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过去被看做“异端”的学生课堂表象,教师应该赋予新的认知。对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接话茬”、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错误”以及预设外的问题“生成”等,教师都应看作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学生语文课堂有效学习的重要表现。
1 “接话茬”,学生张扬个性与学习亢奋的聚合体
镜头一语文课堂上,教师检查学生背诵。一名女生站起来没背几句就卡壳了,教师刚刚提示半句,一名男生大声地接着背下来,教师送去怒目,这名男生得意低头。
镜头二作文课上,教师指导以“生活”为话题的作文,刚刚发问“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有很多使我们感动难忘的事!”一名男生顺势结下教师的话茬。
诸如此种现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在调查中学生对插话有着自己的认知。一位七年级、学习较为优秀学生是这样讲的:“上课插话说明我在认真地听老师讲课,非常配合老师讲课。”一位八年级学生说:“七年级开始的时候我不喜欢语文课,有一次上课前我预习了课文,老师讲的时候我偶尔插了一句,结果老师对我大加赞扬,说我课堂学习主动。从此我就爱上语文课了。”
对于课堂中学生插话现象,从传统的教育观点看,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但是从当今教育理念看,学生的这种插话行为基本上是应该肯定的。细加思忖不难看出,除极少数学生接话茬有哗众取宠之嫌外,其他学生接话茬的过程,也在进行着和讲课有关问题的能动思考,且大部分是正向的,这是一种学生特殊的有效学习。课堂授课过程中,对有些不明白的问题他们积极参与进去,甚至对教师内容进行补充,或者提出新鲜看法,所有这些行为态度都是中肯的。这些学生一般思维活跃,比较感性,天资聪颖,善于张扬个性,他们往往是学生中对疑难问题共性看法的代表。学生的插话,其实也代表着大部分学生对上课内容关注的兴奋点。笔者认为,学生课堂插话(正向)是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个性亢奋思维碰撞的产物,是学生张扬个性与参与学习的聚合体。
2 “错误”,学生意外收获与课堂“美丽”同在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受知识、经验、能力等的限制,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和错误。学习活动中,课堂是学生犯错的主要场所。“错误”中包含学生大量的信息,比较客观地反映学习个体的心理特点。教师要善于挖掘“错误”资源,巧妙加以引导利用,将会给学生带来丰厚的学习收入,给课堂教学带来蓬勃生机与活力。
如一次笔者在听七年级语文课《春》(人教版)时,学生将“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错读成“小草偷偷从土里长出来”。根据这一“错误”,教师引发学生思考:“钻”和“长”意思有什么不同?这里为什么用“钻”而不用“长”呢?(实际上课后“研讨与练习”已经设计两字效果比较练习)教师抓住这一时机,巧妙点拨,出现很多精彩的回答:“用‘钻’给人以小草生长空间小的感觉,用‘长’字没有那种感觉,读起来也很平淡!”“‘钻’能表现小草有一种向上的挤劲,用‘长’不能反映那种境界。”“‘钻’能看出小草有春天赋予的生命力,预示春天的勃勃生机。”“‘钻’说明小草向往人间,向往大自然,渴望尽快和大家见面!”……
学生热情的发言、独到的见解使听者感动,“错误”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火种,成为本应课后探究的问题被迫提前的令牌,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引爆点。在“错误”的驱使下,学生在探究、交流中,个性得到张扬,智慧得到启迪,课堂充满鲜活和灵动,透射出生命的活力。笔者认为,错误是一种资源,只有在犯错和改错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最能动、最有效的,课堂教学也是最美丽的。
3 “生成”,学生智慧与课堂精彩相伴
“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说的,“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设计”是必要的。但是过于雕琢“预设”,势必阻塞学生“旁逸斜出”的思维,成为学生探究学习、张扬个性的桎梏。生成是对传统预设的突破,在课堂生成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涌动,师生双方积极互动,课堂上充满师生智慧的挑战,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天地,丰厚的知识流入学生智慧的大脑,加上人文思想启迪,学生将受益匪浅。课堂的精彩往往源于生成。
观念是行动的指挥棒,容忍、渴望语文课堂上“反常”现象的出现,是教师教育观、教学观的体现,是教师对学生课堂有效学习的新认知,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策略的挑战。诚然,凡是符合教育规律,利于学生课堂上有效学习的,都是教师所崇尚的。也许过去课堂上的“异端”,恰恰是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挖掘出来的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学生课上的“反常”表象,创设了绿色课堂,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佳境。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石各庄镇中学)
1 “接话茬”,学生张扬个性与学习亢奋的聚合体
镜头一语文课堂上,教师检查学生背诵。一名女生站起来没背几句就卡壳了,教师刚刚提示半句,一名男生大声地接着背下来,教师送去怒目,这名男生得意低头。
镜头二作文课上,教师指导以“生活”为话题的作文,刚刚发问“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有很多使我们感动难忘的事!”一名男生顺势结下教师的话茬。
诸如此种现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在调查中学生对插话有着自己的认知。一位七年级、学习较为优秀学生是这样讲的:“上课插话说明我在认真地听老师讲课,非常配合老师讲课。”一位八年级学生说:“七年级开始的时候我不喜欢语文课,有一次上课前我预习了课文,老师讲的时候我偶尔插了一句,结果老师对我大加赞扬,说我课堂学习主动。从此我就爱上语文课了。”
对于课堂中学生插话现象,从传统的教育观点看,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但是从当今教育理念看,学生的这种插话行为基本上是应该肯定的。细加思忖不难看出,除极少数学生接话茬有哗众取宠之嫌外,其他学生接话茬的过程,也在进行着和讲课有关问题的能动思考,且大部分是正向的,这是一种学生特殊的有效学习。课堂授课过程中,对有些不明白的问题他们积极参与进去,甚至对教师内容进行补充,或者提出新鲜看法,所有这些行为态度都是中肯的。这些学生一般思维活跃,比较感性,天资聪颖,善于张扬个性,他们往往是学生中对疑难问题共性看法的代表。学生的插话,其实也代表着大部分学生对上课内容关注的兴奋点。笔者认为,学生课堂插话(正向)是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个性亢奋思维碰撞的产物,是学生张扬个性与参与学习的聚合体。
2 “错误”,学生意外收获与课堂“美丽”同在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受知识、经验、能力等的限制,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和错误。学习活动中,课堂是学生犯错的主要场所。“错误”中包含学生大量的信息,比较客观地反映学习个体的心理特点。教师要善于挖掘“错误”资源,巧妙加以引导利用,将会给学生带来丰厚的学习收入,给课堂教学带来蓬勃生机与活力。
如一次笔者在听七年级语文课《春》(人教版)时,学生将“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错读成“小草偷偷从土里长出来”。根据这一“错误”,教师引发学生思考:“钻”和“长”意思有什么不同?这里为什么用“钻”而不用“长”呢?(实际上课后“研讨与练习”已经设计两字效果比较练习)教师抓住这一时机,巧妙点拨,出现很多精彩的回答:“用‘钻’给人以小草生长空间小的感觉,用‘长’字没有那种感觉,读起来也很平淡!”“‘钻’能表现小草有一种向上的挤劲,用‘长’不能反映那种境界。”“‘钻’能看出小草有春天赋予的生命力,预示春天的勃勃生机。”“‘钻’说明小草向往人间,向往大自然,渴望尽快和大家见面!”……
学生热情的发言、独到的见解使听者感动,“错误”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火种,成为本应课后探究的问题被迫提前的令牌,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引爆点。在“错误”的驱使下,学生在探究、交流中,个性得到张扬,智慧得到启迪,课堂充满鲜活和灵动,透射出生命的活力。笔者认为,错误是一种资源,只有在犯错和改错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最能动、最有效的,课堂教学也是最美丽的。
3 “生成”,学生智慧与课堂精彩相伴
“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说的,“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设计”是必要的。但是过于雕琢“预设”,势必阻塞学生“旁逸斜出”的思维,成为学生探究学习、张扬个性的桎梏。生成是对传统预设的突破,在课堂生成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涌动,师生双方积极互动,课堂上充满师生智慧的挑战,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天地,丰厚的知识流入学生智慧的大脑,加上人文思想启迪,学生将受益匪浅。课堂的精彩往往源于生成。
观念是行动的指挥棒,容忍、渴望语文课堂上“反常”现象的出现,是教师教育观、教学观的体现,是教师对学生课堂有效学习的新认知,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策略的挑战。诚然,凡是符合教育规律,利于学生课堂上有效学习的,都是教师所崇尚的。也许过去课堂上的“异端”,恰恰是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挖掘出来的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学生课上的“反常”表象,创设了绿色课堂,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佳境。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石各庄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