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生命,选择一份工作,选择职业。选择一个家庭,选择一个巨大的彩电,选择洗衣机、汽车、镭射音响还有电动开罐器。选择健康、低胆固醇和牙医保险。选择固定利率的楼宇按揭,选择头套住房,选择你的朋友,选择套装、便服和行李,选择分期付款和三件套西装……选择坐在沙发上收看无聊的游戏节目,边看边往嘴里塞垃圾食物……选择你的未来,选择生活。可我凭什么非得这么做?”
“我选择不选择生活。我选择其他。”
伊万·麦克格雷格浓重的苏格兰口音独白,伴随着伊基·波普的《渴望生命》的摇滚鼓点,一个玩世不恭的人物鲜活地出现在眼前。
我不久前在家把《猜火车》这部电影认真看了一遍。临近30岁才看到这部以“青春”著称的电影,恐怕有点“太晚了”。当然影片里雷登和他狐朋狗友们的青春并非我们这种成长在新旧世纪交替时的青春,而是20世纪70至80年代欧美嬉皮和朋克文化的缩影。而我的童年、青春期“太乖”了,即便是在一所不那么好的小学和初中,也从没有抽烟、喝酒、逃课,没有反抗家长和老师,印象中我的生活极其单调且规律,每天就是学习、家里,家里、学习。
我没有穿过奇装异服,没有染过发,没有文过身,没有在身上任何地方打洞穿环,作为男生,甚至没有留过相对较长的头发。最大的“叛逆”,是在校服上描《孫子兵法·军争篇》的几句话。若你问我觉得遗憾吗,也没有,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我对我的少年时光没有那样的自主感知。时间总是那么过,推动着你,仿佛那不是你自己的日子。
当生活选择你时,你并不选择生活。
可我还是被这部电影所打动,一方面是电影优秀的配乐,恰到好处地点缀了所有画面,并不喧宾夺主,但回过头来看才发觉音乐回味无穷。另一方面是,我总是小心翼翼的,无法完整完全地表达自我,就连看电影也会为看似无法收场的肮脏场景和因大战留下的瓦砾而担忧,而电影里的主人公并不,即便是身在一个看似无法脱离的困扰中,他还是那样义无反顾,逃离,戒除,再度逃离。“我要大步向前,选择生活。我的前途一片光明。我会像你一样。”雷登最后的独白,与开头相呼应。
选择一种怎样的人生?机缘巧合,我在看完《猜火车》一周后,看了英格玛·伯格曼的《野草莓》。《野草莓》和《猜火车》风格差异可太大了,《野草莓》是对电影艺术崇高探索一般的心灵挖掘。这位影响过李安的导演拍摄克制、细腻,没有《猜火车》那样的躁动,可是他们讨论的问题在我看来又是那样的相似——究竟要选择一种怎样的人生?怎样的人生是“值得”过的?
《野草莓》中年过七旬的老教授伊萨克,因为做了自己孤独神游的梦而重游旧地,回忆往事。他与生俱来的冷漠性格,让他与母亲渐行渐远,无法被初恋猜透而被堂兄趁虚而入,妻子忍受不了冷淡的婚姻选择出轨,儿子也因为他对家庭有所厌恶,和他的关系更是淡漠冰冷。不过在路途中结识的三个年轻人崇拜他,他曾经行医附近的小加油站的员工也尊敬他。他在领取学位荣誉的路途上不断反思,最终选择敞开自己,不再用理性掩饰自己,接纳自己的真诚。
这种仿佛心灵探索的公路舞台剧,没有传统的戏剧冲突,没有一个伟大动人故事的讲述,展现的无非是一次又一次的回忆,梦境与对话交织,在每一次细节中习惯性对当下进行映照,同时也在不断询问我们一个深邃的问题: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其变化是因我的选择吗?
更进一步:
我之成为我,是因我的选择吗?
答案可能逃离不出“自由意志”“决定论”,但无论如何,这是我们在深夜里面对自己,面对那个孤独而柔弱的自我时,始终会问到而想寻求解答的一个古老问题。
“我选择不选择生活。我选择其他。”
伊万·麦克格雷格浓重的苏格兰口音独白,伴随着伊基·波普的《渴望生命》的摇滚鼓点,一个玩世不恭的人物鲜活地出现在眼前。
我不久前在家把《猜火车》这部电影认真看了一遍。临近30岁才看到这部以“青春”著称的电影,恐怕有点“太晚了”。当然影片里雷登和他狐朋狗友们的青春并非我们这种成长在新旧世纪交替时的青春,而是20世纪70至80年代欧美嬉皮和朋克文化的缩影。而我的童年、青春期“太乖”了,即便是在一所不那么好的小学和初中,也从没有抽烟、喝酒、逃课,没有反抗家长和老师,印象中我的生活极其单调且规律,每天就是学习、家里,家里、学习。
我没有穿过奇装异服,没有染过发,没有文过身,没有在身上任何地方打洞穿环,作为男生,甚至没有留过相对较长的头发。最大的“叛逆”,是在校服上描《孫子兵法·军争篇》的几句话。若你问我觉得遗憾吗,也没有,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我对我的少年时光没有那样的自主感知。时间总是那么过,推动着你,仿佛那不是你自己的日子。
当生活选择你时,你并不选择生活。
可我还是被这部电影所打动,一方面是电影优秀的配乐,恰到好处地点缀了所有画面,并不喧宾夺主,但回过头来看才发觉音乐回味无穷。另一方面是,我总是小心翼翼的,无法完整完全地表达自我,就连看电影也会为看似无法收场的肮脏场景和因大战留下的瓦砾而担忧,而电影里的主人公并不,即便是身在一个看似无法脱离的困扰中,他还是那样义无反顾,逃离,戒除,再度逃离。“我要大步向前,选择生活。我的前途一片光明。我会像你一样。”雷登最后的独白,与开头相呼应。
选择一种怎样的人生?机缘巧合,我在看完《猜火车》一周后,看了英格玛·伯格曼的《野草莓》。《野草莓》和《猜火车》风格差异可太大了,《野草莓》是对电影艺术崇高探索一般的心灵挖掘。这位影响过李安的导演拍摄克制、细腻,没有《猜火车》那样的躁动,可是他们讨论的问题在我看来又是那样的相似——究竟要选择一种怎样的人生?怎样的人生是“值得”过的?
《野草莓》中年过七旬的老教授伊萨克,因为做了自己孤独神游的梦而重游旧地,回忆往事。他与生俱来的冷漠性格,让他与母亲渐行渐远,无法被初恋猜透而被堂兄趁虚而入,妻子忍受不了冷淡的婚姻选择出轨,儿子也因为他对家庭有所厌恶,和他的关系更是淡漠冰冷。不过在路途中结识的三个年轻人崇拜他,他曾经行医附近的小加油站的员工也尊敬他。他在领取学位荣誉的路途上不断反思,最终选择敞开自己,不再用理性掩饰自己,接纳自己的真诚。
这种仿佛心灵探索的公路舞台剧,没有传统的戏剧冲突,没有一个伟大动人故事的讲述,展现的无非是一次又一次的回忆,梦境与对话交织,在每一次细节中习惯性对当下进行映照,同时也在不断询问我们一个深邃的问题: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其变化是因我的选择吗?
更进一步:
我之成为我,是因我的选择吗?
答案可能逃离不出“自由意志”“决定论”,但无论如何,这是我们在深夜里面对自己,面对那个孤独而柔弱的自我时,始终会问到而想寻求解答的一个古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