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议各别 旨趣丰茂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ding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两篇记游名篇《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从作记对象、体裁、表达方式、写作方法、游山的目的、游山的结果、阐发的哲理、描写的特点等多方面进行了比较,总结出异同之处。
  关键词:语文;游记;写作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92 -01
  
   《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这两篇记游名篇,同是出自宋代两位名家巨擘之手。若能联读比较,横向拓展,求同比异,深入探究,必能获取更多的知识营养,有裨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先看同的方面。第一,作记对象和体裁相同。两文的作记对象一为褒禅山,一为石钟山,同为“山”,对象相同。就体裁而言,两文都为记游说理性散文,体裁相同。第二,表达方式相同。两文在表达方式上都采用了先叙后议,叙议结合,夹叙夹议的方法。第三,借记游“言志”、“载道”的用心相同。考察两文,均以议理为重心,叙事为铺垫,以“叙事”之名,行“议理”之实。所以,两篇文章都饱有鲜明的思辨色彩的深刻旨归,结尾都作了哲理性的归结与升华,给人以启迪和教益。第四,倡导探索的精神实质相同。王安石由“其文漫灭”的仆碑,指正山名音谬讹误,并推导后世由于古书残缺不全,以讹传讹之事甚多、“何可胜道”,故而强调做学问应当“深思慎取”,并举例充分肯定了古人对自然现象、客观事物的观察、思考“往往有得”,也是他们“求思之深”的结果,从而倡导了一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苏文”比“王文”晚写了30年。他不仅在理论上认同了王安石“深思慎取”的思想,而且在探名过程中还成功地实践了这一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对立统一。同样,《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虽然具有许多联系和共性,但也存在着诸多区别和差异。
  一、游山的目的不同
  两文虽同写游山,但游山的目的不同。苏轼游山是为探名石钟山命名的原由,他既不同意郦道元的“水石相搏”之说,更怀疑李渤的“以枹叩石”之说。故而亲临实地,探游揭秘,其所游山是有着鲜明的目的指向的。王安石游山,则无直接的功利目的,只是事后对未能“极夫游之乐也”的游山遗憾,耿耿于怀,借题发挥,张扬了一种人生哲理和生命感悟。
   二、阐发的哲理不同
  “苏文”借探游溯因,告知人们真知的获取依赖于“耳闻目见”的躬行实践,强调了实践对认知的决定作用,揭示了知和行的辨证关系,表现出对“实践论”的谋合与认同。它启迪人们要想获得真知灼见,了解事物真相,必须不迷信古人,不畏惧艰险,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勤于探求,才能把握事物的实质和本真。而“王文”则启示人们胜境的领略和成功的达成,必须以“志”、“力”、“物”为先决条件,离不开条件的奠基和促成。他更注重对“条件论”的开发与强调。文章启迪人们,要有出众的成就,须立志穷极险远,矢志不渝,“尽志”、“尽力”不懈追求,知难而进,方能深入洞府,领略奇观,无怨无悔矣。
   三、游山的结果不同
  苏轼偕长子苏迈夜泊绝壁之下深入考察,探明了石钟山命名的真因;纠谬反正,廓清了名实相左的迷雾。这一探游实践和惊喜发现,使他赢得了足一傲睨渔工水师、士大夫、郦元、李渤的值得夸耀的成就,为探游过程画上了完满的句号。王安石游华阳洞,则因后洞“深”、“难”、“奇”、“寒”,“来而记之者少矣”,便随“怠而欲出者”俱出,未能“极夫游之乐也”,留下了深深的悔恨和遗憾。
  四、描写的特点不同
  同样是描写叙述,苏轼更擅长精彩的描写。文中那段环境描写,绘形绘声,逼真传神,渲染出阴森突兀、凄厉可怖的气氛,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或惊、或恐,且喜、且谔,别有一番情趣。突出了作者深入“虎穴”,勇于探险,弄明就里的决心。优美的描写流露出文学家的神采和功底。而王安石则以朴实简练的叙述,客观自然的描写,直白无饰的语言,记录了游山实况,先叙后议,先具体后抽象,思想深刻,立意超卓,更具有政治家的简峻与深刻。
  五、结构的路向不同
  《石钟山记》以“两疑”为发端,以叙描为血肉,以义理为筋骨。《游褒禅山记》则以游山为行踪,以议论相“珠连”,以感悟为归旨。两文在结构路向和内在气脉上是有一定区别的。
  六、探游的行为不同
  王安石游山,由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就随“怠而欲出者”仓皇回首,未能尽兴领略“其见愈奇”的洞中景致,留下的是“于人为可讥”的笑柄和“在己为有悔”的自责,并由此反思感悟,要领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非“有志”、“尽力”不可。而苏轼在探游中则以截然相反的行为取向与王安石所言构成鲜明对比,石钟山不就是“险远”的“非常之观”吗?所见是“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巨壁怪石,所听是栖鹘“磔磔”有声的凄厉夜鸣和鹳鹤“咳且笑”似的恐怖怪叫。这令人胆颤的环境,决不逊于王安石游历后洞的艰险,但苏轼与苏迈长途“舟行”,暮夜探寻,并未见难而退,遂然遽返。而是克制住了“心动欲还”的恐惧,战胜了自己,坚持探察“噌吰”和“窽坎镗鞳声”与山石的关系,终于探明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获得了巨大的心理满足。
  
其他文献
我们知道,在生活中,学习好的同学,总有一套学习的有效方法。而很多同学为自己记忆力不好而感到苦恼。高中化学学习,需要记忆的内容相对较多:第一,化学本身有着独特的化学用语,如元素、原子、分子、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大部分必须记忆。第二,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取、用途等必须牢记,否则无法应用。因此,化学课堂教学除了要有严密的逻辑外,还需
摘 要:物理教学与美育相结合有重要的意义,物理学中有丰富的美育素材,这是自然美与艺术美总的统一。  关键词:物理教学;美学;美育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30-01    利用中学生爱美、追求美的心理,将物理教学与美育相结合,让学生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对发展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提高探究自然界的热情和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 要:本文重点谈论了新课程理念下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含义以及它的课堂中的应用,进而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的能力。谈及主体参与式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创造和谐的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  关键词:主体参与;课堂教学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68 -01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
提及学校管理,作为学校管理者以往更多注重地是如何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去约束教职工。这当然是有必要,因为一般情况是:校长管理教职工,教职工管理学生,即校长—教职工—学生,这需要一定规章制度去约束。但随着由传统教育机制向素质教育机制的转变,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规章制度的约束已经不能成为学校管理的重心,因为我们看到了人在整个学校管理系统中的中心地位,人有七情六欲,所以,学校管理尚须以人为本,用人
摘 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今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学生的思维欠主动、欠深度、欠广度,然后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给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良好环境”、“给学生以思维的武器”、“带着学生一起开动脑筋”、“强迫学生积极思维”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递进式的阐述,希望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减负增效;物理教学;思维;动脑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
摘 要:本文认为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最为基本,它是有效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提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愉悦感情的措施。  关键词:语文阅读;创设情境;愉悦空间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35 -01    一、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  美国著名教育家乔治波利亚说过:“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是重要的,然
1791年9月22日,英国萨里郡纽因顿一个贫苦的铁匠家庭里。一个小男孩呱呱坠地。   小男孩天资聪慧,是老师们眼中的“神童”。   他9岁那年。父亲去世。随着家庭经济的日渐窘困,初中还没有读完,他就不得不告别校园。进入当地一间私人书店当学徒,老板交给他的任务是,每天必须卖掉500份報纸。那一年,他才13岁。   一天卖500份报纸。的确是一份艰巨的工作。但和其他报童不同的是,小男孩并没有丝毫
摘 要:只有把握好历史教学与现实的结合点,才能抓准历史教学的切入点,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主要从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意义、历史教学如何联系现实以及历史教学中联系现实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联系;现实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84 -01   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那些自己能意识到的对实际生活起作用的知识最
在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    一、在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一)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平行、民主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相长,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  (二)激发
摘 要: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中,建立“教师合作组”,使得教师从灌输者走向引导者、从知识生产者变成了知识生产过程的管理者,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生本教育;教师合作组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4-021-01     一、“生本教育”中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模式是由澳大利亚教育学家比格斯在20世纪70年代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