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细读是新批评开创的文学批评方法,主张对文本进行细部挖掘,探究其奥秘。学者孙绍振结合文本中心论的观点,提出了微观分析理论,认为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可以依靠想象力还原艺术形象,找到其中的差异性,从而促进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比较异同、互文阅读、内部替换等方法进行细部比较,尝试品味诗歌的意味。
一、同中求异,拓宽思维
为了让学生深入分析诗歌,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相同特点的诗歌,将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在寻找差异性的同时,学生也能拓展思维,提高分析能力。
在学习《声声慢》这首词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将它和李清照的另一首词《醉花阴》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在阅读中可以发现这两首词都反映了“愁”这个主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同中求异,说说这两种“愁”有什么不同。学生在对比研究后发现,《醉花阴》的创作时间比《声声慢》更早,是作者前期作品,这首词呈现的是少妇的“离愁”,并非是真的“愁苦”,而是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但是《声声慢》却截然不同,随着金军不断南下,李清照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丈夫病死,她在困苦中创作了这首词。这里的“愁”是她艰辛生活的写照。“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里的“愁”体现的是国破家亡的情感。学生在分析这两首诗歌之后发现李清照的创作风格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这种比较法有助于他们找到不同诗歌作品的个性特点。
二、互文阅读,以旧促新
互文阅读法也是比较阅读的重要方法。在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形象和主题都已经被研究者讨论过,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可以唤醒这方面的知识,建立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学过的旧知识作为参考,还能起到以旧促新的效果。
在学习《登高》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将它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岳》等诗歌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生发现“登高”这个主题是古人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创作主题,“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通过分析不同的“登高”主题类诗词登临的时间、地点、情感,学生可以发现,虽然主题相同,但是作者所展现的情感却五花八门。有的作品展现的是登高望远后内心的澎湃,体现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对造物神奇的感叹之情,《望岳》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但是有的诗歌展现的却是登高怀远,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其中之一,这类诗歌一般都创作于重阳节这个特定的时间点。《登高》一诗则有所不同,它展现的是内心无依无靠的情感,表达了宣泄之情,这首诗将内心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结合在一起,表达了怀才不遇、老病缠身的悲哀之情。在互文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记忆被唤醒,开始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了阅读水平。
互文阅读法将教材文本作为原点,将其他与之有相同主题的群文本融合进来,促使学生进行彼此勾连,在相互比较的过程中可以让他们实现阅读效率最大化。这种方式能促进学生进行知识建构,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三、内部替换,体验情感
不少诗词作品都有“诗眼”,它们具有不可替代性,作者往往会在反复推敲之后选定词汇,因此才会更具有分析价值。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使用内部替换的方法,寻找相近的词汇来替换这些词,并揣摩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如在学习《蜀相》一诗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分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分析“自”和“空”这两个关键词,尝试用其他词汇进行替代,分析在修改后诗歌的语义有何不同。有学生尝试将诗句改成:“映阶碧草皆春色,隔叶黄鹂全好音。”在分析后发现两句诗句虽然在语义上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在情感表达方面却有所不同。原来的诗句体现了作者的惋惜之情,春草虽然碧绿,黄鹂鸟的歌声虽然好听,但是由于心中想到了国家中兴的问题,所以根本就没有心情欣赏,因而产生惆怅的心情。通过“自”和“空”这两个词的相互对应,很好地展现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这使得诸葛亮的形象更加完美。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分析一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先”“长”等词汇,分析一下这些词的用法。在对比替换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感受诗歌深沉悲凉的意境,体会作者抑郁深沉的创作风格。
孙绍振先生提出,要让学生在比较中发挥想象能力,将诗歌的原生状态还原出来。内部替换的方法能促使学生展开想象,清晰看到艺术形象的原生状态,进而促使他们理解作品的奥妙。
学者张志公提出,如果比较更恰当,将促使学生理解更清楚、掌握更牢固。在进行诗词细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设计有启发性的比较点,且比较点要准确、深刻、灵活,这样才能促进他們进行比较阅读。标题、题材、意象、意境、表达技巧、创作风格等都可以用来比较,多姿多彩的比较方式能让学生领略诗歌之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226300)
一、同中求异,拓宽思维
为了让学生深入分析诗歌,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相同特点的诗歌,将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在寻找差异性的同时,学生也能拓展思维,提高分析能力。
在学习《声声慢》这首词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将它和李清照的另一首词《醉花阴》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在阅读中可以发现这两首词都反映了“愁”这个主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同中求异,说说这两种“愁”有什么不同。学生在对比研究后发现,《醉花阴》的创作时间比《声声慢》更早,是作者前期作品,这首词呈现的是少妇的“离愁”,并非是真的“愁苦”,而是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但是《声声慢》却截然不同,随着金军不断南下,李清照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丈夫病死,她在困苦中创作了这首词。这里的“愁”是她艰辛生活的写照。“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里的“愁”体现的是国破家亡的情感。学生在分析这两首诗歌之后发现李清照的创作风格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这种比较法有助于他们找到不同诗歌作品的个性特点。
二、互文阅读,以旧促新
互文阅读法也是比较阅读的重要方法。在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形象和主题都已经被研究者讨论过,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可以唤醒这方面的知识,建立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学过的旧知识作为参考,还能起到以旧促新的效果。
在学习《登高》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将它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岳》等诗歌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生发现“登高”这个主题是古人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创作主题,“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通过分析不同的“登高”主题类诗词登临的时间、地点、情感,学生可以发现,虽然主题相同,但是作者所展现的情感却五花八门。有的作品展现的是登高望远后内心的澎湃,体现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对造物神奇的感叹之情,《望岳》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但是有的诗歌展现的却是登高怀远,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其中之一,这类诗歌一般都创作于重阳节这个特定的时间点。《登高》一诗则有所不同,它展现的是内心无依无靠的情感,表达了宣泄之情,这首诗将内心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结合在一起,表达了怀才不遇、老病缠身的悲哀之情。在互文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记忆被唤醒,开始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了阅读水平。
互文阅读法将教材文本作为原点,将其他与之有相同主题的群文本融合进来,促使学生进行彼此勾连,在相互比较的过程中可以让他们实现阅读效率最大化。这种方式能促进学生进行知识建构,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三、内部替换,体验情感
不少诗词作品都有“诗眼”,它们具有不可替代性,作者往往会在反复推敲之后选定词汇,因此才会更具有分析价值。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使用内部替换的方法,寻找相近的词汇来替换这些词,并揣摩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如在学习《蜀相》一诗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分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分析“自”和“空”这两个关键词,尝试用其他词汇进行替代,分析在修改后诗歌的语义有何不同。有学生尝试将诗句改成:“映阶碧草皆春色,隔叶黄鹂全好音。”在分析后发现两句诗句虽然在语义上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在情感表达方面却有所不同。原来的诗句体现了作者的惋惜之情,春草虽然碧绿,黄鹂鸟的歌声虽然好听,但是由于心中想到了国家中兴的问题,所以根本就没有心情欣赏,因而产生惆怅的心情。通过“自”和“空”这两个词的相互对应,很好地展现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这使得诸葛亮的形象更加完美。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分析一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先”“长”等词汇,分析一下这些词的用法。在对比替换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感受诗歌深沉悲凉的意境,体会作者抑郁深沉的创作风格。
孙绍振先生提出,要让学生在比较中发挥想象能力,将诗歌的原生状态还原出来。内部替换的方法能促使学生展开想象,清晰看到艺术形象的原生状态,进而促使他们理解作品的奥妙。
学者张志公提出,如果比较更恰当,将促使学生理解更清楚、掌握更牢固。在进行诗词细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设计有启发性的比较点,且比较点要准确、深刻、灵活,这样才能促进他們进行比较阅读。标题、题材、意象、意境、表达技巧、创作风格等都可以用来比较,多姿多彩的比较方式能让学生领略诗歌之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22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