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期待指的是一种读者潜在的心理图式,正如德国学者汉斯·罗伯特·姚斯所说的那样,阅读者在阅读之前和整个阅读的过程中,都会根据自己既有的审美能力、阅读经验和阅读动机形成一种既定的心理图式,这就叫做阅读期待。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若能抓住学生的阅读期待,就可以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使课堂形成一定的阅读场,令学生在其中和作者、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形成共鸣。
一、定向猜测,引导探索
为了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主动探索,对文本中的空白点进行主动猜测和补充,并在验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其对文本的深度理解能力。在定向猜测的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文本,而是主动地投入到探究之中,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测,他们会不断进行自我构建,从而读出新意来。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文章,文章不仅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更体现了爱国青年不忘国耻、铭记血债的精神,展现了浓浓的民族自尊心。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困惑的地方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定向猜测,激活他们的阅读期待。如:“文章的题目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所写的又不只是刘和珍君,那么作者到底写了哪几类人呢?作者对于他们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很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促使他们在猜测中深入阅读。他们很快可以找到,文章主要写了三类人:一类是爱国青年,作者对他们表示悼念和鼓励;另一类是反动派,作者对他们表示抨击和控诉;最后一类是麻木的民众,作者对他们表示哀愤,希望能够唤醒他们。在这样的探索中,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并非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内部,有助于他们体察作者真正的创作意图。
无限的猜想给了学生一定的阅读空间,學生可以在这样的阅读场中获得思想启迪,在积淀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感悟文章。教师可以适当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引起学生主动猜测,让学生对于文本的猜测变得更加明晰化。
二、类文比照,自主探究
高中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作品都和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这给学生的阅读增加了一定的障碍,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起阅读的思维框架,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类文对比的方法。在互文对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分析不同作者对于相同的话题是如何理解、如何创作的,在整合思想的过程中,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更加清晰。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是一篇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经典作品,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抓住词中的意象,体会作者以景写情的创作手法,教师可以让他们将这首词和王安石的《桂枝香·登临送目》进行对比。教师可以针对这两首词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对其进行探究式讨论,如:“《沁园春·长沙》和《桂枝香·登临送目》都有精彩的景色描写,作者描写景色的目的是什么呢?”“同样都是写景抒情的词作,这两首作品表达的情感又什么不同之处呢?”在类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这两首作品并非为写景而写景,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情感。《沁园春·长沙》体现的是一种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和对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而《桂枝香·登临送目》则更多体现了对历史兴亡的嗟叹,表现了作者王安石在失意时寄情山水的情怀。
类文对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立文化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经典作品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小,最终能和作品融为一体。在这样的融合之后,学生对于同类型的其他作品就会产生更加浓厚的阅读期待,促使他们更加投入地参与到阅读之中。
三、开放课堂,延展课外
为了让学生对更多文学作品产生阅读期待,可以适当将阅读范围从课堂内延展到课堂外,正如叶圣陶所说,语文教学要从课本入手,而其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阅读多种多样的书籍。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自行查找和范文有共同文化背景、相同创作主题的其他作品,并进行对比,从中品出文章的深味。
在学习《前方》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对于文章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可能不太了解,无法深入体会文章是如何从现实中的家和路入手,转而写到寻找人生和心灵家园的过程。由于年龄关系,他们对于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感和对理想的追求也不太可能产生共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开放课堂的方式,将阅读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寻找古往今来有哪些类似的作品。如有学生在《乡土情结》中得到了感悟,体会到当人们在离开乡土的时候,就会对故乡产生特别浓厚的感情,作者既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又表示人成长后必将离开故乡,为了时代的发展,应该有更加远大的抱负。这篇文章中的情感和《前方》中的某些情感有相似之处。
和类文比照相比,课外扩展阅读可以让学生读到更多的作品,这能够让学生的阅读期待变得更加宽广,有助于学生在横向上理解领悟那些具有一定共性的文本。
在高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的阅读期待,让他们在一定的文化场中交流情感和思想,学生就能主动构建起宏观的阅读系统,他们对于文本的解读也会更加深入。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吕四中学(226241)
一、定向猜测,引导探索
为了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主动探索,对文本中的空白点进行主动猜测和补充,并在验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其对文本的深度理解能力。在定向猜测的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文本,而是主动地投入到探究之中,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测,他们会不断进行自我构建,从而读出新意来。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文章,文章不仅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更体现了爱国青年不忘国耻、铭记血债的精神,展现了浓浓的民族自尊心。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困惑的地方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定向猜测,激活他们的阅读期待。如:“文章的题目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所写的又不只是刘和珍君,那么作者到底写了哪几类人呢?作者对于他们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很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促使他们在猜测中深入阅读。他们很快可以找到,文章主要写了三类人:一类是爱国青年,作者对他们表示悼念和鼓励;另一类是反动派,作者对他们表示抨击和控诉;最后一类是麻木的民众,作者对他们表示哀愤,希望能够唤醒他们。在这样的探索中,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并非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内部,有助于他们体察作者真正的创作意图。
无限的猜想给了学生一定的阅读空间,學生可以在这样的阅读场中获得思想启迪,在积淀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感悟文章。教师可以适当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引起学生主动猜测,让学生对于文本的猜测变得更加明晰化。
二、类文比照,自主探究
高中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作品都和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这给学生的阅读增加了一定的障碍,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起阅读的思维框架,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类文对比的方法。在互文对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分析不同作者对于相同的话题是如何理解、如何创作的,在整合思想的过程中,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更加清晰。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是一篇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经典作品,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抓住词中的意象,体会作者以景写情的创作手法,教师可以让他们将这首词和王安石的《桂枝香·登临送目》进行对比。教师可以针对这两首词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对其进行探究式讨论,如:“《沁园春·长沙》和《桂枝香·登临送目》都有精彩的景色描写,作者描写景色的目的是什么呢?”“同样都是写景抒情的词作,这两首作品表达的情感又什么不同之处呢?”在类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这两首作品并非为写景而写景,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情感。《沁园春·长沙》体现的是一种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和对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而《桂枝香·登临送目》则更多体现了对历史兴亡的嗟叹,表现了作者王安石在失意时寄情山水的情怀。
类文对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立文化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经典作品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小,最终能和作品融为一体。在这样的融合之后,学生对于同类型的其他作品就会产生更加浓厚的阅读期待,促使他们更加投入地参与到阅读之中。
三、开放课堂,延展课外
为了让学生对更多文学作品产生阅读期待,可以适当将阅读范围从课堂内延展到课堂外,正如叶圣陶所说,语文教学要从课本入手,而其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阅读多种多样的书籍。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自行查找和范文有共同文化背景、相同创作主题的其他作品,并进行对比,从中品出文章的深味。
在学习《前方》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对于文章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可能不太了解,无法深入体会文章是如何从现实中的家和路入手,转而写到寻找人生和心灵家园的过程。由于年龄关系,他们对于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感和对理想的追求也不太可能产生共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开放课堂的方式,将阅读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寻找古往今来有哪些类似的作品。如有学生在《乡土情结》中得到了感悟,体会到当人们在离开乡土的时候,就会对故乡产生特别浓厚的感情,作者既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又表示人成长后必将离开故乡,为了时代的发展,应该有更加远大的抱负。这篇文章中的情感和《前方》中的某些情感有相似之处。
和类文比照相比,课外扩展阅读可以让学生读到更多的作品,这能够让学生的阅读期待变得更加宽广,有助于学生在横向上理解领悟那些具有一定共性的文本。
在高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的阅读期待,让他们在一定的文化场中交流情感和思想,学生就能主动构建起宏观的阅读系统,他们对于文本的解读也会更加深入。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吕四中学(226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