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是21世纪的学生,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和世界,需要他们了解、把握的知识远比前人丰富。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已不为学生所喜欢、接受。为了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艺术手段,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质疑设问、产生探究动机、调动内在潜知、发展创造思维技能的条件和环境,在此基础上达到对历史熟悉和思维能力的升华。而这一过程的完成,重要的前提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我在这方面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一、以问题设计为契机,使学生产生困惑并产生要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在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研究历史问题的情境,用不同角度的问题来促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进行分析。对重要历史问题“自我设疑”,充分地从多角度进行思考。“疑”是激发思维的线索,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困惑并产生要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这是探究性教学的前提。因此,教师应以问题为契机,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设计出难易适中,典型性强,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启发性和对学生具有挑战力和诱惑力的问题,使之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例如:我在讲授“洋务运动”一节时,设置了以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1.洋务派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2.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3.洋务运动取得了哪些成就?4.你对洋务运动怎样评价?5.洋务运动为什么会破产?6.在引进西方生产技术方面,你认为洋务运动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借鉴?这些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逐渐展开,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边自学教材边思考。我提供了以下几则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一: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弈訢。材料二: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防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曾国藩。材料三:近日之患在内忧,长远之患在西人。——左宗棠。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教学中的能动性,同时,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氛围里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展示了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之后,我要求学生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题目范围是洋务运动的评价与启示。
二、因势利导,运用辩论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爱好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课堂上有时会出现学生突如其来的提问,往往是学生的学习爱好所在,也是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探究的契机。例如:在学习“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帝国”时,当我说到彼得一世是一个富有个性魅力的传奇式人物,史学界对他的评价不一时,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爱好,他们注视着我,仿佛说:老师,我们一起说说彼得一世吧。面对全班学生迫切想要了解这个历史人物的心情,我决定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先来讨论彼得一世。因为,利用课堂教学的机会展开专题讨论,既可激发学生探究的冲动和创新的欲望,又可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能力,这对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重要的意义。于是,我顺水推舟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讨论。不一会儿,一个学生(生1)忽然举手说:“老师,我们认为彼得一世是一个明君。”“依据呢?”我立即追问。生1:“我们几个人一致认为,彼得一世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君主,他有远大的抱负,对祖国的强大有着执着的追求。他不甘落后,勇于实践,身体力行。1697年,彼得化名米哈依洛夫,参加了俄国的高级使团,遍访西欧的主要国家,学习参观。西欧之行结束后,便在各个领域进行了改革,使俄国从一个愚昧、闭塞、落后的国家,一下子跟上了近代化的步伐。”(多数同学点点头)
生2:“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我看到了一段马克思对彼得一世改革的评价,相当精辟,‘彼得一世的改革只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某些形式和先进生产技术嫁接到君主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躯体上,是在农奴制不断强化的前提下,靠残酷剥削农奴进行的。所以彼得一世所推行的是一种“虚假的文明”’。俄罗斯帝国的强大是建筑在千百万农奴的尸骨上的,因而彼得一世是一个暴君。”(部分同学显出惊奇之态)
师:“对彼得一世这个人物,我谈一下基本看法。我认为彼得一世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帝王,在西方国家相继进入资本主义时期,发现自己国家的落后、闭塞,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尽管手段野蛮,但是彼得大帝‘接触了西方较发达的国家之后,……想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斯大林)它促进了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跟上了近代化的步伐,成为现代俄国政策奠基者。但他究竟是一位封建帝王,维护的是贵族地主和商人的利益,农奴的负担反而加重,并且又向外进行了侵略扩张。这是其局限性的表现。由于时间关系,我的看法就谈到这儿。希望以此引起大家课后更多的思考和探究。没有发言的同学,你们可以课后写出文章来,这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我在这堂课上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宽松的研讨气氛中让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协作,形成了良好的合作精神。同时,对学生的发言只要言之有理、论之在理的都予以激励,这样,既打破了学生心智枷锁,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养成了勤于思考、求新、求异的习惯。
三、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欲望。
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假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没有给学生丝毫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进行探究的渠道,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教学的民主性、开放性和拓展性,用材料研习法来实现这一目标。具体是先由教师选取部分相关性材料引入教学,逐步过渡到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整理史料,并在此基础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教学的目的并不仅是知识目标的达成,更主要的是实践过程、方法熟悉、品质养成,最终使学生养成敢于进取、善于创新的气概,严谨缜密、科学有方的态度,坚毅不拔、乐观求实的品质。
一、以问题设计为契机,使学生产生困惑并产生要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在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研究历史问题的情境,用不同角度的问题来促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进行分析。对重要历史问题“自我设疑”,充分地从多角度进行思考。“疑”是激发思维的线索,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困惑并产生要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这是探究性教学的前提。因此,教师应以问题为契机,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设计出难易适中,典型性强,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启发性和对学生具有挑战力和诱惑力的问题,使之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例如:我在讲授“洋务运动”一节时,设置了以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1.洋务派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2.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3.洋务运动取得了哪些成就?4.你对洋务运动怎样评价?5.洋务运动为什么会破产?6.在引进西方生产技术方面,你认为洋务运动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借鉴?这些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逐渐展开,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边自学教材边思考。我提供了以下几则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一: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弈訢。材料二: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防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曾国藩。材料三:近日之患在内忧,长远之患在西人。——左宗棠。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教学中的能动性,同时,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氛围里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展示了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之后,我要求学生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题目范围是洋务运动的评价与启示。
二、因势利导,运用辩论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爱好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课堂上有时会出现学生突如其来的提问,往往是学生的学习爱好所在,也是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探究的契机。例如:在学习“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帝国”时,当我说到彼得一世是一个富有个性魅力的传奇式人物,史学界对他的评价不一时,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爱好,他们注视着我,仿佛说:老师,我们一起说说彼得一世吧。面对全班学生迫切想要了解这个历史人物的心情,我决定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先来讨论彼得一世。因为,利用课堂教学的机会展开专题讨论,既可激发学生探究的冲动和创新的欲望,又可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能力,这对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重要的意义。于是,我顺水推舟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讨论。不一会儿,一个学生(生1)忽然举手说:“老师,我们认为彼得一世是一个明君。”“依据呢?”我立即追问。生1:“我们几个人一致认为,彼得一世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君主,他有远大的抱负,对祖国的强大有着执着的追求。他不甘落后,勇于实践,身体力行。1697年,彼得化名米哈依洛夫,参加了俄国的高级使团,遍访西欧的主要国家,学习参观。西欧之行结束后,便在各个领域进行了改革,使俄国从一个愚昧、闭塞、落后的国家,一下子跟上了近代化的步伐。”(多数同学点点头)
生2:“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我看到了一段马克思对彼得一世改革的评价,相当精辟,‘彼得一世的改革只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某些形式和先进生产技术嫁接到君主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躯体上,是在农奴制不断强化的前提下,靠残酷剥削农奴进行的。所以彼得一世所推行的是一种“虚假的文明”’。俄罗斯帝国的强大是建筑在千百万农奴的尸骨上的,因而彼得一世是一个暴君。”(部分同学显出惊奇之态)
师:“对彼得一世这个人物,我谈一下基本看法。我认为彼得一世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帝王,在西方国家相继进入资本主义时期,发现自己国家的落后、闭塞,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尽管手段野蛮,但是彼得大帝‘接触了西方较发达的国家之后,……想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斯大林)它促进了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跟上了近代化的步伐,成为现代俄国政策奠基者。但他究竟是一位封建帝王,维护的是贵族地主和商人的利益,农奴的负担反而加重,并且又向外进行了侵略扩张。这是其局限性的表现。由于时间关系,我的看法就谈到这儿。希望以此引起大家课后更多的思考和探究。没有发言的同学,你们可以课后写出文章来,这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我在这堂课上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宽松的研讨气氛中让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协作,形成了良好的合作精神。同时,对学生的发言只要言之有理、论之在理的都予以激励,这样,既打破了学生心智枷锁,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养成了勤于思考、求新、求异的习惯。
三、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欲望。
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假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没有给学生丝毫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进行探究的渠道,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教学的民主性、开放性和拓展性,用材料研习法来实现这一目标。具体是先由教师选取部分相关性材料引入教学,逐步过渡到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整理史料,并在此基础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教学的目的并不仅是知识目标的达成,更主要的是实践过程、方法熟悉、品质养成,最终使学生养成敢于进取、善于创新的气概,严谨缜密、科学有方的态度,坚毅不拔、乐观求实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