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过“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的确,人在实际生活中学到的东西是最实用、最有效的。聋生学习的直接目的也是为了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帮助自己更好的、独立的生活。因此,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才更适合聋生的特点。
一、 聋校的数学课堂要注入新的生命力
积极倡导“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知识题材,并要引导学生通过小课题(如买房问题、旅游租车的问题、互赠节日礼物、操场面积大小等)学习和实践活动,来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去描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生活数学”教学已成为新型数学课堂教学的一大风景线。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由此可见,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加强聋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
二、 转变教师教育意识
服务是一种资源,优质服务是创设舒心环境,获取最佳效益的有效手段。教学树立服务意识,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聋生的主体地位,使聋生爱学、会学、乐学。教学中聋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服务聋生,旨在点拨、引导、启发、创设情境,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凭借精湛的教学艺术,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生活化”地引导聋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如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教师可指导聋生进行操作,首先取一排4个棱长是1厘米正方体拼成长方体,长、宽、高与体积分别是4厘米、1厘米、1厘米、4立方厘米,然后取三排同样长方体摆3排一层,长、宽、高与体积分别是4厘米、3厘米、1厘米、12立方厘米,再取6排同样长方体摆3排2层,长、宽、高与体积分别是4厘米、3厘米、2厘米、24立方厘米。经过操作、观察、思考,聋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在此过程中,教师指导聋生操作,引导聋生观察和有意识板书就是对活动主体的服务。
三、 增强生活意识
其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聋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自己发现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充分扩展聋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聋生听力差、掌握知识不丰富等原因,聋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是无法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利用教学演示,通过图片、实物、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向学生展示事物的特点、形象、发展变化等,突破时空地限制,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是很有必要的。
四、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提示出的规律,若教师只是让聋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聋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因此,教学中必须让聋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但40分钟毕竟有限,因此教师要引导聋生善于发现、获取和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教师要指导聋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这样可以积累数学知识,培养聋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对低年级的聋生,可指导他们数一数班内有多少名同学、粉笔盒中有多少支粉笔、一段话中有多少个字等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再如:讲高年级正方体时,教师可布置聋生用硬纸板做一个正方体模型,聋生要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正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聋生带着自己制作的正方体到课堂时,教师不用去讲解正方体的特征,每个聋生就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时: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地发言,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感。
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第一、运用实例创设情境。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让聋生表演走路,观察左右脚的交替变化,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
第二、运用实物(挂图)创设情境。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这样引入:出示颜色鲜艳的用正方形做轮子的自行车,问同学们:这自行车见过了吗?但为什么踩不动?老师把正方形车轮换成椭圆后再问聋生见没见过?喜不喜欢?然后再换成圆的,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生活中的体验来感知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是圆的以及圆的特征。再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让学生动手把长方体拆开,把两个面完全重合,相对的棱长的长度相等也一样,从而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这就不但使聋生掌握了知识,更培养了聋生的信心和兴趣。
第三、模拟生活创设情境。如教学两步加减的应用题时,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可以邀请别组的同学参加,小组人数可以比原来的人数多也可以比原来的少。创设这些形象情境,可使学生感知处在兴奋状态,从而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望,促进学生主动愉快参与。因此,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既要以课本为主源,又不受课本知识地禁锢,教师要激发聋生学习兴趣,引导聋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从而真正达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习目的。
(作者简介:李宝荣(1974.5—)女 ,本科学历,中学数学一级教师,现任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导副主任。)
一、 聋校的数学课堂要注入新的生命力
积极倡导“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知识题材,并要引导学生通过小课题(如买房问题、旅游租车的问题、互赠节日礼物、操场面积大小等)学习和实践活动,来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去描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生活数学”教学已成为新型数学课堂教学的一大风景线。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由此可见,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加强聋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
二、 转变教师教育意识
服务是一种资源,优质服务是创设舒心环境,获取最佳效益的有效手段。教学树立服务意识,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聋生的主体地位,使聋生爱学、会学、乐学。教学中聋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服务聋生,旨在点拨、引导、启发、创设情境,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凭借精湛的教学艺术,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生活化”地引导聋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如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教师可指导聋生进行操作,首先取一排4个棱长是1厘米正方体拼成长方体,长、宽、高与体积分别是4厘米、1厘米、1厘米、4立方厘米,然后取三排同样长方体摆3排一层,长、宽、高与体积分别是4厘米、3厘米、1厘米、12立方厘米,再取6排同样长方体摆3排2层,长、宽、高与体积分别是4厘米、3厘米、2厘米、24立方厘米。经过操作、观察、思考,聋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在此过程中,教师指导聋生操作,引导聋生观察和有意识板书就是对活动主体的服务。
三、 增强生活意识
其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聋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自己发现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充分扩展聋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聋生听力差、掌握知识不丰富等原因,聋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是无法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利用教学演示,通过图片、实物、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向学生展示事物的特点、形象、发展变化等,突破时空地限制,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是很有必要的。
四、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提示出的规律,若教师只是让聋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聋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因此,教学中必须让聋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但40分钟毕竟有限,因此教师要引导聋生善于发现、获取和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教师要指导聋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这样可以积累数学知识,培养聋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对低年级的聋生,可指导他们数一数班内有多少名同学、粉笔盒中有多少支粉笔、一段话中有多少个字等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再如:讲高年级正方体时,教师可布置聋生用硬纸板做一个正方体模型,聋生要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正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聋生带着自己制作的正方体到课堂时,教师不用去讲解正方体的特征,每个聋生就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时: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地发言,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感。
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第一、运用实例创设情境。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让聋生表演走路,观察左右脚的交替变化,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
第二、运用实物(挂图)创设情境。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这样引入:出示颜色鲜艳的用正方形做轮子的自行车,问同学们:这自行车见过了吗?但为什么踩不动?老师把正方形车轮换成椭圆后再问聋生见没见过?喜不喜欢?然后再换成圆的,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生活中的体验来感知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是圆的以及圆的特征。再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让学生动手把长方体拆开,把两个面完全重合,相对的棱长的长度相等也一样,从而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这就不但使聋生掌握了知识,更培养了聋生的信心和兴趣。
第三、模拟生活创设情境。如教学两步加减的应用题时,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可以邀请别组的同学参加,小组人数可以比原来的人数多也可以比原来的少。创设这些形象情境,可使学生感知处在兴奋状态,从而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望,促进学生主动愉快参与。因此,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既要以课本为主源,又不受课本知识地禁锢,教师要激发聋生学习兴趣,引导聋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从而真正达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习目的。
(作者简介:李宝荣(1974.5—)女 ,本科学历,中学数学一级教师,现任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导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