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中语文教学走出“低效”怪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bws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低效”备受国人诟病,1978年吕叔湘先生提出了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即语文教学效率不高问题。阅读教学是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约占教学时间三分之二,但阅读教学效率“少慢差费”也是不争事实。面对今天日益国际化全球化大背景,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母语教育的传统和价值。语文教学要“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提高教学效率。
  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人说是因为现在学生学习压力太大,阅读时间太少,阅读面太狭窄造成阅读能力差,提高很困难。其实根本原因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程式化,不少语文教师仍然照搬教学参考资料的课时要求,把教学参考资料中的重点内容,按现在时髦的课件讲述一遍,把课文后面的“研讨和练习”题答案讲评一遍,至于讲过之后学生有没收获,有多少收获,则很少过问。这种教师囫囵吞枣式教,学生囫囵吞枣式学的教学程式,导致学生学了九年的语文,除模糊地积累了一些生字词外,文体阅读知识模糊不清,文章阅读技巧零零碎碎。教学效率怎能高效?
  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也会得到很大提高。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阅读课堂开始走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所以要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让语中教学走出低效怪圈,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情感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情感体验,让学生受到课文中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提高学习兴趣,实现阅读行为自主性。德国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首先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如学习《乡愁》时让学生谈谈离愁别绪,积累古诗文中离别的佳句;学习《春》时让学生回味春天,用语言和画面描绘春天,等等。其次是重反复朗读,在读中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大致了解,特别是精彩语段要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最后是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即使学生认识有偏颇之处,教师也只能引导而不能轻易用标准答案去评价、否定,以保护学生的阅读激情,使学生的阅读素养不断提高。
  良好的阅读兴趣不仅仅包括乐于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如文学、历史、军事、科技、艺术、哲学等,还包括乐于在阅读过程中摘抄并做阅读笔记,如内容提要、读书心得,乐于与同学们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良好的习惯有利于人们高效地工作和学习,有利于人们提高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质量,可使人们终身受益。而学习阶段更是人们良好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要提高中学阅读教学的成效,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确定阅读学习的方向和志趣奠定良好的阅读基础。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要在课后布置相应的课外阅读内容或参考书目,教会学生写阅读笔记的方法,教会他们写读书心得的要领,教会他们如何与同学们交流和分享。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对课堂阅读教学就会充满求知欲,达到良好的学习状态,就会取得较好的语文学习效果。
  二、阅读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教师要教会学生语文阅读的规律和技巧。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所以对于教材中的课文不必每一篇都教,也不一定非教教材中的课文;教一篇就得有利于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否则学生掌握生字词即可,即使重点教的文章,也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完全可以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状况,重点突破某一点。如果觉得一篇文章确实对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很重要,那么就完全可以把它当作重点中的重点课文去教,可以要求学生一字不错地背下来,把文章中的句子和词语一个个讲清楚、讲明白,让学生彻底理解,并能模仿该文的模式写出形似神也似的文章。
  三、关注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积累
  古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语文学习需要长期积累才能达到深层次阅读。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关注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关注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强调人文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强调语言的探究,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如学习《紫藤萝瀑布》时,学生很轻易地知道了前半部分描写的是紫藤萝的外形和神态,这时我引导探讨:这些描写语言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通过探讨发现这段语言很生动,采用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调动人的多种感官,抓住紫藤萝的形象特点描写,烘托了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四、鼓励学生独立判断、大胆质疑、求异创新
  语文新课程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传统阅读教学先由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猜测答案。这是一方强行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束缚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教师要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感受体验、整体把握,而不仅仅是对阅读纯理性的或机械性的分析;脱离那种学生只依赖于教师、依赖于资料、依赖于教材的做法,脱离那种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判断,重视阅读感受和阅读体验。
  教师要创设宽松民主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意见。大胆质疑、求异创新是学生阅读理解和能力实践的综合反映,是学生提高阅读水平,发挥想像的根本途径。所以要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训练学生能抓住要点,抓住关键词句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也是一种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表现。其次,训练学生学会阅读的推想能力。最后,训练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培养学生在阅读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其他文献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这样,头开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如果能合理地导入新课,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如何合理地“导入新课”这一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千万不要忽视这一教学环节。  所谓新课导入,是指教师在进入新课时,运用建立问题情境的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在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a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读语言,从
当前的作文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教师示范—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单边活动,其中的“教师示范”,我们一直是比较重视的,或片段,或全篇,经常把练笔的结果摆在学生面前,这样做当然是有一定效果的,将动笔的全过程解剖于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立意、选材、列提纲、成文、修改”的全过程中悟到一些作文的真本领,收效更大。现将我最近在教学中的一次“下水”示范的全过程展示出来加以佐证。  一  这次“下水”
新课程指出,教学应该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语文课堂教学,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它使我们紧迫地感到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多角度的反思,其中之一便是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一、以生为本,收获生成——课堂动态生
目的:  通过降糖一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研究,观察该方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对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