿童视角的使用往往表现在作家以儿童其本身的生活状态以及生活经验直接描写儿童生活场景、儿童心灵面貌、对世界的感受。由于文本的叙述者,也就是成人作家,其复杂的社会经验、人生阅历,已经没有其儿童时期的单纯的状态,所以当成人作家创作儿童文学时,必须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置换,也就是说,从成人的状态转变到儿童的状态,以儿童的思维、感受、语言等,去重新表现世界。儿童作为与成年人不同的存在个体,对现实的社会与生活也有属于自己的感受与理解,所以要想真正表达出他们想法,只有放下所谓的成人本位,与儿童平等对话,才会表达出真正的儿童眼中的世界。
但儿童视角并不是儿童文学所专有。成人文学特别是小说题材也经常使用儿童视角来进行创作。儿童视角以儿童的眼光去观察成人世界,用其懵懂的世界观观察世界与生活,表达出的是一种单纯的生活情境与现实世界。而通过孩子的视角观察,表现出的儿童的生活情景与现实世界,也表达与揭示了成人所忽略的世界面貌。儿童视角相较于童年视角而言,在观察描述事物,讲述理解事情时会更纯粹地表露出儿童所特有的思维习惯、对生活的认知。因此,儿童视角是一种叙事策略,一种独特的话语表述方式,其“儿童”一词的外延要大于通常所说的“儿童”,它侧重于叙事中感觉过程的心理特征,在特定的叙事文本中凸显更多的是它的叙事学功能。[8]
如前所说,儿童视角并不是儿童文学所专有。非常多的成人文学作品中也使用了儿童视角进行叙事,甚至于“所有杰出的小说作品中的‘叙述者’都是一个儿童或有类于儿童心灵状态的成年人”。[7]儿童视角的独特性在于作家纯粹以儿童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与成人世界,表现出孩子的世界观下所建构出的生活体验,给文本作品以一种全新之感。但在儿童视角的叙事策略下,也不能忽略与轻视儿童的感受与感官,如果以成人的生活经验代替了儿童主观意义上的生活经验,那么作家文本作品中所描绘出的世界只可算作成人经验的儿童世界,而非儿童经验的世界。
而童年视角相较于儿童视角,叙述视野则更加外放。从宽泛意义上来说,童年视角“意谓在创作过程中作家所拥有的、并物化于作品中的一切‘童年’指向。它大体涉及到创作主体童年记忆、童年经验,作品对创作主体童年记忆的传达、对童年思维方式的运用以及在狭义上对童年视角(即童年视点叙事者)的安排,等等。”[9]也就是说,在文学创作中,作家不但以孩子的身份来进行,还放入了自己对童年的记忆与经历。
童年视角的独特性在于叙述者,也就是作家本身并未转换角色,依然是站在成人的角度,用成人的经验、立场、眼光来审视、描写、叙述儿童的生活,以此来建构儿童的世界观。但有别于儿童视角,童年视角的侧重点在于着重体现叙述者的主体意识,在叙述与构建中加入了成年人的感悟与经验。这就使得文本作品的叙事视角不拘泥于内聚焦的叙事视角,有时也以零度聚焦和外聚焦交互进行叙事。
童年视角下的叙事文本,其叙述者大多等同于作者本身,作者或以亲历者的角度直接参与叙述其童年生活,或以其本身的童年生活作为文学作品的创作素材,以表达对童年、亲人、故乡的热爱和怀念。而这种热爱与怀念所构成的童年情结也成为了此类文学文本作品下叙事的重要途径,更是构成童年经验的重要基础与表现,作家在创作时,其创作灵感也来源于他们的童年记忆与童年生活,所以儿童视角下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作家的自我诉说倾向。
参考文献:
[1]王友缘.走出迷思——童年概念的几种视角及其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4.1.
[2]何卫青.儿童:当代小说“性别书写”的另类例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柄谷行人.现代日本文学的起源[M].赵京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
[4]韦勒克,沃倫.文学理论(新修订版).[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5][7]王泉根.谈谈儿童文学的叙事视角[J].语文建设.2010,5.
[6]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1.
[8]王富仁.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上)[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3.
[9]秦林芳.童年视角与《呼兰河传》的文体构成[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