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从1999到2013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情况进行了分析,包括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所在学校、学科的分布及比重情况,期刊的影响因子分布情况,论文作者的性别及指导教师年龄分布情况等。从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情况可以管窥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全国高校的相对发展水平及研究生培养能力,为提高研究生培养和教育质量提供借鉴及指导意见。
关键词: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全国百优;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44-02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是与能源转换和利用紧密相关的一级学科,下设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6个二级学科。是国民生产生活和科学、文化活动的动力之源,也是社会日常生活的必要保证。能源动力科学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一起,构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交通、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与此相适应,如何培养21世纪社会需要的能源动力类及相关专业人才,是每个大学相关专业以及每位从事该专业教育的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尤其是代表本专业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创新,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措施。因此,衡量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指标之一就是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下面以1999年至2013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为基本素材,[1]分析讨论本学科的研究生培养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授予单位比重分析
从1999年到2013年,共有28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他们来自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江苏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等8所高校,各高校所占百分比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到,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西安交通大学29%,浙江大学25%,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东南大学各占11%,上海交通大学7%,江苏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各占3%。除江苏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之外的其余6所高校都被列为国家“985”和“211工程”高校,占75%。据此可以看出“985”和“211工程”高校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都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东南大学的热能工程和江苏大学的流体机械及工程是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依托“985”工程建设及国家重点学科优势,上述学校及学科几乎囊括了所有入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由此可见,“985”工程建设及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对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方面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此外,北京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海、江苏和浙江是经济发达地区,汇聚了大量的相关人才。优秀生源充足,这一优势也是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二、学科比重分析
表1 工学及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占比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在学科门类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工学、理学、医学三个门类,其中工学包含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在内的21个学科类,共79个专业。历年工学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平均每年入选论文占入选总数的37.9%,同时,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总数在所有大学科中排名第一。
图2是本一级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在所有学科优秀博士论文中所占比重的柱状图。从图2中可以看到,1999~2001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占比出现较大下降,2001~2003年占比又逐年上升,2004年到2006年占比回落到1%左右,2007年到2009年期间波动比较大,2009~2012年则稳定在2%附近,2013年占比达到3%。
参考本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在工学学科中所占比重及工学在全部学科中占比的柱状图(图3)。可以看出,工学占比虽然略有波动,但大体而言比较平稳,维持在38%左右,本学科在工学中的占比在3.8%左右波动。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西安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对本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占比影响较大,本学科在工学中占比较高的1999年、2003年、2007年及2013年上述两高校均有入选论文,而本学科在工学中占比较低的2001年、2002年和2008年则上述两高校均没有入选论文。
由此可以看出,相对而言,两校是本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领头羊,在学科内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论文影响因子分析
影响因子是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之一,同时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对于论文影响因子的分析就显得非常必要。
图4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在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注:这里只统计优博获得者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的影响因子的分布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本学科高影响因子的论文数量偏少,在统计分析的105篇论文中,影响因子超过3.5的有8篇,占总数的7.62%;影响因子在3.0~3.5之间的论文有7篇,占总篇数的6.67%;影响因子在2.5~3.0之间的论文5篇,占总篇数的4.76%;影响因子在2.0~2.5之间的论文有30篇,占总篇数的28.57%;影响因子在1.5~2.0之间的论文有7篇,占总篇数的6.67%;影响因子在1.0~1.5之间的论文3篇,占总篇数的2.86%;而影响因子低于1.0的论文数量为45,占总篇数的42.86%,占比还是比较大的。 本学科的高影响因子论文偏少与本学科领域的研究特点有关,由于本学科是传统的工科学科,研究的新兴热点相对理学学科不会太多。因此与大多数工学学科一样,整体学术刊物的影响因子不会太高。因此,大多数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研究发表在影响因子低于1.0的学术刊物上。同时,由于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强调创新性,这可以通过在高水平高影响引因子的学术刊物上有若干代表性的工作发表来体现,这样的代表性论文不会太多。因此,本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在影响因子3以上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并不多。
四、二级学科及作者性别分析
1999年至2013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28位作者中,有14人在博士期间攻读工程热物理,占到优博论文作者的一半;攻读热能工程的有6人,占比为21%;4人攻读制冷及低温工程,占比是14%;2人攻读流体机械及工程,占比7%;能源环境工程和动力机械及工程的各一人,分别占比4%。各专业所占比例如图5所示。
同时在这28人中,男性人数25,占总人数的89%。女性人数3人,仅占总人数的11%,男女比例差距较大。
由此可以发现,若假设所有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具有相当的智力水平和勤奋程度,其导师的指导水平也相当,则可说明工程热物理二级学科最有可能产生创新性的研究。或者说,该二级学科由于涉及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较多,研究偏基础,产生创新性突破的可能性相对其他二级学科较大。此外,男性优秀博士作者数远较女性作者大,则说明了本学科男性在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中的普遍表现高于女性。
五、指导教师分析
本学科28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在22位博士生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这22位指导教师中,有17人指导出1 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人指导出2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指导出3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表2是历年指导教师的平均年龄。这22位导师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第一次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时的平均年龄是57.5岁。50~59岁和60~69岁这两个年龄段的人数最多,分别是5人和10人,其次是40~49岁的有3人,70~79岁的有2人,40岁以下的有1人。
由此可见,从全国优秀博士指导教师所指导优秀博士数可以看出其在本学科领域内的学术水平和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同时,大多数年份的指导教师平均年龄在60~66岁,可以看出一般这个年龄段的研究学者其学术水平和造诣容易达到最高点。
六、总结
本文通过对本学科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相关情况进行分析,获得了本学科高层次研究生培养方面的整体情况。如本学科高水平研究生培养情况及分布,“985”工程及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对提高研究生培养方面的贡献,本学科在工学及其他学科中的相对水平,本学科的高水平论文影响因子分布,二级学科的特点以及研究生导师的年龄分布等相关情况。使读者能够通过本文了解本学科高水平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现状,为相关人员制订合理学科发展规划,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提供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1] 历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EB/OL].http://www.china
degrees.cn/xwyyjsjyxx/zlpj/yblwpm/.
(责任编辑:刘翠枝)
关键词: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全国百优;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44-02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是与能源转换和利用紧密相关的一级学科,下设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6个二级学科。是国民生产生活和科学、文化活动的动力之源,也是社会日常生活的必要保证。能源动力科学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一起,构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交通、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与此相适应,如何培养21世纪社会需要的能源动力类及相关专业人才,是每个大学相关专业以及每位从事该专业教育的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尤其是代表本专业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创新,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措施。因此,衡量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指标之一就是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下面以1999年至2013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为基本素材,[1]分析讨论本学科的研究生培养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授予单位比重分析
从1999年到2013年,共有28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他们来自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江苏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等8所高校,各高校所占百分比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到,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西安交通大学29%,浙江大学25%,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东南大学各占11%,上海交通大学7%,江苏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各占3%。除江苏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之外的其余6所高校都被列为国家“985”和“211工程”高校,占75%。据此可以看出“985”和“211工程”高校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都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东南大学的热能工程和江苏大学的流体机械及工程是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依托“985”工程建设及国家重点学科优势,上述学校及学科几乎囊括了所有入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由此可见,“985”工程建设及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对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方面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此外,北京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海、江苏和浙江是经济发达地区,汇聚了大量的相关人才。优秀生源充足,这一优势也是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二、学科比重分析
表1 工学及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占比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在学科门类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工学、理学、医学三个门类,其中工学包含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在内的21个学科类,共79个专业。历年工学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平均每年入选论文占入选总数的37.9%,同时,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总数在所有大学科中排名第一。
图2是本一级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在所有学科优秀博士论文中所占比重的柱状图。从图2中可以看到,1999~2001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占比出现较大下降,2001~2003年占比又逐年上升,2004年到2006年占比回落到1%左右,2007年到2009年期间波动比较大,2009~2012年则稳定在2%附近,2013年占比达到3%。
参考本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在工学学科中所占比重及工学在全部学科中占比的柱状图(图3)。可以看出,工学占比虽然略有波动,但大体而言比较平稳,维持在38%左右,本学科在工学中的占比在3.8%左右波动。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西安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对本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占比影响较大,本学科在工学中占比较高的1999年、2003年、2007年及2013年上述两高校均有入选论文,而本学科在工学中占比较低的2001年、2002年和2008年则上述两高校均没有入选论文。
由此可以看出,相对而言,两校是本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领头羊,在学科内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论文影响因子分析
影响因子是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之一,同时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对于论文影响因子的分析就显得非常必要。
图4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在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注:这里只统计优博获得者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的影响因子的分布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本学科高影响因子的论文数量偏少,在统计分析的105篇论文中,影响因子超过3.5的有8篇,占总数的7.62%;影响因子在3.0~3.5之间的论文有7篇,占总篇数的6.67%;影响因子在2.5~3.0之间的论文5篇,占总篇数的4.76%;影响因子在2.0~2.5之间的论文有30篇,占总篇数的28.57%;影响因子在1.5~2.0之间的论文有7篇,占总篇数的6.67%;影响因子在1.0~1.5之间的论文3篇,占总篇数的2.86%;而影响因子低于1.0的论文数量为45,占总篇数的42.86%,占比还是比较大的。 本学科的高影响因子论文偏少与本学科领域的研究特点有关,由于本学科是传统的工科学科,研究的新兴热点相对理学学科不会太多。因此与大多数工学学科一样,整体学术刊物的影响因子不会太高。因此,大多数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研究发表在影响因子低于1.0的学术刊物上。同时,由于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强调创新性,这可以通过在高水平高影响引因子的学术刊物上有若干代表性的工作发表来体现,这样的代表性论文不会太多。因此,本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在影响因子3以上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并不多。
四、二级学科及作者性别分析
1999年至2013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28位作者中,有14人在博士期间攻读工程热物理,占到优博论文作者的一半;攻读热能工程的有6人,占比为21%;4人攻读制冷及低温工程,占比是14%;2人攻读流体机械及工程,占比7%;能源环境工程和动力机械及工程的各一人,分别占比4%。各专业所占比例如图5所示。
同时在这28人中,男性人数25,占总人数的89%。女性人数3人,仅占总人数的11%,男女比例差距较大。
由此可以发现,若假设所有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具有相当的智力水平和勤奋程度,其导师的指导水平也相当,则可说明工程热物理二级学科最有可能产生创新性的研究。或者说,该二级学科由于涉及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较多,研究偏基础,产生创新性突破的可能性相对其他二级学科较大。此外,男性优秀博士作者数远较女性作者大,则说明了本学科男性在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中的普遍表现高于女性。
五、指导教师分析
本学科28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在22位博士生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这22位指导教师中,有17人指导出1 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人指导出2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指导出3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表2是历年指导教师的平均年龄。这22位导师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第一次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时的平均年龄是57.5岁。50~59岁和60~69岁这两个年龄段的人数最多,分别是5人和10人,其次是40~49岁的有3人,70~79岁的有2人,40岁以下的有1人。
由此可见,从全国优秀博士指导教师所指导优秀博士数可以看出其在本学科领域内的学术水平和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同时,大多数年份的指导教师平均年龄在60~66岁,可以看出一般这个年龄段的研究学者其学术水平和造诣容易达到最高点。
六、总结
本文通过对本学科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相关情况进行分析,获得了本学科高层次研究生培养方面的整体情况。如本学科高水平研究生培养情况及分布,“985”工程及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对提高研究生培养方面的贡献,本学科在工学及其他学科中的相对水平,本学科的高水平论文影响因子分布,二级学科的特点以及研究生导师的年龄分布等相关情况。使读者能够通过本文了解本学科高水平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现状,为相关人员制订合理学科发展规划,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提供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1] 历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EB/OL].http://www.china
degrees.cn/xwyyjsjyxx/zlpj/yblwpm/.
(责任编辑:刘翠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