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复习课下时空观念的培养与实践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xiong3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恩格斯说:“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1]这就是说,任何历史事件是发生在历史时空中的,所以对历史的学习首先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着手。
  一、概念解释
  时空观念是指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2]是认识历史的基础和前提。
  二、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重要性
  1.切合历史学科特征与素养,符合学生身心特征和认知水平
  任何历史事件不会独立于时间或空间之外。对于中学生而言,是否具有正确的时间和空间观念,是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的重要条件。由于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的特点,而教材语言文字的逻辑性又较强,因而利用图片、图表、时间轴等富有吸引力和创新性的事物可以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再创历史情境,“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使学生较容易地获取历史信息,直观地理解历史问题。因此,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有利于学生对历史整体性的把握,增强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2.适应学科整合的发展趋势
  当前,各学科渗透与交叉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学科的分界越来越小。历史时空观念涵盖着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和地理等学科之间的融合最为显著,也最为广泛。因此,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构建,有利于学科间的整合和渗透,增强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应对中考历史试题的现实要求
  当下,大量的图片和图表史料已经成为中考历史命题的主要素材之一。虽然目前中考历史命题并不刻意与核心素养对接,但实际上试题对历史时空观念素养的考查已经涉及。这些试题主要有:根据时间轴考查某一事件、结合历史地图排列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根据历史地图所反映的历史时期考查其背后的主题特征。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试题不仅是对学生扎实基础知识的考查,更是对他们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的考查。显然,中考历史试题成为了学生历史时空观念培养的一大抓手。
  三、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路径与实践
  时空思维的培养至少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浅层次的史事发生、发展的时空界限;深层次的史事的时空变化与延续,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合理解释。[3]前者目标比较容易达成,而后者目标的达成难度较大。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将时空观念素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呢?笔者以中国古代史《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单元为例,以涵养“时空观念”素养为目标,尝试探索“时空观念”的培育途径。但“素养的培养不是空泛的,它必须与具体知识的灌输,具体能力和特定的思维方法的培养相结合,通过诸多具体的事例和反复的专门训练而获得一定程度的积累,才能有的放矢,立竿见影”。[4]
  北师大版(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中国先后经历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南宋和金对峙以及元朝大一统三个历史阶段,囊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内容多且繁琐,涉及到时空的内容较多,对学生的时空观念要求高,时空之间转换频繁。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梳理本单元内容、把握重大历史事件,从而形成知识体系的难度较大。笔者围绕时空观念的培养,精心设计,由浅到深,由点到面,以实现学生时空观念的内化。通过这些实践,教师举一反三,就有助于学生对魏晋南北朝历史阶段的复习,同时也可以探索出时空观念的有效培养路径。
  1.利用大事年表梳理历史基本事件,培养学生时间观念
  时间、地点、人物是历史的基本要素。历史时空观念的形成首先要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从而给历史事件进行准确的时空定位,进而使学生掌握历史地点、人物、时间三要素。表格就是一种直观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编制大事年表。大事年表下,时间与事件对照,言简意赅,时空感强。大事年表是“重点知识的标尺,是年代定位的工具,是梳理历史发展线索、构建历史知识网络的钥匙,是提升历史学科学习能力的帮手,是历史复习的大纲”。[5]
  学生自行梳理知识,通过大事年表、结构图完整地展现出了遼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发展演变。在完成结构图的基础上,学生已基本能梳理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政权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既有暴力冲突也有和平交往,短暂碰撞之后的趋势是文明长期的和平交往。
  同时,教师要求自主设计大事年表的学生互相传阅自己的作品,从而在传阅的过程,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弥补自己的不足,使学生对历史时空轮廓掌握的更加清晰。教师最后进行点拨,指出时空观的呈现形式多样,要灵活采取符合学习内容的有效形式来呈现。
  2.利用历史地图理清王朝更迭关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历史地图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在时空上体现了历史不断发展、不断演变的进程。以空间为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强化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识读与运用,利用历史地图引导学生在历史空间中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笔者认为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看地图,更重要的还是要引导学生对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从而形成在特定空间下,感受时间的变化,理解历史地图背后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增强历史时间观念。如通过展示辽宋夏金元时期不同时间段的历史地图,学生对历史地图进行识读对比分析。对政权变化形势图的对比可以十分清晰地勾勒出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南宋和金对峙以及元朝统一等基本史实,实现了教材内容的丰富化、具体化,帮助学生构建出了完整的空间结构,理清了这一时期政权更迭的关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3.利用示意图内化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经济重心变迁的学习,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中国古代王朝建立的都城颇多,在复习中国古代都城迁移问题上,教师可展示此示意图,由学生识读,分析中国古代政治中心转移的大致方向:总体移动趋势是由西向东。在分析识读的过程中,学生对中国古代王朝定都地点的变化就有了初步的了解,建立了对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纵向比较。这有助于学生搭建完整的纵向和横向的历史时空体系,从而增强学生对同一事物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知识间的关联性认识,进而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特征。
  经济重心的转移,不仅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持续的时间很长,上下经历多个朝代,时间上具有延伸性;并且,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呈现出由北向南的趋势,空间上具有开阔性。通过展示示意图,培养学生认识历史事件的横向纵向联系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把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事件、人物活动联系起来,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从而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例如,由魏晋南北朝时期联系到辽宋夏金元时期,由北方到南方,进而归纳南方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变化的趋势。
  四、时空观念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明确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密不可分、相互联系,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学习过程中缺一不可。时空观念的培养应注意以下两点。
  1.树立培养时空观念的意识
  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的展开以及课后作业的布置中都要有明确的时空观念意识,利用历史年表、时间轴、历史地图等“还原”历史现场,创设历史情景,并设计恰当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明确时空观念的适用性与目的性
  当然,“时空观念的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同模块和章节的内容的差异性都决定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时空的针对性梳理”。[6]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在具体的教学中,要灵活采取符合学习内容的有效形式,尤其是凸显历史时序性和历史地图的课堂,“根据学生在该素养方面表现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课堂环节,使其成为培育学生素养的脚手架”,[7]从而实现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全面提升。
  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需要教师从时间观念、空间观念等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小切口深探究,同时明确历史时空观念的统一性。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历史地理基本知识的掌握,树立学生时空观念的意识,根据课堂具体内容灵活进行教学设计。
  【注释】
  [1](德)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91 页。
  [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页。
  [3]张克州:《核心素养视阈下时空思维能力的培养——以“重农抑商政策”为例》,《中学历史教学》2017年第3期。
  [4]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历史教学》2012年第21期。
  [5]刘邹:《整理历史大事年表,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品质》,《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4年第2期。
  [6]叶新红:《小组合作为载体,培育时空观念——以
其他文献
近期,湖州市优质课评比,选题为人民版必修I“卓尔不群的雅典”。参赛教师多种教学手段方法的运用,多种教学素材的整合,多视角对历史的阐释,无不体现着他们扎实的教学素质和学科能力。本人有幸作为评委全程参与了此次活动,现结合自己思考,就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谈谈个人的体会与看法,以求教于同行。  一 、解读历史概念,突破知识要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学生要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文选用材料,讲究的是对材料的取舍与创新。同样的材料,可以为不同的主题服务,从而写出经典的作品来。考场作文要想打动阅卷老师,那就得对材料精雕细琢了。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移花接木    顾名思义,就是把带花的枝条嫁接在别的树木上,产生新品种或改善老品种。也常指使用手段,暗中更换人或事物。我们写作文就是要对自己熟悉的几个故事进行压缩,然后将其巧妙
2014年4月24日教育部正式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合格接班人成为教育界的核心任务。如何将当下教育的主旨追求付诸实践,既是挑战,也是教育研究积极优化、转型的契机。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依托中山大学优质教育资源,立足毗邻港澳的区域优势,积极挖掘珠江三角洲丰富的田野资
高考专题复习中,诗歌鉴赏是“性价比”最低的考点之一,师生们往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诗歌鉴赏的复习要点不外乎三条:读懂,会做,答对。围绕这三点,从丰富储备、规范训练和有效答题三个方面寻求突破,可望提高诗歌鉴赏的复习效益。  一、丰富储备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文考试大纲》中明确诗歌鉴赏考点有两大点五小点: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历史是逝去的客观存在,具有间接性的特点,我们无法直接感知。了解历史必须借助史料中介,脱离史料中介不可能全面认识历史,这是历史认知的特点。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本)》在学科核心素养方面明确提出了“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1]并具体提出“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2]在这里,“获取的史料”并不见得都
众所周知,校长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和办学追求,对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职工的共同价值追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学校提出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并适时提出走内涵发展的工作思路。近年来,经过我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已深入人心,并逐渐成为了我们的自觉行为,以有效教学为抓手的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最近的两年内分别取得四大成果:2008年顺利通
听了本科组老师的一节复习课,复习的内容是《政治生活》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这节课复习效果很好。根据这节复习课和笔者的的经验及思考,笔者认为高三政治复习要落实好“实”、“练”、“法”,这是复习课要念好的三字诀。  一、 实  所谓实,就是要全面复习、夯实基础。现在的高考要靠全面地扎实地复习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而靠押题取胜几乎是不可能的。就知识而言,复习时应当对每个知识点一个一个的过,要到边到角。还
一、校本课程开发对核心素养培育的意义  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1]然而
文言文翻译在高考语文试卷中题型稳定,且分值(全国新课标卷连续多年保持在10分)在主观题中仅次于作文,其引起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在情理之中。但现实情况是,作为相当成熟的一种题型,很多学生对文言翻译或心存畏惧,或苦心训练却效果不明显,反映在高考考卷中得分率往往不到五成,远低于全卷的平均得分。究其原因,这固然与文言知识的浩瀚无际、文言翻译考查点众多,令考生难于捉摸有关,但笔者以为,出现如此现象根源还在于很
每年高考政治的主观试题不管是何种题型,总体都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是基础题,二是灵活题。这两种题型分别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对两种题型的解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别寻求不同的解题方法。以2012年高考广东政治试题第36题第(3)问为例,该题既包括紧扣教材的基础题部分,也包括要求回答“现实意义”的灵活题部分,试题内容如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