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rgyj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兰亭集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文章一、二段写景,美点纷呈,学生容易品味领悟;三、四段写痛和悲,对“生死”的理解是学生学习的一大困惑,也是教学的重难点。
  【设计意图】本课以“读”来构建整个课堂,在“品、思、悟”中,将“文言”“文章”和“文化”的教学用活动的形式有机结合,注重创新设计,将诵读涵咏和美点赏析揉成一体,回归语文本真,将听、说、读、写融为一炉,在文本的挖掘中,品位作者浓郁的情感变化和深重的生命意识。
  【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阅历较浅,加上时代的差异和对文言的畏惧,很难理解和感悟文中王羲之时代的生存意义和精神状态,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作者对待生死的态度,必须精心设计“听、说、读、写”的活动,在立体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诵读、感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整合重点字词“修、期、致、盛、所以”的含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因声求气,重点品味文本语言美和意蕴美;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感慨,理清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通过文本语言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2.探究、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品味语言,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以书法艺术名扬百世的《兰亭集序》。
  师:下面我们来读两遍题目:(1)如果要读出题目的节奏,怎样读?
  (生读)
  师:(2)如果要强调文体,哪个字要读重?
  (生读)
  (在和学生的探讨中,把握“兰亭集”和“序”)
  师:据晋书记载,它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为《兰亭诗集》所作的序文。这篇序可谓艺术奇葩,千古奇文,其中的美需要我们静心品味和咀嚼。下面我们就一起朗读课文,走进文本。
  二、诵读品味
  1.整体感知。教师泛读,提示学生注意字音、节奏、语气。
  师:诵读是感知文言最好的办法。下面老师先来给大家读一遍课文,把我个人的体会与感受和大家交流。请同学们注意字音,节奏,把握作者的情感,并在文中找一个表达情感的字填在空格处进行评价。
  兰亭之会,其情可谓( )矣;
  兰亭之思,其情可谓( )矣;
  兰亭之悟,其情可谓( )矣。(ppt展示)
  2.字词理解。(ppt展示)
  师: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作者情感在文中的变化,我们先来积累几个重点字词。课前老师已经给加点的字做了解释,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看看老师的解释有没有问题?
  茂林修竹 长
  况修短随化 修身
  丝竹管弦之盛 繁多
  俯察品类之盛 繁盛
  所以游目骋怀 ……的原因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用来,兴致
  3.翻译句子
  师:接下来我们分组完成这三个句子的翻译。
  (1)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师:我们翻译文言语段,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迁移,更要结合上下文语境。
  师:文字是心灵的外化。优秀的文学作品从来都是从作家的生命里流淌出来的,王羲之笔下文字无一不是他情感和心理的折射。从刚才的朗读中体会到了作者情感的变化,请同学们齐读一、二自然段。
  三、美点赏读
  1.赏读第一、二段,品兰亭之“乐”
  师: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1600多年前的兰亭盛会,下面请你以一个活动记录者的身份填写下面的活动记录。(用原文句子回答)
  (1)活动记录,相得益彰
  (ppt展示)
  活动时间:永和九年?摇暮春之初
  活动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
  活动环境:崇山峻岭?摇茂林修竹?摇清流急湍
  活动天气:天朗气清?摇惠风和畅
  参会人物:群贤毕至?摇少长咸集
  活动盛况:列坐其次?摇一觞一咏?摇畅叙幽情
  活动内容:修禊事也
  人们心情:信可乐也
  师:美文若能美读,定能锦上添花,别有情趣。现请同学们把“信可乐也”嵌入每一个句号结尾的句子后诵读。
  (2)变形阅读,别有情趣
  把“信可乐也”嵌入每一个句号结尾的句子后诵读。(ppt展示)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信可乐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信可乐也。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信可乐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仿写练习,动手动脑   根据示例,请仿写一个句子。
  师:陶渊明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请同学们结合文本内容,根据示例,请仿写一个句子。(ppt展示)
  兰亭之乐乐在(茂林修竹崇山峻岭)的(优美)
  兰亭之乐乐在( )的( )
  师:从同学们的仿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文人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的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那么,作者这种“乐”是不是“真乐”呢?请齐读以下句子思考。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ppt展示)
  从刚才的诵读和探讨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乐“都是文人雅士追求的感官之乐,这种快乐在是短暂的、肤浅的、瞬间的快乐。他不能使人内心获得持久的、永恒的快乐,那他是什么心情?
  2.赏读第三段,思兰亭之“痛”
  师:诵读是与作者进行对话,让我们把“岂不痛哉”嵌入每一个句号结尾的句子诵读,注意把语气。思考:作者因何而痛?痛在什么问题思考而生的感慨?(死生)
  (1)变形阅读,别有情趣
  把“岂不痛哉”嵌入每一个句号结尾的句子后诵读。(ppt展示)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岂不痛哉!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岂不痛哉!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岂不痛哉!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岂不痛哉!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岂不痛哉!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2)问题探究,深度品读
  通过诵读,请问作者因何而痛?(ppt展示)
  一痛俯仰一世 (生命短暂)
  二痛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光阴易逝)
  三痛不知老之将至 (人生无常)
  四痛情随事迁 (美好消逝)
  师:王羲之痛惜生命短暂、光阴易逝、人生无常,更痛惜人生的生和死,他写此文就是为了规劝人们不要虚度光阴,积极有为,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3.赏读第四段,悟兰亭之“悲”
  王羲之在兰亭聚会上的痛是一己之悲痛,还是一个时代的悲痛,带着这种理解,请同学们齐读第四段,体会王羲之因何而“悲”?
  (1)仿写练习,动手动脑。根据示例,请仿写一个句子。
  兰亭之悲,悲在( )(ppt展示)
  (2)探究“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真正含义。(ppt展示)
  魏晋时期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许多著名的文人、名士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身处乱世之中,无所作为,也无法作为。因此,他们有的人谈玄悟道,“晤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之外”。
  品读文字,浸透着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和对人生、自然的热爱与执着。
  课堂小结:
  一次普通的集会,王羲之生发出对人生、对生命的深入思考;一次灵魂的坚守,王羲之探索出实现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永恒方式;一次谆谆的教诲,激励我们强健精神体魄,迎接人生的风风雨雨。
  品兰亭之乐,追求雅趣人生。(ppt展示)
  思兰亭之痛,珍惜有限人生。
  悟兰亭之悲,打造精彩人生。
  ★作者单位:贵州金沙县金沙中学。
其他文献
相较于专题复习课,阅读课的教学目标更为丰富多样。因为文本本身的不同,再加上教师理解的差异,如何确定本文本、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它更考验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认真程度。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首先要激趣  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道受业解惑”,更在于激發学生学习兴趣。阅读课的教学目标,最终还是以文本解读为基础,所有阅读课一个相同的教学目标是;给学生带来文本阅读的兴趣,在阅读中不仅获得知识,更获得能力。  这个
据胡裕树所述,关联词语是分句与分句之间联系的语法手段之一,还可以连接词、词组、句子,甚至段落。比较各种文本后,我认为,关联词语更是议论文中重要的逻辑思维标记。从思维入手掌握关联词语的使用技术是驾驭议论文写作的基本功,这一基本功既是思维的,也是语言的。下面,我们对议论文行文中如何用关联词语标记思维过程进行分类概说。  一、平面思维  这是议论文写作常用的思维模式,也是最平实的论述展开方式,这种思维方
《说书人》是师陀小说集《果园城记》里的一篇颇具个人风格的作品。这篇文章乍一看仿佛是一篇散文,实际上却是一篇小说。师陀在创作这篇小说的时候将散文手法融合进小说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风。当我们细细研读此文之时,我们除了在文风上为它叹服之外,还会为师陀对梦想与现实的独到而深刻的理解而叹服。  本文名为“说书人”,我们在研读时可以发现一个让人感到很有趣的存在。文章在第1——6段集中写了“听说书”一事,而在后
控制——价值理论认为,环境、控制及价值相关的认知评估、学业情绪、学业成就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因果循环系统。语文教育环境的好坏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活动、家长的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控制学习等因素,这些因素通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胜任感和价值判断来影响学生的学业情绪,学业情绪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就,而且学业成就的好差和学习模式的形成对学生的控制感、主观价值感及学业情绪产生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
羊年岁末,我以“陇原名师工作室”学员的身份,在天水师院礼堂,聆听了韩军老师对《背影》的另一种解读。  我接触《背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翻拣记忆,主题除父子之情外,老师也没再说什么。执教后,我一直教高中语文,对初中教材很少关注,自然也就不去想着《背影》是否会有另一种解读。今日,听了韩军老师的示范课,将与《背影》时隔三十年的我,又一次引入了文本。  示范课上,韩军老师为了引导初中同学理解他所解读到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以往那种教师“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方式已渐渐被大多数人摈弃,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课堂教学的主体逐渐向主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转变,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而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师生角色的转换使课堂面貌焕然一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百花齐放、百生争鸣的课堂局面不断涌现。因此,课堂上教学意外的出现也是在所难免的。那么,对语文阅读
中学教材所选鲁迅先生的作品篇幅较长,艰深难懂,常常是读起来缺趣,讲起来乏味,收效甚微。教学中以理解语句内涵为抓手,以明白作者感情为纽带,以把握课文主旨为重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探究问题去思考、解决问题去归结,方能给枯燥无味的文本阅读带来一些生机。  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  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就必须想方设法去触动学生的情绪,用问题讨论打开他们的思维通道,唤起
韦伯斯特说过:“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 双手 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大多数学生都是极具潜力的高手,齐心协力,力量是无穷的。如何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字词积累  中央电视台科技频道的《汉字听写大会》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关注,收视率甚至超过了很多娱乐节目。这个节目的出现,让很多人开始反省,随着电脑的普及,除了学生,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少年成长”为主题,编排了《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声》四篇小说。相对来说,《故乡》的主旨更广、更深远。尤其是小说末三段,矛盾重重,有对现世生活的不满;有对“希望”的想象,期待“新的生活”;但又开始害怕,这所谓的“希望”是不是“自己手制的偶像”;最终通过“路”的比喻求得一个令自己心安的结果:“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初中课堂上讨论鲁迅复
湘君心怀赤诚,满载爱意,热情地向我走来。他心潮澎湃,热情似火,像一座缄默多年的火山,感情的熔岩喷薄而出,融化了千年冰峰,柔软了万年雪山。将他的痴情形象定格在永远的北渚.  闻“帝子降兮北渚”,湘君便在秋风扬起,落叶纷纷的水边频频遥望,“目眇眇兮愁予”,“登白薠兮骋望”,“荒忽兮远望”。一次比一次焦急,一次比一次紧张。从愁绪满怀,到望着流水发呆,湘君的内心焦灼如火,心烦意乱,以至于视觉产生了错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