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制说明文教学的“语文味”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qiw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语文老师在教学说明文时,常常感到困惑:稍有不慎,说明文教学似乎就变成了知识课、科普课,缺少“语文味”。这里有两个最关键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那就是说明文教学该教什么?该怎么教?这两个问题搞清楚了,那么说明文教学就能够溢出浓浓的“语文味”。
  一、 教什么的问题
  首先谈谈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语文学习资源,培养学生抓住知识要点的能力,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并获取说明性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让学生在知识、语言、思维、学法等方面均有收获,这些都应该成为说明文的教学内容。这里以《埃及的金字塔》一课为例,具体谈谈教什么的问题。
  1. 教材有什么?从内容看,本文主要向读者介绍埃及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以及金字塔是怎样建造的,表达了作者对埃及金字塔这一人类奇迹和古埃及人民的智慧的赞叹。
  从说明顺序看,全文紧扣“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一句组织材料,先概括介绍金字塔的地点、外观、修造的时间和名称来历等,再以胡夫金字塔为例,具体介绍金
  字塔的宏伟与精巧,最后介绍金字塔的建造方法是科学的。从说明方法看,本文主要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准确生动地介绍金字塔的特点。从语言看,本文语言质朴平实,却又科学准确。
  从文章结构看,全文首尾呼应,并以“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这一过渡句承接上下文,条理清晰。
  2. 学生适合学什么?教材具有并不等于适合在课堂上教与学,这些内容,哪些可教学?哪些需要重点教学呢?需要结合“课标”目标和学生特点来作选择确定。
  本文课后习题第2题,让学生体会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第3题,则是让学生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本单元的另两篇说明性课文,课后习题也都有这样的设计:“这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具体介绍秦兵马俑的?”“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由此,我觉得“阅读说明性文章,能够抓住要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也应该成为本课的教学内容之一——从本文的结构特点出发,通过抓过渡句把握本文要点,即体会金字塔的“宏伟”“精巧”和“建造方法”;“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是本课又一重要教学内容,这一目标又该落实到何种程度?学生在三四年级已经学过一些说明性文章,本学期第三单元也学过一组说明文,学生对基本的说明方法有所了解,那么,根据学情,本课教学在了解基本说明方法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并尝试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除以上教学内容外,站在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基的角度,教学内容中还必须加入学习方法指导和思维训练等元素:将本文学习放在单元背景及本学期说明文学习背景中思考,让学生初步了解掌握阅读说明文的基本方法,学习运用勾连比照的方法阅读,即获取这一类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也应该是本课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概言之,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能够通过过渡句提取本文的主要内容;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结合具体语句体会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凭借具体语言文字,体会说明性文章简洁准确和质朴平实的语言特色;借助勾连和比较阅读,相机渗透说明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策略。上述这些基于“课标”、学段目标和教材文体特征的思考便成了本课教学的核心内容。
  二、 怎么教的问题
  1. 说明顺序。说明文具有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对知识内容的说明是按序列层层展开的。因此,说明文教学,首先是要学生明白文章所表达的信息,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要致力于从整体与局部上揣摩、把握说明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和表达顺序,这对学生今后“有条理地表达”是大有裨益的,也可相机渗透说明性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因此,本课教学初始,我通过复习回顾,抓住总起、过渡及总结句,引导学生梳理本文结构,并与《秦兵马俑》一文勾连,发现其结构的相似,然后指导学生明白阅读说明性文章首先要学会梳理说明顺序。具体如下:
  (1) 整体回顾。上节课我们已初读课文,通过抓三句话(出示《埃及的金字塔》三句话),了解了课文的表达顺序,总分总的结构,尤其是抓住过渡句的几个关键词,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即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宏伟、精巧以及金字塔是如何建造的。
  (2) 前后勾连。还记得刚学过的《秦兵马俑》一课的三句话吗?(出示《秦兵马俑》三句话)同样是总分总的结构,主要介绍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3) 迁移学法。阅读一般说明性文章,首先就要理清说明顺序,这样你将很快抓住文章的要点,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高年级学生应掌握的阅读说明性文章的方法和能力。同时,学会前后勾连着去思考,也不失为一种巧妙的学习方法。
  2. 说明方法。学生在三四年级已经学过一些说明性文章,对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并不陌生,所以说明方法的学习并不是重点,关键是在了解基本说明方法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揣摩体会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因此,教学中我带领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走近金字塔,了解其宏伟精巧的特点,并了解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作用,准确而形象地表现金字塔的宏伟,同时,再次引导学生勾连《秦兵马俑》,深化对说明方法作用的体会。具体如下:
  (1)品味数字。哪些数字让你体会到它的宏伟?在读到这些数字的时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相关数字谈感受,从不同角度感受金字塔建筑之
  地方专线
  宏伟,工程之浩大,相机体会列数字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2) 比较阅读。如果去掉这些数字,这样介绍可以吗?为什么?(出示改过的较为笼统的语段)所以说,恰当地运用“列数字”的方法能准确的凸显事物的特点,使事物形象更为鲜明,也更具说服力。   (3) 勾连前文。还记得《秦兵马俑》中介绍规模宏大的一段文字吗?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规模宏大?两文比较着读一读,说一说。(出示并列的两段文字)① 列数字(面积大,数量多,规模宏大,印象深刻);② 作比较(和熟悉的事物比较,具体形象,更为真切);③ 举例子(一号坑,最大的金字塔,都是最有代表性,也最具说服力的)。
  (4) 方法小结。说明文往往会采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这类常见的说明方法。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就要注意去发现这些方法,前后勾连着学习,收获会更多。
  3. 说明语言。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的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炼,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因此,让高年级的学生在初步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之后,尝试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感受不同的说明语言风格,对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发展都是有益的。教学中,我运用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析“几千年”“锋利”“据说”等语言的作用,并勾连本学期学过的说明文中“估计”“可能”等词句,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科学的特点。为丰富对说明文语言特点认识,我继续运用勾连的方法,再次与《秦兵马俑》语言比照,让学生发现说明文语言可以是准确科学的,根据表达的需要,也可以是形象生动的。具体如下:
  (1) 出示第3自然段相关语句。请你们自己再读一读这句话,“锋利”让你读出了什么?“几千年”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呢?那么,去掉“锋利”“几千年”这些词语,你觉得可不可以呢?
  小结:“锋利、几千年”高度科学、准确的反映金字塔建筑的精巧,乃至蕴涵的智慧。说明性文章用词就要讲究科学准确。
  (2) 出示《秦兵马俑》第4~5自然段。两段话同样也写得很简洁、朴实,让我们一读就明白了建造的过程和蕴含的智慧。注意到这里的“据说”这个词语了吗?“据说”是什么意思?能不能去掉?
  小结:如果将未经证实的推想写成确实存在的事实,未免武断,令人难以信服。所以,这样的表达反而让语言更加科学准确。
  (3) 及时回应,关照全文。其实在本文还有不少这种看似不确切,却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的用词。能找到吗?读一读。(“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
  (4) 勾连前文。《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也有相关的语句。(出示)“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与地球一样,火星上的水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来源”;“水是生命的源泉,看来在火星表面找到生命的希望已十分渺茫。然而,科学家推测,火星地表下面仍然可能有水”。
  小结:这就是说明文语言表意严密准确之处,前后勾连着去学习思考,你的收获就会更丰富。
  (5) 比较阅读:《埃及的金字塔》和《秦兵马俑》在说明方法上有很多相同之处,那么在说明语言上有什么不同?比较着读一读,说一说。(出示并列的两段文字)
  《秦兵马俑》:语言生动精美,四字短语,短促有力,语言富有节奏,联想丰富,兵马俑惟妙惟肖、个性鲜明。
  《埃及的金字塔》:语言简洁、平实又不失准确——宏伟、精巧的建筑特点。
  小结:用生动精美的语言展现兵马俑个性的鲜明,用质朴平实,简洁准确的语言介绍金字塔建筑的宏伟精巧。可见,介绍不同的事物,根据不同的需要,文章的语言风格就不一样。
  语文课就应该让学生扎扎实实学语文,在扎扎实实学语文的过程中学会语文。深入研读教材,创造性开掘教材价值,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关注学情,顺学而导。我想,即使是说明文我们也能教出浓浓的“语文味”,让学生行走在学习语文,学会语文的路上。
  (作者单位:苏州市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
其他文献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大多会涉及到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等信息,即通常说的“知人论世”。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用来助推文本解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还是必要的。但在教学实践中,它却往往被异化,变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与套路,运用不当,或适得其反。  无论是何种教学方法或策略,其终极目标应该是为文本解读和语言学习服务,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应该是一种动态生成的教学环节,而不是简单的文字演示;应该是启发学生思维的
期刊
《安恩和奶牛》这篇文章选自于《希默兰的故事》,它的作者是丹麦作家约翰尼斯·延森,本文被苏教版初中教材编入七年级上册的第一个单元。有很多老师在一些杂志上撰文,谈到安恩是一位清贫而富有仁爱之心的老奶奶,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敬重之情。然而,笔者认为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是“真正孤独的是安恩”,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  一、 文中的奶牛并不孤独  这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一些老师认为,奶牛是孤独的,而安恩能充
期刊
我市一直进行《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教材解读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以课题带动的方式,关注小学语文教师群体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素养的大面积提升,推进我市小学语文教研水平整体发展,实现“两提升”,即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一、 解读教材的一般性操作策略  解读“课标”、解读文本、解读学生三方面是我们解读教材的“三要素”。  1.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经纬,解决“教什么”。我们在解读《语
期刊
一、 检查预习,指导写字  师:同学们,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理想吗?  生: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军人,如果能当上特种兵就更棒了,那一定很神奇。  生:我想当舞蹈演员,我在电视上看到杨丽萍阿姨跳的孔雀舞,真是太令人羡慕了,我也想和她一样。  师:你们的理想不但美好,而且远大。这节课,周老师要送给大家一把神奇的钥匙,它可以帮助你们打开理想之门。让我们一起走进第22课,去寻找这把钥匙。(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期刊
一、 谈话导入,紧扣观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滴水穿石的启示》。(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这是一篇说理文.说理文的特点就是先提出观点,然后举例论证,最后得出结论。那你们还记得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吗?  生: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师:是呀,水滴之所以能滴穿石块
期刊
港城冬日,高朋满座,群贤毕至。载入赣榆和连云港教育史册一次重大教育活动如期举行了,来自全省各地的350名代表,出席了“江苏省小学书法(写字)教育区域推进现场会”,指导赣榆县、连云港市,特别是亲临黄海路小学、青口小学、城头小学、海头小学、柘汪小学等学校的写字和书法教学现场。在这里,我们由衷地说一声“谢谢你们”!  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南师大终身教授尉天池先生亲临会场,国家级的大师、享誉中外
期刊
【教学设计】  一、 联系生活事例,理解“做工”  1. 双手会干什么呢?请小朋友看图。(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的小朋友用自己能干的小手在干什么?(指名说。教师随机点评:小朋友用自己能干的双手,为世界增添了一抹绿色;小朋友的手在电脑键盘上上下飞舞,多灵活啊;灵巧的双手翻动书页,一本精彩的图书一页页看完了;双手拍皮球,一下一下又一下,小皮球蹦得多欢啊……)  2. 老师知道,我们小朋友的手也特别能干,谁
期刊
【题解】毋庸赘述,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故实践性理当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旋律。《“经历着”学语文》的文题表述显然在文法上不够准确,但笔者意在针对当下的语文教学步履匆匆、环节切换频频之现状,笔者常常为师生在课堂中的那份“急”而急。本课教学中,笔者试图聚焦目标,放慢脚步,给予学生自主合作地琢磨着学语文的课堂时空,也就是努力地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学语文”的经历。  【教学过程】  一、 绘声绘色介绍变色龙
期刊
“老师,老师,班级发生‘战争’了!”  我火速冲进班级——原来是小林和小飞打架了。  我就纳闷了,这两个可是班级中出了名的好哥们啊!此时呢,两人脸红脖子粗,各说各理,互相指责,眼里全是愤怒,语言全是利剑,如此情形,出人意料。  怎么办?  追问来龙去脉?看他俩那个样子,估计没什么效果。我干脆先请他们俩到隔壁的小教室单独坐着,先冷静冷静再说。  过了一会儿,我去办公室拿来了两页纸,上面就是我的“密招
期刊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的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它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坚持。我县小学书法教育的缘起,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二十多年来,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无论课改如何发展,赣榆教育人一直满怀浓浓的翰墨情怀,孜孜不倦地挖掘墨韵文化的内涵,坚守文化育人、环境育人、艺术育人、写字育人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点横竖撇横钩践行,书香墨韵润童心,让书法艺术融入学生的肌体和血脉。  一、 定标觅矩,风行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