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思政课”教学改革成果累累,涉及方方面面,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改革、教学内容的科学建构研究、教学方法创新研究、实践基地创设和实践教学改革,教育对象论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日渐成熟。理论成熟本应有益于实践探索,但反观现实“思政课”教学效果堪忧,究其原因在于“教师论”在“思政课”改革中贡献甚少。事实上,上述所有教学理论落实和教学环节组织离开教师作用的发挥则如纸上谈兵。
【关键词】教师论;“思政课”教师个人素养;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9-0189-01
1 中西教育、教师论述评
1.1 对于西方教育、教师理论检审
20世纪以来,西方教育理论两次大规模的引进中国。20世纪70年代前,总体上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地位”。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凯洛夫教育理论为代表的苏联教育理论等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先后主导过中国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从70 年代末至今,中西教育理论的第二次“相遇”中,强调“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结构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以及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等被引入中国教育理论界,并逐渐进入了中国教育理论的主流话语体系。
中国教育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移植大于创新的问题。西方教育理论的二次“进口”对中国教育理论来说,固然满足了求新、求知的欲望,但同时也留下了沉重的思考:学习西方先进教育理论中的有用成分可以激活我们的教育理论,同时必须建立具有自主精神的理论话语体系,确立中国教育理论的主体性。
1.2 对于中国传统教育、教师理论的述评
中国传统教育理论有着独特的魅力。传统教育理论包括:尊师重教的教师地位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论,学而不厌的教师成长论,诲人不倦的教师责任感,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其中作为教育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师理论以及历代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师被赋予极高的地位。《尚书•泰誓》说:“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已经将君、师并称。荀子将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样的地位:“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荀子•礼论》) 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则从“师道尊严”的角度,用君师关系更具体地强调教师的地位。教师具有与君王同样尊敬的地位,不必以臣民的身份谒见君王。其后的许多教育家如汉代的扬雄,郑玄,隋唐的王通,韩愈,柳宗元等都强调了尊师的重要性。而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教育家黄宗羲认为,要提高各层次学校主持者和普通教师,上至京师太学祭酒(校长)、下至小学蒙师的社会地位。
可见,中国社会传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伦理规范与现代教育需求有一定距离。在强调教师权威性、尊师重教的同时,应对于学生的尊重应引起充分的关注。除了考虑施教者的权威维护,更应该考虑受教者的能动性。
“谁是教学中的主体”,这是教育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回顾近代教育史可以发现人们对教学主体地位的认识始终在“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两极之间徘徊,这一“钟摆现象”导致了学科活动、灌输与启发的对立,也构成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分水岭。
2 教师论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师个人素养分析
按照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高校教师素质结构系统应该由知识水平、教育观念、职业道德、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学行为这五个子系统组成。对比而言,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个人素养的要求要更高一筹。因为“思政课”教学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不动摇,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
“思政课”教师个人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思政课”具有理论性强、政策性强的特点,如果采取板起面孔说教方式,类似于“道德绑架”,往往容易受到学生的心理抵制。如果教师内外兼修,使学生如沐春风,使学生“亲师而信道”。同时,辅之以教学组织能力的锻炼,做到师生友好合作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敏感和道德素质。“思政课”内容涉及思想教化,如果教师自身对于所讲授的内容将信将疑,那么教化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教师对必须“真学、真信、真用”,提升自身的高尚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使自己站在时代的最前列。
“思政课”教师的科学素养。包括良好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博采众长业务素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思政课”教师要努力做学科之间的“旅游者”。不仅掌握一些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知识,而且应涉猎本院校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其他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基础知识,以期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产生交集,提升学生对于课程的认可度。提升信息素质,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上信息资源的收集、利用方法,并善于把学科前沿知识引入教学环节。提升教师科研素养, “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
“思政课”教师的现代教学技术素养。包括组织实施教学的能力、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指导学生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等。与学生利用相关的信息技术进行交流,随时掌握学生真实想法和思想动态。
3 培养与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的途径
增强教师教学和社会实践环节。参与实践可以分为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校内实践包括: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教案评比、教学示范课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提升教师对高水平教学的认同和追求;举办学术沙龙活动,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请著名专家来校讲学等。通过各种教研和科研活动,使教师尽快掌握教育规律和方法,高立足自信地完成教学科研工作。社会实践是教师深入实际、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的契机。教师亲历实践,在有所感悟前提下,做必要理论提升。通过教师知识传输纽带的作用,将思想认识、实践知识充实到教学内容去,提升教学实效性,带动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提供教师自我完善平台。教师能力素养完善的终端是惠及学生。一方面,教师要自觉加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自身修养。教育者“要当先生,必须先当学生”。教师在获取知识同时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使教学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学校要摒弃“专业课至上”理念,注重“思政课”师资培养。在就业指挥棒作用下,如果说精学专业是求职“敲门砖”,则学生德育素养即为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持续发展的“发动机”。不可否认,思政课教师的智慧和素养是学生大学期间提升自身的源泉之一。
优化教研管理,以研促教。高校要建立公平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科学地评价“政课课”教师是提升教师素养的关键。“思政课”作为高校基础课,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量要远远大于普通专业课教师,因此教好学生是教师的第一要务。如果在量化绩效评比中,忽视教学效果评价而单纯强调论文、项目数量的评价机制有失偏颇。要想形成环境律人机制,学校或系可根据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对教师上述素养评估内容做出定性或定量的判断,并据此设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制度。引导教师以研促教,不断实现个人素养的提升,以提升在“思政课”整体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相长”的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师论;“思政课”教师个人素养;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9-0189-01
1 中西教育、教师论述评
1.1 对于西方教育、教师理论检审
20世纪以来,西方教育理论两次大规模的引进中国。20世纪70年代前,总体上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地位”。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凯洛夫教育理论为代表的苏联教育理论等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先后主导过中国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从70 年代末至今,中西教育理论的第二次“相遇”中,强调“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结构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以及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等被引入中国教育理论界,并逐渐进入了中国教育理论的主流话语体系。
中国教育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移植大于创新的问题。西方教育理论的二次“进口”对中国教育理论来说,固然满足了求新、求知的欲望,但同时也留下了沉重的思考:学习西方先进教育理论中的有用成分可以激活我们的教育理论,同时必须建立具有自主精神的理论话语体系,确立中国教育理论的主体性。
1.2 对于中国传统教育、教师理论的述评
中国传统教育理论有着独特的魅力。传统教育理论包括:尊师重教的教师地位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论,学而不厌的教师成长论,诲人不倦的教师责任感,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其中作为教育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师理论以及历代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师被赋予极高的地位。《尚书•泰誓》说:“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已经将君、师并称。荀子将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样的地位:“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荀子•礼论》) 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则从“师道尊严”的角度,用君师关系更具体地强调教师的地位。教师具有与君王同样尊敬的地位,不必以臣民的身份谒见君王。其后的许多教育家如汉代的扬雄,郑玄,隋唐的王通,韩愈,柳宗元等都强调了尊师的重要性。而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教育家黄宗羲认为,要提高各层次学校主持者和普通教师,上至京师太学祭酒(校长)、下至小学蒙师的社会地位。
可见,中国社会传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伦理规范与现代教育需求有一定距离。在强调教师权威性、尊师重教的同时,应对于学生的尊重应引起充分的关注。除了考虑施教者的权威维护,更应该考虑受教者的能动性。
“谁是教学中的主体”,这是教育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回顾近代教育史可以发现人们对教学主体地位的认识始终在“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两极之间徘徊,这一“钟摆现象”导致了学科活动、灌输与启发的对立,也构成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分水岭。
2 教师论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师个人素养分析
按照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高校教师素质结构系统应该由知识水平、教育观念、职业道德、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学行为这五个子系统组成。对比而言,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个人素养的要求要更高一筹。因为“思政课”教学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不动摇,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
“思政课”教师个人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思政课”具有理论性强、政策性强的特点,如果采取板起面孔说教方式,类似于“道德绑架”,往往容易受到学生的心理抵制。如果教师内外兼修,使学生如沐春风,使学生“亲师而信道”。同时,辅之以教学组织能力的锻炼,做到师生友好合作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敏感和道德素质。“思政课”内容涉及思想教化,如果教师自身对于所讲授的内容将信将疑,那么教化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教师对必须“真学、真信、真用”,提升自身的高尚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使自己站在时代的最前列。
“思政课”教师的科学素养。包括良好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博采众长业务素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思政课”教师要努力做学科之间的“旅游者”。不仅掌握一些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知识,而且应涉猎本院校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其他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基础知识,以期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产生交集,提升学生对于课程的认可度。提升信息素质,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上信息资源的收集、利用方法,并善于把学科前沿知识引入教学环节。提升教师科研素养, “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
“思政课”教师的现代教学技术素养。包括组织实施教学的能力、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指导学生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等。与学生利用相关的信息技术进行交流,随时掌握学生真实想法和思想动态。
3 培养与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的途径
增强教师教学和社会实践环节。参与实践可以分为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校内实践包括: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教案评比、教学示范课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提升教师对高水平教学的认同和追求;举办学术沙龙活动,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请著名专家来校讲学等。通过各种教研和科研活动,使教师尽快掌握教育规律和方法,高立足自信地完成教学科研工作。社会实践是教师深入实际、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的契机。教师亲历实践,在有所感悟前提下,做必要理论提升。通过教师知识传输纽带的作用,将思想认识、实践知识充实到教学内容去,提升教学实效性,带动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提供教师自我完善平台。教师能力素养完善的终端是惠及学生。一方面,教师要自觉加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自身修养。教育者“要当先生,必须先当学生”。教师在获取知识同时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使教学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学校要摒弃“专业课至上”理念,注重“思政课”师资培养。在就业指挥棒作用下,如果说精学专业是求职“敲门砖”,则学生德育素养即为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持续发展的“发动机”。不可否认,思政课教师的智慧和素养是学生大学期间提升自身的源泉之一。
优化教研管理,以研促教。高校要建立公平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科学地评价“政课课”教师是提升教师素养的关键。“思政课”作为高校基础课,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量要远远大于普通专业课教师,因此教好学生是教师的第一要务。如果在量化绩效评比中,忽视教学效果评价而单纯强调论文、项目数量的评价机制有失偏颇。要想形成环境律人机制,学校或系可根据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对教师上述素养评估内容做出定性或定量的判断,并据此设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制度。引导教师以研促教,不断实现个人素养的提升,以提升在“思政课”整体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相长”的良好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