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体育课程中的一些问题也日益表现出来:教育观念滞后,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法不完全一致;学生的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任务落不到实处;教学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现实;教学方法单调枯燥,课程管理强调统一,知识性不强等等。由于观念没有转变和理论上的问题没有解决,缺乏现代教学理念,因此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虽然力求改革和体现改革,但实质上所运用的仍然是以前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还是“老三样”。
虽然有认真的工作态度,但理论知识很缺乏,更谈不上进行教学改革了。大部分体育教师来源于大专院校体育系,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运动基础及专业知识,但受到十几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很深。在大学4年的学习也没有什么改观,因为,那些大谈特谈现代教学理论的教授们也是在用最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实施教育,所以造成了学校年年进新人,年年还是老样子。老教师盼望的新鲜学业始终得不到补充,都是千人一面的传统形。担心体育课有“放羊”嫌疑。因为不能深入透彻的理解“课程标准”的内容,所以把握不好课堂组织教学的尺度,既怕“统得过死”又怕“放羊”。教学内容是众口难调。现在一个教学班有50~60人之多,有男生有女生,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质、运动能力各不相同。不论选择什么教材,教师无论怎样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总有一部分学生是在被动接受,或应付差事,甚至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如果教师硬形实施教育,就必然与《课程标准》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相矛盾。
课程评价是促进课堂目标实现和课堂建设的重要手段。而现行的体育课考核评价方法,不但没有起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反而挫伤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部分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显然这已经不能顺应新课程发展的需要。但是它能具体量化考核学生,操作起来较简单,所以不少学校教师仍是延用它,这样势必会与没《课程标准》相抵触。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双主论、指导思想和目标的口号式。导致体育老师对于《课程标准》的态度是看得懂,能理解,读起来明白,说起来容易,但琢磨起来却又有些模糊,干起来会觉得困难重重。也就是说,理论上是赞同的,实践中是茫然的。
因为新课程改革不涉及体育教师的切身利益,具有这种心态的教师占8%,他们既没有创造者的开拓和尝试者的热情,也没有守旧者的实干精神,懒于搞教学改革,工作上往往只求过得去,敷衍了事。分析此种心态,一是他们对于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缺乏信心和动力,他们不是抱怨领导不重视,社会不理解,就是抱怨农村社会条件差,待遇低,能够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就已经是很不错了。二是有的教师内心也确实想进行一番教学改革,但一想到随之需付出的心血就犹豫了:与其辛辛苦苦搞教改,且不一定保证见成效,不如轻轻松松、随随变变上上课,干吗自找麻烦,折腾自己?!
这种心理者,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大都工作扎实,严格按照旧有的教学模式、方法进行教学,具有“老黄牛”精神。别人搞教改,他们不感兴趣,反而认为是“花架子”、“赶时髦”。出现这种心态的原因之一是固有的教学指导思想一时间还很难根本转变,对外来的新的体育教育理论、模式、方法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总觉得自己教了几十年,不是教的挺好吗!如果有什么要改的话,那就是把中学的场地、器材、师资队伍变得更好一些就行了。原因之二是他们看到别人改来改去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换汤不换药,尽拿些搞不懂的新概念、新名词来糊弄人。在他们看来,有许多教改还不如从前不改的好。在调查的教师中,这一类型的占34%,且大部分是教龄较长、年龄较大的体育教师。
属于这一类型的教师占调查总数的20%。从众心理表现在体育教学改革中,主要是盲目和被动。由于一开始就缺乏初步设想、明确的目标和切合实际的方案,又无坚韧持久的热情和实施细则,结果原先的教改决心也随之逐渐弱化了。分析其原因,一是看到大家都在进行教改,自己也不甘落后,导致一哄而上,草率行事;二是由于缺乏理论上的指导,视野不开阔,思路不够清晰,自己以为一直在进行卓有成效的体育教学改革,实则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某个环节进行了局部的改良而已,且这种模糊现象在我们的调查中占了很大的比重。
我们稍加留意,便不难发现,在传统观念中认为好的体育教师有以下几类:耕耘型——一挥汗操场,课余训练成绩突出者;荣誉型——一善于表现,教学大赛获奖多者;本份型——一课堂教学组织严密,体育课在“形”上让领导折服者。以上三类“好体育教师”有其共性,他们都有较强的事业心,这是做体育教师最起码的要求。但是,耕耘型教师只照顾到部分体育苗子,很可能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总目标认识不够,充其量是“优秀教练员”。荣誉型教师应该是“参赛能手”,因为其多以参赛获奖为目的,自然的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丢掉了多数非参赛目标。本份型教师的那些整齐划一的常规课,则明显的置学生的心理体验与个性发展于不顾,也只能算是个好“管制人员”。
总之,一名好的体育教师,首先应将自己的历史使命铭刻心头,以此来判别自身。现实中,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学科地位也远未能与学科功能相称,我们繁重的工作压力也必然使自己顾此失彼。造成这种窘境,我们自身难脱其咎。但是,要想让我们体育的学科地位、社会地位、工作角色被社会认同,唯一的出路就是淋漓尽致地发挥我们的学科功能,所谓“无为则无位”。因为体育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体育教学改革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最主要阵地,体育课程改革和体育教学的改革最终要靠一线教师的实践与实施。并不是靠几句口号、靠几节公开课、靠几篇论文就能落实。而是要靠一节节课的巧妙构思、一份份教案的精心设计、一个个教学情境的探索与实践,更要靠学生的感受来评判,学生的体会来总结,学生的身心发展来贴标签。正如“药、医生、病人”三者的关系,“教材、教师、学生”也是如此。让学生在体验运动乐趣的同时身心得到发展,在获得体育技能的同时为今后的健康发展储备动力的源泉,这才是体育教学的使命。
虽然有认真的工作态度,但理论知识很缺乏,更谈不上进行教学改革了。大部分体育教师来源于大专院校体育系,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运动基础及专业知识,但受到十几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很深。在大学4年的学习也没有什么改观,因为,那些大谈特谈现代教学理论的教授们也是在用最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实施教育,所以造成了学校年年进新人,年年还是老样子。老教师盼望的新鲜学业始终得不到补充,都是千人一面的传统形。担心体育课有“放羊”嫌疑。因为不能深入透彻的理解“课程标准”的内容,所以把握不好课堂组织教学的尺度,既怕“统得过死”又怕“放羊”。教学内容是众口难调。现在一个教学班有50~60人之多,有男生有女生,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质、运动能力各不相同。不论选择什么教材,教师无论怎样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总有一部分学生是在被动接受,或应付差事,甚至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如果教师硬形实施教育,就必然与《课程标准》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相矛盾。
课程评价是促进课堂目标实现和课堂建设的重要手段。而现行的体育课考核评价方法,不但没有起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反而挫伤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部分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显然这已经不能顺应新课程发展的需要。但是它能具体量化考核学生,操作起来较简单,所以不少学校教师仍是延用它,这样势必会与没《课程标准》相抵触。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双主论、指导思想和目标的口号式。导致体育老师对于《课程标准》的态度是看得懂,能理解,读起来明白,说起来容易,但琢磨起来却又有些模糊,干起来会觉得困难重重。也就是说,理论上是赞同的,实践中是茫然的。
因为新课程改革不涉及体育教师的切身利益,具有这种心态的教师占8%,他们既没有创造者的开拓和尝试者的热情,也没有守旧者的实干精神,懒于搞教学改革,工作上往往只求过得去,敷衍了事。分析此种心态,一是他们对于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缺乏信心和动力,他们不是抱怨领导不重视,社会不理解,就是抱怨农村社会条件差,待遇低,能够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就已经是很不错了。二是有的教师内心也确实想进行一番教学改革,但一想到随之需付出的心血就犹豫了:与其辛辛苦苦搞教改,且不一定保证见成效,不如轻轻松松、随随变变上上课,干吗自找麻烦,折腾自己?!
这种心理者,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大都工作扎实,严格按照旧有的教学模式、方法进行教学,具有“老黄牛”精神。别人搞教改,他们不感兴趣,反而认为是“花架子”、“赶时髦”。出现这种心态的原因之一是固有的教学指导思想一时间还很难根本转变,对外来的新的体育教育理论、模式、方法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总觉得自己教了几十年,不是教的挺好吗!如果有什么要改的话,那就是把中学的场地、器材、师资队伍变得更好一些就行了。原因之二是他们看到别人改来改去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换汤不换药,尽拿些搞不懂的新概念、新名词来糊弄人。在他们看来,有许多教改还不如从前不改的好。在调查的教师中,这一类型的占34%,且大部分是教龄较长、年龄较大的体育教师。
属于这一类型的教师占调查总数的20%。从众心理表现在体育教学改革中,主要是盲目和被动。由于一开始就缺乏初步设想、明确的目标和切合实际的方案,又无坚韧持久的热情和实施细则,结果原先的教改决心也随之逐渐弱化了。分析其原因,一是看到大家都在进行教改,自己也不甘落后,导致一哄而上,草率行事;二是由于缺乏理论上的指导,视野不开阔,思路不够清晰,自己以为一直在进行卓有成效的体育教学改革,实则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某个环节进行了局部的改良而已,且这种模糊现象在我们的调查中占了很大的比重。
我们稍加留意,便不难发现,在传统观念中认为好的体育教师有以下几类:耕耘型——一挥汗操场,课余训练成绩突出者;荣誉型——一善于表现,教学大赛获奖多者;本份型——一课堂教学组织严密,体育课在“形”上让领导折服者。以上三类“好体育教师”有其共性,他们都有较强的事业心,这是做体育教师最起码的要求。但是,耕耘型教师只照顾到部分体育苗子,很可能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总目标认识不够,充其量是“优秀教练员”。荣誉型教师应该是“参赛能手”,因为其多以参赛获奖为目的,自然的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丢掉了多数非参赛目标。本份型教师的那些整齐划一的常规课,则明显的置学生的心理体验与个性发展于不顾,也只能算是个好“管制人员”。
总之,一名好的体育教师,首先应将自己的历史使命铭刻心头,以此来判别自身。现实中,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学科地位也远未能与学科功能相称,我们繁重的工作压力也必然使自己顾此失彼。造成这种窘境,我们自身难脱其咎。但是,要想让我们体育的学科地位、社会地位、工作角色被社会认同,唯一的出路就是淋漓尽致地发挥我们的学科功能,所谓“无为则无位”。因为体育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体育教学改革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最主要阵地,体育课程改革和体育教学的改革最终要靠一线教师的实践与实施。并不是靠几句口号、靠几节公开课、靠几篇论文就能落实。而是要靠一节节课的巧妙构思、一份份教案的精心设计、一个个教学情境的探索与实践,更要靠学生的感受来评判,学生的体会来总结,学生的身心发展来贴标签。正如“药、医生、病人”三者的关系,“教材、教师、学生”也是如此。让学生在体验运动乐趣的同时身心得到发展,在获得体育技能的同时为今后的健康发展储备动力的源泉,这才是体育教学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