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身倾耳,“生”意盎然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课堂实践为初中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的“训练”氛围中获得知识。可究竟什么是语文课堂上应有的“训”“练”呢?我认同这样的说法:“训”是教师的指导,“练”是学生在教师指下的实践。
  那么,理想的“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应该怎样达到呢?笔者以为,语文教师必须要俯身倾听学生的学习需要,方能从容不迫,师生共情。而要想让语文课堂“生”意盎然,就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时应做到目标清晰、讲究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目的是不断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养。课堂实践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所以课堂要有目标预设。在教学设计中,“目标清晰、讲究方法”相当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容易形成师生共情,学生才能明明白白地了解教师的意图,教师才不会有“朝大海喊话”的感觉。
  临海市教研室对我们学校进行了语文课堂教学调研,朱老师上的调研课是《走一步,再走一步》。
  朱老师根据学情,明确了《走一走,再走一步》的课堂教学目标。一篇课文的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确定最能体现文章精华的一两个目标,并根据目标设置问题或任务,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更多的课堂实践活动。
  朱老师在复述故事这一环节的目标设计,就明确地提出了复述故事的方式、要求与方法。而且强调这种复述方法不仅是针对这一课,而是使这种方法成为一种习惯,试图“以训练为主线”,让这种复述的“训”与“练”形成师生互动的一种基本形态。
  举例:
  1.复述方式
  (1)按照“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局”的方式进行复述。
  (2)按照“冒险—入险—脱险”的方式进行复述。
  (3)以杰里的口吻进行复述。
  2.复述要求
  (1)抓关键词,列好提纲。
  (2)关注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3)尽量做到语言准确、脉络清晰。
  (4)点评同学的复述(优点及缺点)。
  3.复述方法
  (1)弄清每一段的段意。先概括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再进行复述。
  (2)按層次或情节列成小标题。
  (3)抓住关键词语。
  这样的课堂设计,目标清晰,讲究方法,使学生明白自己在这个板块的学习中,到底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做。而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则一定要强调“训”与“练”,也就是教师的目标设置与课堂指导,还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实践。
  二、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应做到环节清晰、展示到位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真切地体会到,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设计中切实做到“目标清晰、讲究方法”,而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要保证环节清晰。在各个环节中,学生都要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展示学习成果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其学习潜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挖掘。
  当老师抛出问题,需要学生默读、思考甚至动笔形成自己的思路时,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即留有“沉默期”。
  “沉默期”可以保证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而不是让几个同学发言。此时老师要做的,就是“此处无声胜有声”,要保证全班同学都沉浸在学习当中。老师还要有目的地去观察同学们完成任务的程度和质量,从而为下一个环节做铺垫。如果学情没有达到预期,就要及时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目的是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练”中学习知识、感悟世界,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笔者曾参与临海市教学大比武,讲的是一首白朴的小令《天净沙·冬》,其中一个环节就是细读文字,描绘画面。并提示学生要从景物及其特征入手。当时在课堂上,笔者下了决心,不惜给学生5至8分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思考。
  举例:
  天净沙·冬
  〔元〕 白朴
  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师:细读全文,同学们是不是觉得眼前出现了一幅画面呢?请选取其中一句,从景物及其特征入手,说说你从曲中看(听)到了什么?你觉得作者看到这样的景物会有什么感受?(要求)
  提示:景物顺序可以打乱。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调动感官,描绘出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的画面来。(方法)
  (五分钟后,大约三分之二的同学或多或少地写了完整的欣赏句子,我鼓励其他同学,并决定再给3分钟的时间,然后进行展示)
  生a:从“雪里山前水滨”中,我仿佛看到皑皑的白雪裹挟了山前水滨前的竹篱茅屋,在竹篱前徘徊的诗人觉得天大地大,而自己却渺小且孤独。
  师:刚开始时,许多同学读到“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说不知道其中写的雪是大雪还是小雪。现在这位同学却很大胆地指出是大雪。你们同意吗?为什么?
  生b:同意。“雪里山前水滨”中的“里”字说明是大雪,其他的景物都被包围了,包括山呀,水滨呀,孤村呀,竹篱呀,还有茅屋,当然被雪围在中间的还有人。
  师:同学们还在画面中看到了人。人应当是加双引号的,是特指的。其实就是指—(学生纷纷回答就是这首曲的作者白朴)
  师:曲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感情呢?
  生齐答:孤。
  因为学生认真地自主学习了八分钟,以“练”为主线,使学生了解并内化了全曲的内容,这节课展示效果之好,课堂互动之融洽,出乎我的意料,现在想想却在情理之中。
  三、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应做到面向全体、分层施教
  面向全体就是面向新课标、新教材、新的知识系统,统一学生学习的时间与进度,对所有同学进行同步教学,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分层施教,顾名思义就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不同的设问,发散学生的思维,目的是使a层次的同学“吃得好”,使b 层次的同学“吃得饱”,使c层次的同学“吃得了”。   举例:
  我在讲授小说《社戏》前,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
  1. 你喜欢平桥村里的人吗?请结合课文说一说具体的人物。
  2. 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3.有人认为本文写社戏的内容太少,而写月夜行船、月下归航都非常精彩。因此建议把标题改为“平桥村的一夜”之类的题目。你同意这一看法吗?为什么?
  第一个问题是针对c层次学生的。只要他们阅读文本,结合情节,基本上都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小伙伴中“最聪明能干”的双喜,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而且想出了让大人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双喜又来安慰我,表现了大哥哥似的亲切友好;他能拿主意,当老旦唱个没完时,是他提议要回家;回程时大伙偷阿发家的豆子,是双喜制止了大家,说“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说明他善于为他人着想。还有看戏时为“我”买豆浆的桂生,建议偷自家豆的阿发,当然还有那淳朴的“六一公公”等人,都让人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虽然这些问题a、b层次的同学发言也很踊跃,但作为语文教师,应多把这些机会给c层次的学生,让他们不会成为语文课上的看客。
  第二个问题是针对b层次学生的。先请学生注意揣摩,让他们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让人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稀松平常。其实“那夜似的好戏”“那夜似的好豆”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的美好回忆,充满了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与追求。这就需要大部分b层次的学生都要开动脑筋,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些问题也是a层次学生愿意回答的,但教师要让b层次、c 层次的学生先回答,如果覺得欠完整,再请a 层次的学生补充。
  第三个问题是针对a 层次学生的。这一问题既有深度,又能引起学生的争论。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当然,如果b层次和c层次的同学能够主动发言,教师也要给他们机会,也许从中能够发现闪光点。
  当然,这种隐形的分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老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正在成长的学生。如此教学,可以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式学习,还有助于师生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观念。由于设计的这三个问题注意了“训”与“练”的层次和梯度,这样就能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而言之,众多优秀的语文课堂上,老师总是引导学生在充分的“练”之后,能站起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也要给学生鼓励和建设性的意见,如:“再试一遍,相信你会读得更有感情。”“你回答得很有见地!要是语言更简洁一些会更好。你愿意再试一次吗?”“你体会得太精彩了。”“明白你的所思所想,但你愿意把你的观点再大声地重复一遍,让所有同学都能分享你的成果吗?”“快人快语,真人真话最感人。”这样的鼓励性评价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生”机,这也是“自我求成、自我发展”的需要。
  只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切实做到目标清晰、讲究方法, 灵活安排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那么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其内在潜能也会得到激发。而分层施教的方法,则保证了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受到充分的重视。
  实践证明,学生在这种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里,可以与老师进行心灵的碰撞,在“训”与“练”中走向成功。
其他文献
张东娇老师在《论学校文化的双重属性》中写道:“学校文化是由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和经营的文明、和谐、美好的生活方式,是学校核心价值观及其主导下的行为方式及其物质形态的总和,包括学校精神文化(又称学校办学理念体系)、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三者合称学校辦学实践体系)。学校的精神文化包括核心价值观、育人目标、办学目标、校徽校训、校歌等要素;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包括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
随着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课堂革命”逐渐提上日程。作为教育的重要一环,课堂的一端连接着学生,另一端连接着民族的未来。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教育不变,学生就不会变,只有抓住课堂这个核心,教育才能真正发展。本文以当代教育家冯恩洪先生的“当代好课堂”理论为基础,探索基于问题、合适、合作条件下的课堂设计新模式,实现“从学生在哪里,到学生到哪里”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有效表达和创新能力,实
传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于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对答题技巧的掌握,而忽略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在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的探索中,初中语文教师要尝试把学生放在一个主导的位置,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开出智慧之花。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引导的意义  1.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活泼好动,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好奇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量庞大、结构复杂,从根本上冲击并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社会认知方式。本课设计定位以类促读,以读促写,以学定教,以发现同类(主题)范文的创作亮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以创造文章亮点提高学生作文质量。将写作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通过多媒体技术外化文本或视频的意蕴与内涵,为学生创设多维的习作环境;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互评互改互赏的鉴赏机会,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引发学生的写作文思,发挥
[摘 要:为治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新思路,弥补传统治理模式的缺陷。本文通过对生态环境等方面“绿色治理”的思想,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绿色治理的概念及内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绿色治理不仅要治理事件本身,还要实现与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绿色治理;内涵]  一、引言  我国学者在治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都强调了政府的核心作用、导向作用,提出了许多的治理模式。随着治
在新课改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形形色色的创意课堂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而人文气息浓厚的语文课堂,更是被业内诸多有识之士演绎得多姿多彩、奇葩纷呈。欣喜之余,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语文课堂教学中重形式轻实效、重朗读轻探究、重结论轻思维等不良现象仍时有发生,有时甚至愈演愈烈。有的语文课堂表面上看上去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实际上学生却云里雾里,收效甚微。语文教学在课改的新形势下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另一个误区。基于此
随着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我国学校课程教学改革步入了素养导向的新时代。语文课程作为中职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专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要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与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未来的岗位联系起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设计多样的课型,增强专业服务性  中职生就业的单位,大部分是服务性的窗口行业,与人沟通交流是必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由此可见,诗歌教学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教师对诗歌教学应予以高度重视。  反观中学诗歌教学的现状,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的淡化确已有些时日了,分析其原因,大致有:(1)老教材自身容量过小,窄小的篇幅,点缀一些古诗
随着新《课标》的逐渐改革,全日制初中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阅读理解的要求水平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于教材中的文章,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多方面运用阅读方法,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快速掌握叙述内容,领悟描写方式,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视野,汲取知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利用课余时间坚持阅读一定量的书籍。只有学校和教师在语文教学上对阅读加以重视,科学化构建和完善阅读培养体系,才可以从本质上提升
在追求高效课堂的今天,提升语文的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文本解读无疑是重中之重,它将阅读、表达和理解能力综合起来,通过文本解读,可以训练和提高學生的思维能力。  一、厘清语文学科的本质,抓住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语文学习从语言学习开始,进而学习文章和文学,上升到学习文化和哲学等。而进入课程视野的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它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