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类对光的探索过程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5971442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光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本文仅就人类对光的探索过程和光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光;激光;本质;探索;应用【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154-01
  我们生活的世界五彩斑斓,绚丽多彩,各种事物都呈現出不同的色彩,这些都是光的作用。光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不仅展现事物绚丽多姿的一面,也为我们提供了生存所需的能量。自古以来人们探索光的脚步就从未停下,从简单的小孔成像到激光技术的应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留下了许多前人智慧的结晶。总结人类对光的开发与展望。
  1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光学现象
  光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如眼镜、显微镜、望远镜、平面镜等应用的是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物理学中的影,是指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光的物体时,在物体后面光不能直接照射到的区域所形成的跟物体相似的黑暗部分称为影,其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最早验证光沿直线传播的是我国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翟和他的学生做的小孔成像实验。在日常生活中光的直线传播或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影”现象还很多。物理学中的像,是光线沿直线传播或经过反射、折射后汇聚或在其反向延长线方向汇聚而形成的和物体大小形状相像的图景。像又可以分为实像和虚像。实像是光线实际会聚而成的像,虚像是光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的。实像和虚像都可以被眼睛观察到,但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到,虚像不能被光屏承接到,因为,光线并没有到达虚像所在的位置。小孔成像成的是实像。厚平板玻璃成的是虚像。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平面镜和球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透镜成像原理是光的折射。在医学影像中,X光、CT都是利用X射线照射人体,通过X射线透过人体后的变化显影,获得X光片、CT片,作为诊断依据的。核磁共振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的接受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X光、射频脉冲信号都是看不见的电磁波,和可见光相似。而胃镜、肠镜及其它内窥镜则是经过摄像系统的光学成像原理成像并显示在荧屏上的,是实实在在的物体所成的实像。
  2光本质的探索过程
  2.1波动说和微粒说: 十七世纪中期科学界曾创建了对于光的本质认识的学说,其中之一认为光是极为微小的粒子,因而称为“微粒说”,另一种则认为光是波动运动而称为“光的波动说”。
  微粒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他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对光学进行研究。1666年,牛顿在家休假期间用三棱镜进行了著名的色散试验。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几种颜色的光谱带,再用一块带狭缝的挡板把其他颜色的光挡住,只让一种颜色的光再通过第二个三棱镜,结果出来的只是同样颜色的光,由此发现了白光是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为了验证这个发现,牛顿又设法将几种不同的单色光合成白光,并且计算出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率,精确地说明了色散现象,揭开了物质的颜色之谜,物质的色彩是不同颜色的光在物体上有不同的反射率和折射率造成的。公元1672年,牛顿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皇家学会哲学杂志》上。牛顿的分光试验使几何光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物理光学。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形成的,并且走的是最快速的直线运动路径。
  与牛顿同一时代的科学家惠更斯发展了光的波动学说,在1678年给巴黎科学院的信和1690年发表的《光论》一书中都阐述了他的光波动原理,即惠更斯原理.他认为每个发光体的微粒把脉冲传给邻近一种弥漫媒质(“以太”)微粒,每个受激微粒都变成一个球形子波的中心。他从弹性碰撞理论出发,认为这样一群微粒虽然本身并不前进,但能同时传播向四面八方行进的脉冲,因而光束彼此交叉而不相互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用作图法解释了光的反射、折射等现象。惠更斯提出了光波面在媒体中传播的惠更斯原理,打破了当时流行的光的微粒学说。
  牛顿的“微粒说”与惠更斯的“波动说”构成了关于光的两大基本理论,并由此而产生激烈的争议和探讨,科学家们就光是波动还是微粒这一问题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因牛顿在学术界的权威和盛名,所以“微粒说”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2.2光的电磁波假说和证明: 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通过对电磁现象的研究,建立了电磁学,并将光和电磁现象统一起来,认为光就是一定频率范围内的电磁波,从而确立了波动说的地位。1873年,麦克斯韦在发表了"三部曲"之后,又潜心写出了经典著作《电磁通论》,这部元典相当于电磁学的百科全书,甚至可以与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相媲美。它系统、全面、完美地阐述了电磁场理论。
  1887年,德国科学家赫兹(Heinrich Rudolf Hertz,1857-1894)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也证实了光其实是电磁波的一种,两者具有共同的波的特性。赫兹在实验中同时也证实了光电效应,即在光的照射下物体会释放出电子,这一发现,后来成了爱因斯坦建立光量子理论的基础。
  2.3光电效应和爱因斯坦光电量子理论: 1887年赫兹在研究电磁波性质时发现,如果用紫外光照射电极,那么电极间的放电就变得容易“点着”了。演示这种现象时,将一个阴极置于真空管内,并用光照射它。这时就开始有电子从阴极飞出。这些电子向正电极(方向)运动,产生很微弱的电流。爱因斯坦大胆假设:光和原子电子一样也具有粒子性,光就是以光速C运动着的粒子流,他把这种粒子叫光量子。
  根据光量子假说,爱因斯坦顺利地推出普朗克公式,并且还提出了一个光电效应公式。光量子假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当紫外线这一类的波长较短的光线照射金属表面时,金属中便有电子逸出,这种现象被称为光电效应。它是由赫兹(H.R.Hertz l857—1894)和勒纳德(P.Lenard l862—1947)发现的。1900年,普朗克为了克服经典物理学对黑体辐射现象解释上的困难,创立了物质辐射(或吸收)的能量只能是某一最小能量单位(能量量子)的整数倍的假说,即量子假说。量子假说的提出对现代物理学,特别是量子论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普朗克在做了大量的实验后又提出了电磁波这种形式的能量辐射,使人们认识到电磁波是某种粒子,既光量子。为了强调光的粒子属性,光量子被称之为“光子”,光子的质量在运动中显示出来。1905年3月,爱因斯坦在德国《物理年报》上发表了题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性观点》的论文他认为对于时间的平均值,光表现为波动;对于时间的瞬间值,光表现为粒子性。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揭示微观客体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即波粒二象性。这一科学理论最终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接受。
  3光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光在近代科学技术上的应用极为广泛,其中光纤通信和激光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
  3.1光纤通信: 光纤通信是利用光作为信息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的通信方式。光纤通信技术具有频带极宽,通信容量大;损耗低,中继距离长;抗电磁干扰能力强;无串音干扰,保密性好的特点。所以在现代通讯技术上占据主导地位。
  3.2激光技术: 激光是20世纪60年代的新光源。由于激光具有方向性好、亮度高、单色性好等特点而得到广泛应用.激光加工是激光应用最有发展前途的领域之一,现在已开发出20多种激光加工技术。
  参考文献
  [1]林榕.人类对光本质认识的历程[J].物理教师,1995.10(2)
  [2]江铭波.光本性研究的历史与前景[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6,02:9-11
  [3]章志明,沈元华,陈惠芬.《光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117
  [4]李艳平,申先甲.《物理学史教程》[M].科学出版社,2003:117-141.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学校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要求实行多样化的教学。物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也应该有新的变化,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对按照实际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文章主要阐述了在新课程背景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  【关键词】新课程;物理教学;创设问题情境【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摘要】历史教材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富有弹性,它采用大字、小字结合编排的方式,其中大字言简意赅,是教师必讲,学生必学的内容;小字则丰富活泼,在教学中不作要求,由教师自行掌握,这使教学要求层次更加鲜明了,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那么怎样去把握并恰当处理好大小字的关系呢?我认为应该在实现教学目的原则下,在保证大字教学的基础上,将小字内容有选择的揉进教学,实现大小字的交融统一,充分发挥小字在历史教学中的
【摘要】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在备课的过程中换位思考,既要站在教师的角度,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备课,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148-01  “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提
新课程的实施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传统课堂教学是知识与理论的储备,活动课则是知识与理论的深化和扩充,在实践中应用和提高。教材中大量设置活动内容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147-01  目前,新疆双语教学蓬勃发展,各地从小抓起,从学前儿童抓起,不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学水平,近年来懂汉语、说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越来越多。在新疆,汉语还逐渐成为各少数民族适龄儿童择校、入学、中考、高考的选择对象,所以双语活动在新疆愈加活跃。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工作,我已经学会了如何去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145-02  强调个性是现代社会的标志,“在面向未来的历史课程中占据中心位置的是人,而不是学科本身”。当今世界,新课程改革已经充分意识到学生是教育之本,是教育能够生动存在的灵魂。无论是改变课堂教学思路,亦或更新课堂教学方法,我们始终不能忘记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他们有着
【摘要】观察能力是人们在认识事物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本领,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学好化学的保证,如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会观察,就只是看个“热闹”,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本文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化学实验; 观察力; 培养【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149-01  1明确实验观
前言 原发性肝癌(PrimaryHepatocarcinoma,PHC)是我国常见且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每年约有137,500例患者死于肝癌,占我国癌症死亡率的第二位。肝细胞癌(Hepotocellularca
MicroRNAs(miRNAs,miR)是一种长度一般为18至25个核苷酸的高度保守的内源性单链小分子RNA。MiRNAs不起到编码蛋白质的作用,但可以通过与特定目的基因mRNA的3非翻译区序列互补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