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在我国流传范围甚广的元曲小令,尤其是在编纂入我国初中语文的教材中就使得其成为一代又一代人体味思乡哀愁的经典。在《天净沙·秋思》结构简单,在其寥寥叙述中,随着以点为排列出的景物构成以面铺展开的秋季哀思,勾画出游子单骑瘦马思念故乡的画卷。本文通过对《天净沙·秋思》中的景物进行细致挖掘,从而赏析这一小令的思乡之情与文学价值。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 景物 思乡
《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元代作曲家马致远先生所作的一首元曲小令,由于其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学价值,有人将之称为“秋思之祖”,自此其萧索的秋季往往就与思乡之情联系在一起。作品的结构简单,语言简洁明确,但却又能在简洁而直接的叙述中描绘出一个游子浪迹天涯孤苦无依的画面,烘托出悲凉孤寂的气氛,将作者的思乡之情寄托于草木景物之中,深刻抒发了作者在漂泊中的孤单困苦。全文仅仅五句二十八个字,前三句十八个字直接描绘了九种景物,精悍凝练的语言却意味深长,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深切的思想之情,仿佛置身于落叶肃杀之秋,体会世界之大却无所凭依之情。本文主要通过对作者进行景物描写烘托出悲凉气氛,寄托思乡之情来进行作品赏析与教学演示。
一.作品创作背景分析了解
想对一篇文章进行理解与整体把握,必然绕不过的就是对其时代背景与作者本身进行了解。尤其是古诗词,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距离我们较为遥远,所以必须要结合作者当前创作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气息,以及作者自身的经历与创作时的遭逢进行了解,才能对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与写作目的进行深度的挖掘与理解。
1.时代背景
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一直是我国历史上争论较大的一个朝代,其高压的民族政策一直都为学者所诟病。由于其当时的侵略者身份与汉族被统治者的地位,导致元朝在我国历史中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由于元朝是蒙古族所建立,所以统治者实行了高压型的民族政策, 根据民族来进行社会地位与阶级的划分,导致当时的民族矛盾剧烈,汉族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汉族群体经常受到打压,社会地位极低。
2.作者背景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是元代著名的戏曲家,是当时最为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同时还拥有“曲状元”的美称。马致远一生沉浮,在年轻时致力于仕途,但是一直坎坷,未得到重用,郁郁不得志。在元朝的大背景下难以展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尤其是在当时由于民族矛盾的加剧,统治者开始逐渐实行遵用汉法,提拔汉人。但是这个政策还并没有进行切实地推行,给汉族人只是画了一张大饼,提供了空洞的幻想空间。在这一背景下,马致远仕途如同落花流水,一生颠沛流离,在奔波的途中就有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二.《天净沙·秋思》中的景物意象赏析
如上文所述,《天净沙.秋思》中的前三句直接用十八个字来介绍了九种景物,这九种景物作为作者寄托情感的意象都是由形容词与名词构成,全是较为常见的景物,但是在每种景物都在前面加入了一个形容词就将整体的气氛都渲染的悲伤凄凉,同时又将这些景物糅杂成了一个整体,形成了一整副的秋日黄昏的凄凉景色,奠定了哀伤的感情基调。
“枯藤老树昏鸦”,小令首句就直接描述了三种暮气沉沉的景物,在感情的抒发上可以称得上是开门见山。在秋日中描写“枯藤”,枯萎的藤条已经失去了活力,被抽干了水分在地面上蜷缩残喘,仿佛病入膏肓的将死之人,一个枯字就已经决定了这段藤条的命运。而“老树”失去了挺拔的身姿与象征活力与健康的绿色,如同处于耄耋的老人垂垂老矣,在夕阳的映照下愈发消沉。“昏鸦”则是描写在黄昏的映照之下,乌鸦仿佛成为了即将要融化于夕阳中的小点,一副落日西沉、乌鸦唱叫的悲凉之景。
“小桥流水人家”,本应该是和谐描写田园之乐的诗句,在首句的感情基调的奠定下,则变成了独门独户的一户人家,边有小桥流水,本该富有生机活力的流水也带有了流逝不复归返的意味。
“古道西风瘦马”,作者终于由身外的景物描写逐渐接近自身,可以想象的情景是,古来既有的官道上唯有作者一人一骑,悲凉的西风吹来,秋天的凄凉被送入骨髓,一匹瘦马载着他的主人,而最后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则是将最后的意象烘托出来,在如此深秋的夕阳下,作者孤身一人走在路上,身影被拉得悠长。古人说的天涯即我们所说的地平线,也喻指永远到不了的地方,作者只有来处,却没有归途,充分体现的作者思念家乡、渴望安稳的心情。
整首小令代表着对景物描写与环境烘托的登峰造极技巧,值得我们鉴赏与学习。
参考文献
[1]沈静华.补文互联:让古诗词教学不再“孤立”——以《渔歌子》教學为例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一种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2(12).
[2]刘枫华,孙跃方.“吟诵—歌唱—配画—改写—表演”小学古诗词五步教学法[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04)
[3]宁登国,尹海燕.以诗解诗情契理合——钱钟书解读《诗经》的教学启示[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江县双流镇菩船小学)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 景物 思乡
《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元代作曲家马致远先生所作的一首元曲小令,由于其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学价值,有人将之称为“秋思之祖”,自此其萧索的秋季往往就与思乡之情联系在一起。作品的结构简单,语言简洁明确,但却又能在简洁而直接的叙述中描绘出一个游子浪迹天涯孤苦无依的画面,烘托出悲凉孤寂的气氛,将作者的思乡之情寄托于草木景物之中,深刻抒发了作者在漂泊中的孤单困苦。全文仅仅五句二十八个字,前三句十八个字直接描绘了九种景物,精悍凝练的语言却意味深长,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深切的思想之情,仿佛置身于落叶肃杀之秋,体会世界之大却无所凭依之情。本文主要通过对作者进行景物描写烘托出悲凉气氛,寄托思乡之情来进行作品赏析与教学演示。
一.作品创作背景分析了解
想对一篇文章进行理解与整体把握,必然绕不过的就是对其时代背景与作者本身进行了解。尤其是古诗词,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距离我们较为遥远,所以必须要结合作者当前创作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气息,以及作者自身的经历与创作时的遭逢进行了解,才能对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与写作目的进行深度的挖掘与理解。
1.时代背景
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一直是我国历史上争论较大的一个朝代,其高压的民族政策一直都为学者所诟病。由于其当时的侵略者身份与汉族被统治者的地位,导致元朝在我国历史中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由于元朝是蒙古族所建立,所以统治者实行了高压型的民族政策, 根据民族来进行社会地位与阶级的划分,导致当时的民族矛盾剧烈,汉族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汉族群体经常受到打压,社会地位极低。
2.作者背景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是元代著名的戏曲家,是当时最为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同时还拥有“曲状元”的美称。马致远一生沉浮,在年轻时致力于仕途,但是一直坎坷,未得到重用,郁郁不得志。在元朝的大背景下难以展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尤其是在当时由于民族矛盾的加剧,统治者开始逐渐实行遵用汉法,提拔汉人。但是这个政策还并没有进行切实地推行,给汉族人只是画了一张大饼,提供了空洞的幻想空间。在这一背景下,马致远仕途如同落花流水,一生颠沛流离,在奔波的途中就有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二.《天净沙·秋思》中的景物意象赏析
如上文所述,《天净沙.秋思》中的前三句直接用十八个字来介绍了九种景物,这九种景物作为作者寄托情感的意象都是由形容词与名词构成,全是较为常见的景物,但是在每种景物都在前面加入了一个形容词就将整体的气氛都渲染的悲伤凄凉,同时又将这些景物糅杂成了一个整体,形成了一整副的秋日黄昏的凄凉景色,奠定了哀伤的感情基调。
“枯藤老树昏鸦”,小令首句就直接描述了三种暮气沉沉的景物,在感情的抒发上可以称得上是开门见山。在秋日中描写“枯藤”,枯萎的藤条已经失去了活力,被抽干了水分在地面上蜷缩残喘,仿佛病入膏肓的将死之人,一个枯字就已经决定了这段藤条的命运。而“老树”失去了挺拔的身姿与象征活力与健康的绿色,如同处于耄耋的老人垂垂老矣,在夕阳的映照下愈发消沉。“昏鸦”则是描写在黄昏的映照之下,乌鸦仿佛成为了即将要融化于夕阳中的小点,一副落日西沉、乌鸦唱叫的悲凉之景。
“小桥流水人家”,本应该是和谐描写田园之乐的诗句,在首句的感情基调的奠定下,则变成了独门独户的一户人家,边有小桥流水,本该富有生机活力的流水也带有了流逝不复归返的意味。
“古道西风瘦马”,作者终于由身外的景物描写逐渐接近自身,可以想象的情景是,古来既有的官道上唯有作者一人一骑,悲凉的西风吹来,秋天的凄凉被送入骨髓,一匹瘦马载着他的主人,而最后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则是将最后的意象烘托出来,在如此深秋的夕阳下,作者孤身一人走在路上,身影被拉得悠长。古人说的天涯即我们所说的地平线,也喻指永远到不了的地方,作者只有来处,却没有归途,充分体现的作者思念家乡、渴望安稳的心情。
整首小令代表着对景物描写与环境烘托的登峰造极技巧,值得我们鉴赏与学习。
参考文献
[1]沈静华.补文互联:让古诗词教学不再“孤立”——以《渔歌子》教學为例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一种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2(12).
[2]刘枫华,孙跃方.“吟诵—歌唱—配画—改写—表演”小学古诗词五步教学法[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04)
[3]宁登国,尹海燕.以诗解诗情契理合——钱钟书解读《诗经》的教学启示[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江县双流镇菩船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