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应重视“文道”统一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uipi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标》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在教育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教材既是教本又是学本。作为思想性很强的语文课,通过对“美”的发掘、对“丑”的鞭挞,进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美育和思想教育的目的,这是语文这门学科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力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并精心设计于教学计划和课堂教学中,具体形象生动又饱含感情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对学生进行品德素质培养
  首先要引导学生阅读,领略语言美。得法的引导,能使学生们全神贯注,沉浸于阅读中,他们就会被那优美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吸引,产生共鸣,并引发美妙的遐想,获得美的领悟。其次,分析内容,展现形象美。翻开初中语文课本,几乎处处都有丰富的内容、栩栩如生的形象、崇高的思想火花。当学生学习着《出师表》、《木兰诗》、《活板》时,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壮丽的河山、不朽的英杰均能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当学生学习《七根火柴》、《挺进报》时,我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光辉历程,先烈们的热血,前辈们的足迹,优良的传统,都能启示学生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奋发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当学生学习《松树的风格》、《白杨礼赞》时,其共产主义思想情操、道德观念都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受感染,从而帮助学生认识人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志向,当学生学习到《纪念白求恩》、《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其国际主义思想就会如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们不断受到这些高尚情操的熏陶,思想就会净化,情感就会升华,内心就会产生对美的追求。
  二、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
  语文教学要尽可能采用现代化课堂教学,营造紧张而和谐、严肃而热烈的课堂气氛,制定准确而合理的教学目标,实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最佳结合、具体而又充分的思维训练和能力训练的培养、教学过程的有序性和教学波动性的统一。
  1.激发兴趣,培养健康的学习品质
  教师要培养学生兴趣,必须在钻研教材上狠下功夫,通过博闻强记,开阔视野,增加见识,使自己的知识丰富些、广博些,这样上课时才能随心所欲地结合教材,讲出学生闻所未闻的知识,让学生保持新鲜感,帮助解决其想解决而又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保持好奇心。要密切联系实际,教给学生有用的方法,交给学生进出知识殿堂的钥匙,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所学知识有用,以此来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化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教学能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变难为易,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能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逼真的情境,从而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要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就必须掌握语文教学的规律。学习语文有别于其它学科,其它学科的规律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语文却不同,小孩子学习语言文字的规律是“接受——领悟——积累——运用”。只有让学生多读,从读中领悟,并熟悉理解学习,才能积累语言材料。
  语文课可以分为自读课、教学课、作业课、实践课等,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教学中应提倡学生多读,老师少讲,师生互议,学生精练。
  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要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置疑。对不同体裁的文章阅读的要求也有所区别,方法也应有所不同。讲是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通过提问等方式带动学生去分析文章,加以概括、总结、归纳、演绎、推理,使内容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在教的阶段,可以总结一般的规律性问题,或提示中心,提示文章写作技能或总结方法。通过讲解应使学生透过现象掌握本质,达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议是在讲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或辩论,也可以是师生间交流讨论。内容可以是美丽的词语,也可以是优美的气氛,或文章的巧妙结构,或立意的新颖。要通过议把书本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练是读的运用,读练要结合起来,阅读要尽力落实到写作上去。读懂了,写好了,语文教学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训练的方式很多,可以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也可以写作文,还可以写新闻。
  总之,语文教学必须采用现代化课堂教学,必须坚持有用性原则,强调灵活性,增强针对性,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只要注意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争取学生的主动参与,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听说读写为主线,做到书让学生读、问让学生提、见解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归纳总结让学生做,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变苦学为乐学,在学习的同时也感受到做人的快乐,那么《课标》赋予语文科素质教育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任务就一定能够完成。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由此可见,在我国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特别强调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情感教学在新课改中恰能体现这一目标,情感教学的最大特色是“知情并行”,也就是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其情感品质也能得到升华和提高。本人在教学中也深刻体会到了情感在学生的生活和实践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积极的情感可以激发学生去努力学习,消极的情感会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实效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预期的、应有的知识及学习上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教学 实效 社会课堂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思品课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有效教学需要树立以下理念:有效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有效教学关注教
期刊
篮球运动发展至今,其技战术的技巧性、集体运动的对抗性、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活动的游戏性和观赏性以及球星的效应性风靡全球,在我国体育运动和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在校学生最喜受的运动项目之一。小学校园里,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周围篮球运动的氛围,以及学校体育教学等对篮球运动的要求,促进了他们对篮球运动的认识和热爱。那么,当前小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实际状况如何?又如何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篮球运动
期刊
摘 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训练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课堂提问是师生在双向信息交流中,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使学生思维得到开发的一种教学方式。有效课堂提问对促进三维目标的达成、学生思维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课标 数学课堂提问 优化  课堂设问是为了开启学生思
期刊
现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中的《日积月累》版块安排的是有关自然景观的四副对联,均是著名景点的特色楹联,文字艺术精妙,内容涵蕴丰富,皆为值得积累的佳品。第三副对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出自浙江杭州西湖,是著名的叠字联,也是回文联。联句立意新颖,用字恰切,放在西湖这一特定的景观中,非常贴切、自然,西湖美景如在眼前,使人陶醉于山光水色之中。  然而
期刊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教学亦是如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非仅仅是传授既成的知识。学生只有学会了如何学习,掌握了解决各类问题的方法,才能举一反三、受益终生。因此,要解决“教”与“学”的问题,最佳切入点是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验、探索的过程中悟出规律和方法,获得能力和技巧,实现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导学案的使用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换的
期刊
摘 要:从历年来学生的解题情况分析,可概括为“不授不会,新题不会”。就是说,题目所涉及的知识很多都是从课本中基础的题目演变过来的,学生不会解答;题型新颖或问题方式不同于课本题目的,学生不会解答。究其原因是我们对基础内容延伸得不够,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方面的工作没有落到实处。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通过新的思想和方法,把创新思维融入到我们的课题教学中,使学生不仅会做题,更要会学习。  关
期刊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由此开展新颖的数学活动,顺应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它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自学能力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较多的独立思考问题与自我发展的机会,促进了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探究。本文所谈的数学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活动,既含课内活动也含课外活动,既含小组活动也含全班活动。虽
期刊
现代教育的特征是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在数学课堂中实施精讲细练,营造起了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
期刊
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对《我为什么而活着》的课例研究,思考“浅文深教”, 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究意识、让学生演绎自己的认识等问题。  关键词: 浅文深教 自主意识 探究意识 教学反思  《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是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直抒胸臆、感情真挚的随笔。全文篇幅不长,凝练生动、洒脱自然的表述流露出作者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全文既充满了理性的力量,又有激动人心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字里行间透露出罗素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