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师说过,我们缺少一些“德行”,因为我们没有挨过饿。
老师与同学们一起看关于非洲饥民的电视纪录片,镜头中不断出现一群群因为饥饿而瘦弱不堪、骨凸眼凹的非洲儿童……
同学们却一点怜悯之心也没有,有人反而笑着问老师:“老师,他们是什么‘物种’?”
老师说:“他们是饥民,因为没有食物吃,所以饿成这个样子的。”
同学们哈哈笑起来,笑完了,就反驳老师:“没有食物吃?不可能,老师你又想教育我们,好让我们珍惜食物吧。”
所以老师说我们这群人温饱无忧,缺少德行。
同学们去肯德基,各要一个大托盘,托盘里有鸡腿、鸡翅、薯条、橙汁,真是应有尽有。
同学们吃得很高兴,浪费得也很惊人,鸡腿、鸡翅只啃皮,薯条吃半袋,橙汁喝两口,剩下的全当垃圾让服务员收拾走……
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其丰富的现代社会里,多数同学只知有“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却不知其真实含义是什么。
平日在餐厅里,同学们对各种食物总抱怨“这个东西不好吃,那个东西不对味”,不是扔掉馒头,就是剩下米饭。
有一次老师与我们一同进餐,看不惯同学们浪费粮食的行为,帮一位同学吃剩下的大半个馒头,同学们都很诧异:“老师,你怎么了呀……”其实不正常的是我们,我们却视老师不正常,这也是我们这帮人缺德行的表现。
老师说:“你们这些孩子不缺吃。肚子几乎整天处于‘充盈状态’,从来没有饥饿感。没有饥饿感会让人失去许多德行,这其中包括怜贫悯弱的爱心,还包括对粮食本能的珍惜。”
老师决心让同学们尝尝挨饿的滋味,好让饥饿感帮大家找回这些最基本的德行,不过这回老师的教育没有直来直去,而是走了一个小弯道。
老师说带我们去登山。
只要是户外活动,同学们都觉得很好玩,当然欣然同意。
出发前,老师对同学们说:“今天的山路有些远,我们轻装前往好不好。”
其实同学们都很懒,轻装前往当然合了大家的心意,于是纷纷同意。
我们什么也没带,只是空手去登山,殊不知,却恰恰中了老师的“圈套”——老师打算让我们不带食物出远门,好将同学们饿个前胸贴后背,饥渴难耐!
老师带着同学们在山里转。山里的风景还算不错,开始时同学们都玩得挺开心。
转眼就到了中午,老师和同学们坐在山顶上休息。有同学问老师:“老师,肚子怎么咕咕噜噜地叫呢?”老师知道同学们开始饿了,却假装不知道,说:“你肚子咕咕噜噜地叫?我不知是什么原因。”
同学们只好向老师挑明:“老师,我们饿了。”
老师却说:“哎呀,我们没带食物。不过你们可不能怨我,是你们同意今天轻装前行的呀。”
老师好狡猾,大家无语,人人脸上都露出饥饿无比的苦难模样。
老师继续带着同学们在山里转悠,但是同学们却不再迷恋风景,因为大家的饥饿感越来越强烈了。几乎到了无法支持的地步。
同学们开始恳求:“老师,大家快饿坏了,我们回去吧。”
老师说:“不急,好不容易出来玩,哪能急着回去。”
有同学说:“我饿得不行了。”然后一脸苦相地看着老师。
老师发话:“饿的感觉是什么?”
同学们说:“肚子要瘪了,眼睛要花了,脑袋要崩溃了,人也要疯了……”——老师让同学们“享受”饥饿的计划初步实现。
老师带着同学们下山时,同学们没了上山时的劲头,是“一步一颤,一步一叹”地下山的。
好不容易回到学校,同学们首先冲进餐厅,不管是什么“生冷剩饭”,找到就吃,个个如“饿狼扑食”一般……“饿狼”们对老师说:“今天餐厅里的馒头太好吃了。”
老师问:“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同学们挺“聪明”地说:“因为饿坏了呗。”
老师露出了真实想法,说:“经过这么一饿,大家都知道食物的重要性了吧。”
同学们说:“知道了,以后可不能随手扔馒头了。”
挨过饿的同学都知道了食物的珍贵,果然再也没有人随手扔馒头了,大家珍惜粮食的习惯由此养成。 有一次,同学们看到“还有两亿人在挨饿”的公益广告之后,不再持“麻木无所谓”的态度,而是决定把自己“辛苦”攒下的零花钱全都捐给贫困者。看来,挨过饿的同学不但学会了珍惜食物,而且还“饿”出了对贫困者的同情心。
现在我们这些拥有“饥饿”经历的同学,拥有了更多的好习惯,拥有了更多的美德。老师说我们挨过饿后,“德行”就有了。千言万语不如饿一次,看来“饥饿”是个好老师。
(编辑 文 墨)
老师与同学们一起看关于非洲饥民的电视纪录片,镜头中不断出现一群群因为饥饿而瘦弱不堪、骨凸眼凹的非洲儿童……
同学们却一点怜悯之心也没有,有人反而笑着问老师:“老师,他们是什么‘物种’?”
老师说:“他们是饥民,因为没有食物吃,所以饿成这个样子的。”
同学们哈哈笑起来,笑完了,就反驳老师:“没有食物吃?不可能,老师你又想教育我们,好让我们珍惜食物吧。”
所以老师说我们这群人温饱无忧,缺少德行。
同学们去肯德基,各要一个大托盘,托盘里有鸡腿、鸡翅、薯条、橙汁,真是应有尽有。
同学们吃得很高兴,浪费得也很惊人,鸡腿、鸡翅只啃皮,薯条吃半袋,橙汁喝两口,剩下的全当垃圾让服务员收拾走……
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其丰富的现代社会里,多数同学只知有“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却不知其真实含义是什么。
平日在餐厅里,同学们对各种食物总抱怨“这个东西不好吃,那个东西不对味”,不是扔掉馒头,就是剩下米饭。
有一次老师与我们一同进餐,看不惯同学们浪费粮食的行为,帮一位同学吃剩下的大半个馒头,同学们都很诧异:“老师,你怎么了呀……”其实不正常的是我们,我们却视老师不正常,这也是我们这帮人缺德行的表现。
老师说:“你们这些孩子不缺吃。肚子几乎整天处于‘充盈状态’,从来没有饥饿感。没有饥饿感会让人失去许多德行,这其中包括怜贫悯弱的爱心,还包括对粮食本能的珍惜。”
老师决心让同学们尝尝挨饿的滋味,好让饥饿感帮大家找回这些最基本的德行,不过这回老师的教育没有直来直去,而是走了一个小弯道。
老师说带我们去登山。
只要是户外活动,同学们都觉得很好玩,当然欣然同意。
出发前,老师对同学们说:“今天的山路有些远,我们轻装前往好不好。”
其实同学们都很懒,轻装前往当然合了大家的心意,于是纷纷同意。
我们什么也没带,只是空手去登山,殊不知,却恰恰中了老师的“圈套”——老师打算让我们不带食物出远门,好将同学们饿个前胸贴后背,饥渴难耐!
老师带着同学们在山里转。山里的风景还算不错,开始时同学们都玩得挺开心。
转眼就到了中午,老师和同学们坐在山顶上休息。有同学问老师:“老师,肚子怎么咕咕噜噜地叫呢?”老师知道同学们开始饿了,却假装不知道,说:“你肚子咕咕噜噜地叫?我不知是什么原因。”
同学们只好向老师挑明:“老师,我们饿了。”
老师却说:“哎呀,我们没带食物。不过你们可不能怨我,是你们同意今天轻装前行的呀。”
老师好狡猾,大家无语,人人脸上都露出饥饿无比的苦难模样。
老师继续带着同学们在山里转悠,但是同学们却不再迷恋风景,因为大家的饥饿感越来越强烈了。几乎到了无法支持的地步。
同学们开始恳求:“老师,大家快饿坏了,我们回去吧。”
老师说:“不急,好不容易出来玩,哪能急着回去。”
有同学说:“我饿得不行了。”然后一脸苦相地看着老师。
老师发话:“饿的感觉是什么?”
同学们说:“肚子要瘪了,眼睛要花了,脑袋要崩溃了,人也要疯了……”——老师让同学们“享受”饥饿的计划初步实现。
老师带着同学们下山时,同学们没了上山时的劲头,是“一步一颤,一步一叹”地下山的。
好不容易回到学校,同学们首先冲进餐厅,不管是什么“生冷剩饭”,找到就吃,个个如“饿狼扑食”一般……“饿狼”们对老师说:“今天餐厅里的馒头太好吃了。”
老师问:“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同学们挺“聪明”地说:“因为饿坏了呗。”
老师露出了真实想法,说:“经过这么一饿,大家都知道食物的重要性了吧。”
同学们说:“知道了,以后可不能随手扔馒头了。”
挨过饿的同学都知道了食物的珍贵,果然再也没有人随手扔馒头了,大家珍惜粮食的习惯由此养成。 有一次,同学们看到“还有两亿人在挨饿”的公益广告之后,不再持“麻木无所谓”的态度,而是决定把自己“辛苦”攒下的零花钱全都捐给贫困者。看来,挨过饿的同学不但学会了珍惜食物,而且还“饿”出了对贫困者的同情心。
现在我们这些拥有“饥饿”经历的同学,拥有了更多的好习惯,拥有了更多的美德。老师说我们挨过饿后,“德行”就有了。千言万语不如饿一次,看来“饥饿”是个好老师。
(编辑 文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