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你这首诗写得真好!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an8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师,老师,班级发生‘战争’了!”
  我火速冲进班级——原来是小林和小飞打架了。
  我就纳闷了,这两个可是班级中出了名的好哥们啊!此时呢,两人脸红脖子粗,各说各理,互相指责,眼里全是愤怒,语言全是利剑,如此情形,出人意料。
  怎么办?
  追问来龙去脉?看他俩那个样子,估计没什么效果。我干脆先请他们俩到隔壁的小教室单独坐着,先冷静冷静再说。
  过了一会儿,我去办公室拿来了两页纸,上面就是我的“密招”。
  “小林,老师正想跟你说呢,你这首诗写得真好!来,给老师念念。”我平静而轻松地说。
  发生了让老师讨厌的打架事件,而且极其严重,但却没有预想中的“暴风雨”,两人眨巴着眼睛望着我,一下子都愣住了。小林从我手中接过纸,看一眼,脸色有点微微泛红,原本暴戾的眼神顿时变得温顺了许多。
  良久,他的声音从牙缝里极不情愿地挤了出来——
  友情的硕果
  友情的硕果是书/是我没带书时/你借我的一本书//友情的硕果是水/是我口渴时/你送我的一杯水//友情的硕果是游戏/是我无聊时/你陪我做的游戏//友情的硕果是你/是我没有朋友时/有一个你。
  读完诗,他哽咽了,头也深深地埋了下去。
  我笑问:“你这首诗中的‘你’是谁啊?”
  “嗯——嗯——嗯——”他‘嗯’了半天,小声道:“是小飞。”
  我眼睛的余光一直注意着小飞。
  我发现,小飞从听小林读诗开始,变得忸怩起来,全然不是刚才那个怒气冲冲的调皮鬼了。眼睛还时不时偷瞟着我手上的另一张纸,如坐针毡。
  “小飞对你这么好?”我假装很不知情地问小林。
  小林缓缓地,用力地点了点头,不吭声。我知道,他的心中一定是波涛汹涌的,不然,为何一向坚强的他,此时却是眼泪溢出了眼眶?
  我转过头问小飞:“他的诗中写的是真的吗?”
  “嗯。”
  “不像啊!”我顿了顿,“如果真像诗中写的这样,你们今天为何会打架呢?而且还都指责是对方的错。今天,我还真看不到你们之间的深厚友情。”
  我不知道一个人身体里的水分是如何悄悄地迅速汇聚到人的眼眶,继而变成眼泪的,但是,此时的两个学生早已泣不成声。
  “小林,这个送给你。”我将手上的另一张纸轻轻放在了小林的手上。
  小林瞄了一眼,突然,仿佛有一根隐形的极具力量的绳索将他的视线狠狠地拽了过去一样。
  纸上,还是一首诗——
  心事的困扰
  ——给我的朋友林
  当兴奋不能分享/当痛苦不能分担/心中就留下了心事的种子//虽然它并不枝繁叶茂/虽然它可能微不足道/却像生了根似的占据了心房//遇到你/心门却自然打开/心事悄然地宣泄/笑容又重回脸庞/心事的困扰/烟消云散。
  无需我过多的解释,显然小林知道这首儿童诗的作者是小飞。
  此时的小教室内,静悄悄的,只有间或的啜泣声显示这里面有人。其实,在静悄悄的空气之中升腾出一丝温暖的味道,慢慢地充溢着整个教室……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如有学生和家长相互对立时,就拿出他自己创作的“亲人”主题的儿童诗进行交流;如有学生学习劲头不足时,就拿出他创作的“梦想”系列儿童诗让他重温;当有学生颓废丧气时,就拿出他创作的“自然”“动物”“美食”类儿童诗,唤醒他积极美好的向往……儿童诗创作,不仅成了独具特色的班级语文课程,而且常常被我信手拈来成为绝佳的教育资源。
  在一天天的创作与分享之中,在一次次地类似这样的班级事件处理之中,儿童诗的另一个价值逐渐凸显出来——它成了班级学生生活的软化剂、催化剂、调和剂。一首首儿童诗柔软了同学们的心,友情的美好,亲情的甜蜜,在他们的心田注入了更多的温暖、体谅、乐观等等的美丽元素。
  (作者单位:南京市力学小学)
其他文献
一、 每日一对  师:今天我们来上——对课。(板书)先来“每日一对”,我说“天”。  生:我对“地”。(师先后说“风”“清风”,“上”“上楼”,“千”“千方”,“春”“寒”“寒来”“寒来暑往”;生相应对道“雨、雷云”“淡云”“明月”,“下”“下楼”“下车”,“万”“百计”,“秋”“暑”“暑往”“春去秋来”……)  师:反应真快!来一个现场对,我说“话筒”。  生:我对“音响”。  师:说话的筒。 
期刊
听了两位老师上邹韬奋的《我的母亲》(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发现两堂课惊人的相似:先是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作者写母亲的四个生活片段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这四个生活片段的感受,得出文章主旨。之后,有的老师是让学生说一说或是写一写自己经历的亲情故事;也有老师则引进与题材相关或相近的作品,让学生作延伸阅读。其中,师生对文本的解读并未花多少心思,而拓展训练的板块倒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  课后,问
期刊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大多会涉及到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等信息,即通常说的“知人论世”。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用来助推文本解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还是必要的。但在教学实践中,它却往往被异化,变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与套路,运用不当,或适得其反。  无论是何种教学方法或策略,其终极目标应该是为文本解读和语言学习服务,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应该是一种动态生成的教学环节,而不是简单的文字演示;应该是启发学生思维的
期刊
《安恩和奶牛》这篇文章选自于《希默兰的故事》,它的作者是丹麦作家约翰尼斯·延森,本文被苏教版初中教材编入七年级上册的第一个单元。有很多老师在一些杂志上撰文,谈到安恩是一位清贫而富有仁爱之心的老奶奶,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敬重之情。然而,笔者认为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是“真正孤独的是安恩”,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  一、 文中的奶牛并不孤独  这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一些老师认为,奶牛是孤独的,而安恩能充
期刊
我市一直进行《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教材解读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以课题带动的方式,关注小学语文教师群体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素养的大面积提升,推进我市小学语文教研水平整体发展,实现“两提升”,即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一、 解读教材的一般性操作策略  解读“课标”、解读文本、解读学生三方面是我们解读教材的“三要素”。  1.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经纬,解决“教什么”。我们在解读《语
期刊
一、 检查预习,指导写字  师:同学们,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理想吗?  生: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军人,如果能当上特种兵就更棒了,那一定很神奇。  生:我想当舞蹈演员,我在电视上看到杨丽萍阿姨跳的孔雀舞,真是太令人羡慕了,我也想和她一样。  师:你们的理想不但美好,而且远大。这节课,周老师要送给大家一把神奇的钥匙,它可以帮助你们打开理想之门。让我们一起走进第22课,去寻找这把钥匙。(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期刊
一、 谈话导入,紧扣观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滴水穿石的启示》。(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这是一篇说理文.说理文的特点就是先提出观点,然后举例论证,最后得出结论。那你们还记得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吗?  生: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师:是呀,水滴之所以能滴穿石块
期刊
港城冬日,高朋满座,群贤毕至。载入赣榆和连云港教育史册一次重大教育活动如期举行了,来自全省各地的350名代表,出席了“江苏省小学书法(写字)教育区域推进现场会”,指导赣榆县、连云港市,特别是亲临黄海路小学、青口小学、城头小学、海头小学、柘汪小学等学校的写字和书法教学现场。在这里,我们由衷地说一声“谢谢你们”!  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南师大终身教授尉天池先生亲临会场,国家级的大师、享誉中外
期刊
【教学设计】  一、 联系生活事例,理解“做工”  1. 双手会干什么呢?请小朋友看图。(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的小朋友用自己能干的小手在干什么?(指名说。教师随机点评:小朋友用自己能干的双手,为世界增添了一抹绿色;小朋友的手在电脑键盘上上下飞舞,多灵活啊;灵巧的双手翻动书页,一本精彩的图书一页页看完了;双手拍皮球,一下一下又一下,小皮球蹦得多欢啊……)  2. 老师知道,我们小朋友的手也特别能干,谁
期刊
【题解】毋庸赘述,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故实践性理当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旋律。《“经历着”学语文》的文题表述显然在文法上不够准确,但笔者意在针对当下的语文教学步履匆匆、环节切换频频之现状,笔者常常为师生在课堂中的那份“急”而急。本课教学中,笔者试图聚焦目标,放慢脚步,给予学生自主合作地琢磨着学语文的课堂时空,也就是努力地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学语文”的经历。  【教学过程】  一、 绘声绘色介绍变色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