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使用词汇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gxsg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词汇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元,本文分析了准确使用词汇的重要性,用丰富的实例论证了准确使用动词和形容词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 准确使用 动词 形容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章最基本的单元是字,但如果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概念和含义,必须用到词,所以文章的修炼要从词汇开始。文章中的词分实词和虚词,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但无论实、虚,发挥其魅力的前提是要准确。好比射击运动员,只要每枪打中靶心就能拿冠军,用不着像花样滑冰、自由体操、跳水等项目的运动员那样去费尽心力玩许多特别的花样儿。名词使用要准确自不待说,那是约定俗成的一个概念,张冠不能李戴。而文章最出彩的地方是怎样用好动词和形容词。
  一、准确使用动词
  动词是描述动作的。事物总是动态比静态更复杂多样,对应其状态的,词汇自然也就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去找那个“唯一”的,也就是最准确、最生动、最有美感的词。比如,要描述眼睛的动作,就可以有看、望、盯、 瞧、瞄、瞅、觑、瞪、白、窥、瞥、斜等等, 具体用哪个词,要看人物身份,要看语境,要看作者想追求的艺术效果,等等。再比如你帮一个人上楼梯,可以用“扶”也可以用“搀”,但这两个词用起来又是不同的:“扶”是你用三四分力,他用六七分力,“搀”则是你用六七分力,他用三四分力。这就要求使用时的字斟句酌,实际上每个词就像用秤称过重量一样,都有极细微的差别,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用途。大致说来动词在文中用得是否准确,要看四点:对象、主体、背景、效果。文章是一个有机整体,牵一 “词”而动全身。这在古典诗词中更为严格,是牵一“字”面动全身,所以古代诗人的一项基本功是炼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形象地道出了炼字的辛苦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等等,是画龙点睛之笔,是极美的使用动词的范例。
  “推敲”的故事家喻户晓,这两个动词的拣择最能说明问题;表面看是在炼字,其实不同的字表达的是不同的思想感情。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天我们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从古至今人们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所以他要推。他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表明寺里有人应门,他可能是乘月夜访友归来。那寺里即使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推”的气氛较平和,“敲”的气氛较冷寂。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所以问题不在于“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于哪一种意境是他当时所要表达的,而且是与全诗调和的。
  现在写文章虽说不像古人那样了,但用词也一样要讲究。当代作家叶圣陶是新中国语文教育的开创者,他的文章用词就很精准。例如:
  ……他们能把铜丝恰如其分地剪好曲好,然后用钳子夹着,在极稠的白芨浆里蘸一下,粘到铜胎上去。
  这是他的说明文《景泰蓝的制作》中的一段,这是作者在解释景泰蓝制作工艺中最重要的工序——掐丝,用了一连串的动词:剪、曲、夹、蘸、粘,五个动词把一个制作工序说的清楚明白,每个动词的选择使用都非常准确、传神。
  二、准确使用形容词
  语言表述有两个境界,一是说得清楚明白,这个只用名词和动词就可以达到;二是要说得美,这个就要用到形容词。看下面这段文字: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如果不用形容词,这段话就成了:“荷塘上面是叶子,叶子中间有花,有的开着,有的还没开。”意思倒也说清楚了,只是缺乏美感。形容者,外表也,形体、容貌、势态,所以形容词常和名词、动词连用。本来最简单的动宾结构就能说明事物,如果再加上形容就能使文章更好看,更生动,内涵更丰富,好比是素描稿上了色彩。比如:可以说“他在爬山”,但“他愉快地爬山”似乎更好,不仅说明了一种状态,还传达了一种心情。
  无论是客观形态还是人的心理都是复杂的,如“笑”有微笑、大笑、苦笑、窃笑、嬉笑、奸笑、皮笑肉不笑等;怒,有大怒、震怒、恼怒、愠怒等。使用形容词是为了表现作者主观想要强调的一面。形容词的作用与名词、动词的不同点是,它更强调主观色彩。如果说名词、动词是线条,形容词就是颜色。形容词最能体现作者主观的动态的心理,也最能煽动读者的情绪。一篇文章只有名词、动词、形容词配合使用才能动起来、美起来,才能达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和共鸣。比如下面这两段写夏与秋的文字: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纤纤细草渐渐滋生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拥着一艘艘的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这花毯中最耀眼的就是红色。坡坡洼洼,全都让红墨汁浸了个透。你看那殷红的橡树,干红的山楂,血红的龙柏,红辣椒,红金瓜,红柿子等,都珍珠玛瑙似的闪着红光。最好看的是荞麦,从根到梢一色娇红,齐刷刷地立在地里,远远望去就像山腰里挂下的一方红毡。点缀这红色世界的还有黄和绿。山坡上偶有几株大杨树矗立着,像把金色的大扫帚,把蓝天扫得洁净如镜。镜中又映出那些松柏林,在这一派暄闹的色彩中泛着冷绿,更衬出这酽酽的秋色。金风吹起,那红波绿浪便翻山压谷地向天边滚去。登高远望,只见紫烟漫漫,红光蒙蒙,好一个热烈、浓艳的世界。
  仔细鉴赏我们就会发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是在大量的形容中完成的,如果只用名词和动词是不会有这个效果的。夏与秋对人来讲会有各种感觉,如夏之烦躁、酷热、湿闷,秋之悲凉、寂寞、冷清等,但作者单取了夏之热烈与秋之浓艳,靠相关的形容词表现了出来,只让你看夏或秋的这一面。这是一种阅读诱导,你不自觉地就被作者俘虏,跟着他的喜怒哀乐去了。
其他文献
目的:牙囊是牙齿发育早期包绕牙胚表面的疏松结缔组织,牙囊与牙周相关组织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牙囊细胞存在于牙囊组织中,其已被证明在适当的条件下具有向成牙骨质或成骨方向
【论文摘要】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但是,在面临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情况下,高中化学新课程又该如何解决矛盾呢?在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的课程改革浪潮中,需要对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冷静反思。  【关键词】有效课堂;有效教学;高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
内容摘要: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合到数学课程中来,有效地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使学生学得扎实,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更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激发兴趣、化静为动、优化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而言,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使参与面广;化静为动,使知识内容直观形象;联系生活,使学生体验知识
根管治疗后的磨牙牙体缺损较大时,可通过制备桩核的方法为其增加固位力和抗折力。而若该磨牙还作为固定桥基牙,则桩核的设计尤其重要。临床上常用的桩核设计包括铸造桩核、预
目的:观察Emdogain(釉基质蛋白,enamel matrix proteins,EMPs)联合Bio-Oss修复Beagle犬牙周骨缺损的成骨效果。  方法:选取15-18月龄健康雄性Beagle犬3只,根据实验牙所在区段的不
【摘要】:作业是反馈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智力,所以,适当的布置作业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小学生的年龄以及心理特点,对小学家庭作业的布置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多元化;趣味性;多层次;开放性;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620  【正文快照】:  首先,小学语文课堂作业的设计要遵循
近年来,随着电视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为吸引观众的眼球,一些电视台的新闻在尝试走娱乐化的路子。比如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报道》、杭州电视台西湖
目的通过AngⅡ作用于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后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一系列活化作用,探讨AngⅡ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通过组织块
2003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等工作。随后,中央和各地相继出台了有关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压缩和改
摘要:数学思维方法是学习数学定理、定义的前提条件。化归思维作为数学思维常见方法之一,其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并加强对抽象性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应用。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对于  关键词:化归思想;中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前言  数学思维方法是理解抽象数学概念的基本前提,而在数学思维方法中尤以化归思维较为常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