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思想、知识、兴趣、创造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主要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课堂是学生参与活动、建构知识的舞台。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体参与的舞台呢?笔者就此问题谈几点浅见。
一、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思想
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的“绊脚石”,也是还课堂于学生的“拦路虎”。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推进课改,还课堂给学生,必须更新观念,树立全新的课堂教学思想。笔者认为,在教学目标上,要由应试教育转到注重提高学生能力上来;在教学内容上,由单一的书本知识转到全面的素质教育内容上来;在教育对象上,由偏重尖子生转向全体学生;在教学方法上,由注入式转到启发式、“问题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上来;在教学模式上,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型转向学生主体参与型。
二、尊重学生,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助于调动学生乐于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信心和勇气。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许多学生在上课时不说、不读、不问,其心理障碍就是怕读不好、说不好,被同学看不起,被老师指责和批评。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多送给学生一些激励的话语,特别是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是倍加关注,既给他们创造发展的机会,又肯定他们发言的点滴优点,逐步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教师在教学中说一声“请,谢谢”,学生就会有一种被尊重、被信任的感觉,学生的情感就会高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相反,如果一个教师走进课堂,板着脸,用凶狠的目光扫视学生,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中,谁还敢发言,敢提问呢?为此,教师要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建立一种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参与,积极参与。
三、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还学生课堂参与的空间
在积极推行课改的今天,还有为数不少的课堂上存在着这样的弊端:教师讲得太多,学生练得较少;实行单纯的“问答式”教学,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围着教师讲的“转”。最近,我听了一位教师上的《只有一个地球》一课,这位教师可算“负责”了,从这课的字、词、句讲到篇。结果,课堂上学生听、说、读、写的时间没有了,思考问题的时间自然也就不存在了。这种课堂教学方法不仅会加大学生负担,抑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会大大降低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我也听过不少特级教师的课,他们无不是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得合理、恰当。他们的讲,讲到了点子上;问,问在了关键上,使学生的各项能力训练都得到了充分的时间保证。由此可见,在课堂上必须合理分配时间,还学生课堂参与的空间。
四、抓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我一直执教的是小学毕业班的语文,通过几年的观察,我发现每一届都有一部分学生(特别是一些女生)平时整天坐在教室里,哪怕课间休息也不离开自己的座位一步。他们整天埋在书本里看、做,可成绩还是不太理想。针对学生这种学习上的弊病,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并和其他同仁进行探讨。最后决定抓好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由苦学转变为爱学、乐学,改变以往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我要求学生做到课前必须认真预习,把疑难问题摘下来。上课集中注意力听讲,大胆质疑,师生交流,查漏补缺。课堂作业当堂完成,不留到课外,教师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做到堂堂清,不欠债。白天除布置课堂作业外,不再布置课外练习,课余时间让学生玩个痛快。这样,完全改变了学生整天坐在教室里死读书、读死书的不良习惯,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五、选择教法,积极引导学生主体参与
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它没有也不存在固定的模式。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既是全面组织教学活动所不可少的,又绝不是万能的、唯一的。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掌握整个教学体系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在“有法”中寻得“无法”,做到“无法乃法”。
在我的教学活动中,我是这样选择教学方法的:如果内容简单且学生有独立学习的基础,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这一课题,我就采用独立学习法;如果教材难度适中,学生在解决疑难时有充实的知识体系,有充裕的时间讨论问题,就采用讨论探索法;如果教材是归纳方式编写的,且学生具备归纳法学习基础,在不改变教材的逻辑体系,不加重学生心智负担的基础上,大胆采用归纳法教学;如果所授课题的内容允许且教师具备教学的物质手段,就采用直观法、实践法等等。总之,我们必须根据大纲、教材,以及学生、教师的素质和所许可的时间、空间及物质条件,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以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还课堂给学生,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为目的的“六原则”,改变以教师为主、以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实行在教师指导下,与时俱进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人人调动多种器官参与学习活动,真正实现课堂是学生主体参与的舞台。
(责编侯艳星)
一、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思想
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的“绊脚石”,也是还课堂于学生的“拦路虎”。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推进课改,还课堂给学生,必须更新观念,树立全新的课堂教学思想。笔者认为,在教学目标上,要由应试教育转到注重提高学生能力上来;在教学内容上,由单一的书本知识转到全面的素质教育内容上来;在教育对象上,由偏重尖子生转向全体学生;在教学方法上,由注入式转到启发式、“问题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上来;在教学模式上,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型转向学生主体参与型。
二、尊重学生,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助于调动学生乐于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信心和勇气。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许多学生在上课时不说、不读、不问,其心理障碍就是怕读不好、说不好,被同学看不起,被老师指责和批评。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多送给学生一些激励的话语,特别是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是倍加关注,既给他们创造发展的机会,又肯定他们发言的点滴优点,逐步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教师在教学中说一声“请,谢谢”,学生就会有一种被尊重、被信任的感觉,学生的情感就会高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相反,如果一个教师走进课堂,板着脸,用凶狠的目光扫视学生,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中,谁还敢发言,敢提问呢?为此,教师要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建立一种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参与,积极参与。
三、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还学生课堂参与的空间
在积极推行课改的今天,还有为数不少的课堂上存在着这样的弊端:教师讲得太多,学生练得较少;实行单纯的“问答式”教学,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围着教师讲的“转”。最近,我听了一位教师上的《只有一个地球》一课,这位教师可算“负责”了,从这课的字、词、句讲到篇。结果,课堂上学生听、说、读、写的时间没有了,思考问题的时间自然也就不存在了。这种课堂教学方法不仅会加大学生负担,抑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会大大降低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我也听过不少特级教师的课,他们无不是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得合理、恰当。他们的讲,讲到了点子上;问,问在了关键上,使学生的各项能力训练都得到了充分的时间保证。由此可见,在课堂上必须合理分配时间,还学生课堂参与的空间。
四、抓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我一直执教的是小学毕业班的语文,通过几年的观察,我发现每一届都有一部分学生(特别是一些女生)平时整天坐在教室里,哪怕课间休息也不离开自己的座位一步。他们整天埋在书本里看、做,可成绩还是不太理想。针对学生这种学习上的弊病,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并和其他同仁进行探讨。最后决定抓好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由苦学转变为爱学、乐学,改变以往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我要求学生做到课前必须认真预习,把疑难问题摘下来。上课集中注意力听讲,大胆质疑,师生交流,查漏补缺。课堂作业当堂完成,不留到课外,教师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做到堂堂清,不欠债。白天除布置课堂作业外,不再布置课外练习,课余时间让学生玩个痛快。这样,完全改变了学生整天坐在教室里死读书、读死书的不良习惯,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五、选择教法,积极引导学生主体参与
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它没有也不存在固定的模式。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既是全面组织教学活动所不可少的,又绝不是万能的、唯一的。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掌握整个教学体系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在“有法”中寻得“无法”,做到“无法乃法”。
在我的教学活动中,我是这样选择教学方法的:如果内容简单且学生有独立学习的基础,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这一课题,我就采用独立学习法;如果教材难度适中,学生在解决疑难时有充实的知识体系,有充裕的时间讨论问题,就采用讨论探索法;如果教材是归纳方式编写的,且学生具备归纳法学习基础,在不改变教材的逻辑体系,不加重学生心智负担的基础上,大胆采用归纳法教学;如果所授课题的内容允许且教师具备教学的物质手段,就采用直观法、实践法等等。总之,我们必须根据大纲、教材,以及学生、教师的素质和所许可的时间、空间及物质条件,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以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还课堂给学生,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为目的的“六原则”,改变以教师为主、以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实行在教师指导下,与时俱进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人人调动多种器官参与学习活动,真正实现课堂是学生主体参与的舞台。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