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杜不是专业诗人,可是他们留下了斑斓奇崛的诗章,这不由得让我们假设:如果他们一生将主要的时间用来写诗,那又该是怎样一番惊人的辉煌啊。我们为他们一生的流离和奔波感到极大的痛惜和遗憾。其实就艺术成就来说,事情极有可能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正因为是一种业余的状态,一种陪伴生存的书写和抒发,才有了这些文字。这些文字的质地和我们今天的所谓“文学创作”是大相径庭的,这才是我们需要好好正视的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思索的是诗以及文学,所有这一类文字与生存和生命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思索社会有了极细的分工,特别是因此而将精神活动分离成一个专门的工作之后,带来的异化和蜕变。
李白和杜甫的诗与文无非有这样几类:一是用来答谢朋友做以应酬的,这些文字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它们诉说心情,强调情谊;二是私下记录自己的喜悦伤感以至于忧愤,用以抒发和排解的,这也不可以缺少,因为没有这些文字他们就更加难以忍受;三是利用它们上达疏通的,为进身之路作具体的使用,当然有更直接的目的性;四是作为个人纪事使用的,就像日记差不多,比如随手记下的几行韵文,留待日后备查和回顾等。总之,所有的诗文突出的仍是一个“用”字,这就与今天的创作有了极大的区别。这种区别带来一个本质的不同,就是没有那么多为文的处心积虑,也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无病呻吟。源发于生命需要,这才是真实的大前提。
这些诗篇之间的“距离”都是极为鲜明的。所谓的“距离”是指情感、事件、气息等方面的差异,就是说每一次写作都出于不同的实际需要,都要从当时的真实处境出发,于是心情和视角、行文的方式,都与上一次大不相同了。人在生活中忙碌,为进取为糊口为交游只能奔走不休,写作也就成了间隙中的“小事”,成了生存实务之余,这样的文字面貌自然也就大为不同了。它们会变得生鲜锋利,质朴内敛,有比较坚实的质感。
如果为文而文,构思的功夫就会大一些,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偏离了使用性,文字反而会变得虚浮。专业写作者总是在室内的时间多,他们的写作过程如果分解为阅读准备、案头工作、篇章结构、伏案书写等几个步骤的话,那么大多数都要完成于室内。古代业余写作恰恰相反,他们的大量时间可能要用在室外。其中的案头工作也许是极少的,有时就连伏案书写这样非室内而不可的事都与今天大不一样:李白走到一个地方诗情冲动起来,就可以直接将诗文题到墙壁上;杜甫会直接把赠诗写出来当面交给朋友。这样现场感就强烈了,减少了虚拟性。
文学蜕变为一种专业营生,其实是弊大于利的。能够自觉地认识到这种专业伤害并时刻加以克服的,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还是会服从于所谓的“专业”,非常敬业和勤奋地做下去。于是我们总是读到千篇一律、陈陈相因和毫无生气的文字。这些作品太像“作品”了,太符合文章作法了,也离开不拘小节的生存冲动太远了。这样的文字当然少了许多生命的力量。
李杜的诗篇,更有历史上那些不会湮灭的大量篇章,之所以构成一个民族的文章骨骼,其主要的奥秘也就在于此。
正因为是一种业余的状态,一种陪伴生存的书写和抒发,才有了这些文字。这些文字的质地和我们今天的所谓“文学创作”是大相径庭的,这才是我们需要好好正视的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思索的是诗以及文学,所有这一类文字与生存和生命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思索社会有了极细的分工,特别是因此而将精神活动分离成一个专门的工作之后,带来的异化和蜕变。
李白和杜甫的诗与文无非有这样几类:一是用来答谢朋友做以应酬的,这些文字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它们诉说心情,强调情谊;二是私下记录自己的喜悦伤感以至于忧愤,用以抒发和排解的,这也不可以缺少,因为没有这些文字他们就更加难以忍受;三是利用它们上达疏通的,为进身之路作具体的使用,当然有更直接的目的性;四是作为个人纪事使用的,就像日记差不多,比如随手记下的几行韵文,留待日后备查和回顾等。总之,所有的诗文突出的仍是一个“用”字,这就与今天的创作有了极大的区别。这种区别带来一个本质的不同,就是没有那么多为文的处心积虑,也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无病呻吟。源发于生命需要,这才是真实的大前提。
这些诗篇之间的“距离”都是极为鲜明的。所谓的“距离”是指情感、事件、气息等方面的差异,就是说每一次写作都出于不同的实际需要,都要从当时的真实处境出发,于是心情和视角、行文的方式,都与上一次大不相同了。人在生活中忙碌,为进取为糊口为交游只能奔走不休,写作也就成了间隙中的“小事”,成了生存实务之余,这样的文字面貌自然也就大为不同了。它们会变得生鲜锋利,质朴内敛,有比较坚实的质感。
如果为文而文,构思的功夫就会大一些,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偏离了使用性,文字反而会变得虚浮。专业写作者总是在室内的时间多,他们的写作过程如果分解为阅读准备、案头工作、篇章结构、伏案书写等几个步骤的话,那么大多数都要完成于室内。古代业余写作恰恰相反,他们的大量时间可能要用在室外。其中的案头工作也许是极少的,有时就连伏案书写这样非室内而不可的事都与今天大不一样:李白走到一个地方诗情冲动起来,就可以直接将诗文题到墙壁上;杜甫会直接把赠诗写出来当面交给朋友。这样现场感就强烈了,减少了虚拟性。
文学蜕变为一种专业营生,其实是弊大于利的。能够自觉地认识到这种专业伤害并时刻加以克服的,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还是会服从于所谓的“专业”,非常敬业和勤奋地做下去。于是我们总是读到千篇一律、陈陈相因和毫无生气的文字。这些作品太像“作品”了,太符合文章作法了,也离开不拘小节的生存冲动太远了。这样的文字当然少了许多生命的力量。
李杜的诗篇,更有历史上那些不会湮灭的大量篇章,之所以构成一个民族的文章骨骼,其主要的奥秘也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