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导航
文档转换
企业服务
Action
Another action
Something else here
Separated link
One more separated link
vip购买
不 限
期刊论文
硕博论文
会议论文
报 纸
英文论文
全文
主题
作者
摘要
关键词
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期刊论文
三种压力源模型对火山区地面变形的影响
三种压力源模型对火山区地面变形的影响
来源 :东北地震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ljk
【摘 要】
:
本文主要分析Mogi点源模型、有限标准椭球体及张开型矩形位错等三种压力源模型对火山区地面变形的影响,指出它们各自在垂直和水平形变方面的不同特点,最后对长白山火山区可能
【作 者】
:
胡亚轩
王庆良
崔笃信
李克
郑传芳
【机 构】
:
中国地震局第二形变监测中心,吉林省地震局
【出 处】
:
东北地震研究
【发表日期】
:
2005年3期
【关键词】
:
压力源模型
垂直形变
水平形变
Stress source model
Vertical deformation
Horizontal deformat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下载此文
赞助VIP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分析Mogi点源模型、有限标准椭球体及张开型矩形位错等三种压力源模型对火山区地面变形的影响,指出它们各自在垂直和水平形变方面的不同特点,最后对长白山火山区可能存在的压力源形状进行了分析.
其他文献
基于鲁棒H∞控制的动态电压恢复器
针对系统鲁棒性要求,提出了H∞双闭环反馈控制器设计方法。在简要介绍动态电压恢复器(DVR)原理的基础上,根据系统数学模型,写出标称对象的状态方程,根据系统性能要求,选定混合灵敏度
期刊
DVR
电压跌落
鲁棒性
H∞
反馈
控制器
DVR
voltage sag
robustness
H∞
feedback
controllers
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5.9级地震余震序列精确定位及分布特征
2003年8月16日内蒙古巴林左旗与阿鲁科尔沁旗间发生5 9级地震,使内蒙古东部地震活动再次进入活跃阶段。通过对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5 9级地震余震序列分析表明,序列的空间位置变化不太大,集中发生在较小的区域内,说明该震震源体较小。整个余震序列以NWW向条带分布为主,条带的走向与宏观烈度等值线长轴方向及震源机制B节面方向一致。ML≥3 0余震形成NW和NE两条相互垂直的条带,主震发生在NW条带的
期刊
余震序列
5.9级地震
条带
内蒙古东部
主震
地震活动
震源机制
巴林左旗
阿鲁科尔沁旗
区域内
Earthquake of M_S5.9 between B
精细三维地震采集技术在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的应用
针对提高地震勘探精度的现实性问题,提出精细三维地震采集技术,旨在从地震采集的每个细小环节入手,提高地震资料品质.经过理论研究、现场试验并应用于实际生产,取得了明显效
期刊
精细三维地震采集技术
分辨率
信噪比
覆盖次数
虚反射
fine 3D seismic acauisition technoloty
resolution
昆仑山8.1级地震后中国大陆及华北地区地震活动趋势探讨
着重研究了昆仑山8 1级地震对中国大陆未来三年Ms≥7 0、华北地区Ms≥5 0地震的影响及其地震发展趋势。
期刊
中国大陆
华北地区
地震活动性
昆仑山8.1级地震
发展趋势
Kunlunshan Ms 8.1 earthquake
Seismic tendency
Chi
日本海西部及中国东部地区深源地震在华北、东北有感的研究
本世纪以来 ,在日本海西部和中国东部地区深震带发生三次有感深源强震。震后调查发现深震在震中附近无感 ,而在远离震中区、偏离板块俯冲方向的东北南部和大华北地区强烈有感 ,且有感范围广、烈度低、衰减慢、振动中心不明确、没有破坏性等。研究表明有感范围严格受郯庐构造带和地幔上拱区控制 ,微观震中与有感范围的几何中心 (即宏观震中 )相距 4 30~ 1 0 2 0km ,两者连线偏离板块插入方向约 4 0
期刊
日本海
中国东部地区
深源地震
有感范围
宏观震中
地幔上隆
动力源
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
Deep earthquake
Felt range
macroepi
基于测试数据的直驱永磁风电机组简化等值建模和参数辨识
风电机组工作状态可以分为正常、故障和故障恢复过程,故障期间和故障恢复过程中变流器的控制柬略会改变.分析直驱永磁风电机组电压跌落测试数据,机组外特性存在逻辑判断、限幅等
期刊
参数辨识
永磁风电机组
模型
风电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permanent magnet wind generator
mod
基于IP的遥测地震台网探讨
数据传输是遥测地震台网的运行基础之一。新一代数据传输模型基于IP的遥测地震台网将取代现役数据与数据描述相分离的直接基于物理层通信模型。新模型将减少乃至杜绝传输性数据丢失;提高组网的灵活性和即时性;降低运行费用;融合有人值守、无人值守和流动观测等方式。
期刊
IP
遥测地震台网
数据传输
通信模型
Telemeter Seismographic Network
Data transmission
IP
与本文相关的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