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是一件小事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dyaq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一篇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曾引起文风大讨论,晦涩的语言、生僻的字词,看起来华丽丽,读起来头晕晕,多位大学教授下场点评,认为“没必要”“不提倡”“逻辑混乱和造作”。
  可就是这样一篇作文赚足了高考阅卷老师手里的分数。不过,这样的写作到了大学还能行得通吗?答案是否定的。从每年高校毕业论文答辩现场可见一斑:大量不成体统的论文总能让答辩老师们如鲠在喉、如芒在背,恨不能以头抢地,而后心灰意冷。
  一个问题摆在眼前:在十二年应试教育中重复训练,终于敲开大学校门,完成了从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进阶之后,高考生应该怎样调整自己、转变文风和模板思维,适应新的说理、写作和论证的要求?
  这是准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也是每一个离不开文字和表达之人的修行。作文和论文之区别,面上是文体差异,内里则折射着两种学习方式的差异。
  大学录取通知书已经上路,准大学生们不妨从“写作”开始预习,规划四年的学习生活。
  刘军强是中山大学教授,常年从事写作教学,他对大学生的说理写作能力洞若观火。主讲多期 《大学写作通识》后,他写成《写作是门手艺》一书。
  怎样转变写作思维?如何达到“既不痛苦,也不无聊”的写作境界?从作文到论文再到公共对话,中国学生有哪些突出问题,过程中我们又该反思什么?
  就这些话题,南风窗记者与刘军强教授展开了对话。

高考之后:不是上岸,而是下水


  南风窗:作文和论文有什么区别?
  刘军强:作文主要以应试为目的,经常是命题作文,讲究速战速决(闭卷40分钟800字),跑题和太出奇的思路会得低分。大学里的论文截然相反:开卷,自己找题目,动辄花几周时间自己找素材,自己论证,要说出一些“惊人之语”才能获得老师认可。
  这种“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学习方式,对大学新生来说挑战挺大的:他们得忍受多次修改的啰嗦,会统筹时间,没有标准答案或者范文的指引,老师们不太听俗套……但初入大学的学生是带着作文思维写论文。从教十几年,我基本没有见过论文写得不错的大学新生。
  作文和论文的区别,表面上是两种文体的不同,内里折射着两种学习方式的差异,深层对应着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结构性断裂。
  南风窗:为什么说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结构性断裂”?
  刘军强:高考是国家抡才大典,每年应考人数以百万计。要在如此大规模的遴选机制中保持公正,只能采取相对客观的、争议最小的方式,通常是标准化考试。这进而倒逼应考者以标准化的方式来备考。以写作为例,语文老师总会设计一些作文模版,背诵通用型的素材,例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我的很多學生高中都背过,现在仍然耳熟能详。
  由于中学生时间主要花在高考军备竞赛上,阅读量很难提高,更没时间去体验生活,阅读无字之书。所以,中国学生普遍存在阅读赤字和阅历赤字。到了大学,突然面对应用性、说理性、逻辑性强的写作要求,一时难以转变和适应。
  十二年备考—好大学—好工作—美好生活,这是许多家长和学生心目中的“单一赛道”。只要孩子考上好大学,父母就跟完成任务一样。“单一赛道”会形成隧道思维:眼里只盯着单一目标,忽略其他可能性。社会的攀比、商业利益进一步强化这一赛道的垄断性,例如学区房等等。但是,成年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个社会其实有很多小赛道。这些支流反而没那么辛苦。
  不过,小赛道严重考验父母的资源和规划能力。实际上到高中阶段,多数中国父母已经没有能力为自己的孩子规划人生,到了大学更是如此,因为现在专业太细分了。大学及之后职业生涯的专业细分本身就是对“单一赛道”的直接否定。
  当中学生升入大学,他们几乎是毫无准备地迎接完全不同的生活和学习方式,要面对很多不确定焦虑,论文只是一个缩影。有个热词叫“上岸”,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未来能“花园洋房牵着狗”吗?没这回事。考上大学其实是从所谓的单一赛道进入更大的不确定。不是上岸,而是下水,脚下是泥泞和沼泽。
趁早在大学期间掌握说理写作,可以为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就像美国作家威廉·津瑟所说:“无数事业上的起伏都起因于雇员有没有能力流畅地陈述事实、概述一次会议的内容,或阐述一种想法。”

  就拿写论文来说,论文没有标准答案,大学里很多课程没有教材,只有大堆的阅读材料,而且数量上不封顶。怎么阅读这些材料?怎样整理、合理引用它们?过去的作文训练没有涉及这些问题,更没有人告诉他怎么去提出一个好问题。所以好多大学生东拼西凑编辑一下,号称CV大法(Ctrl C, Ctrl V),最后查重不合格。心理问题由此而生,有的甚至因此轻生。

“大家有问题吗?”


  南风窗:大学生论文写作、说理写作一大突出问题是“缺乏问题意识”,“不提问文化”对它产生了什么影响?
  刘军强:“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没有问题作引导,写作就成了无趣且无用的无病呻吟。
  但课堂上学生似乎不太爱提问。快下课时,我会问:有问题吗?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甚至开小差的同学也会停下来,怕被我点起来。这就是课堂上常见的“不提问文化”。根源是我们缺少如何提问的训练。学生有的是怕问个傻问题丢脸,有的是不用功,因为好问题得花时间阅读思考才能提出来。当然,东亚文化环境下,大家比较讲究遵从权威,不太鼓励提问。
  南风窗:什么样的问题是真问题?
  刘军强:真问题得是真实发生了的,而不是虚拟幻想的问题。真问题是很多人在乎,而不是没人关心的问题。但我不觉得真问题和假问题之间有一条杠杠,其实有很多灰色地带。   南风窗:我们常说要找到一个“小切口问题”来研究,怎么理解?怎样避免“问题太小,两句话就说完了”的尴尬?
  刘军强:小问题的“小”意味着你能驾驭得了,大小取决于写作者的驾驭能力。另外,社会科学的小问题通常会比较聚焦,也容易跟外行讲清楚。例如你把问题说给一个老奶奶听,如果她听得懂,说明这个问题比较具体,如果听不懂的话,要么你没说清楚,要么这个问题过于庞大、不接地气。我要研究“大学生为什么爱逃课?”,这就是一个比较具体的问题。跟老人家也能讲明白。
  小问题很容易没话说。这就意味着得多搜集素材,提升信息颗粒度,达到对一件小事也有好多话可以说的程度。例如,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信息颗粒感就很强,连一把锄头用几年,折旧多少,一个佃农一年要多少钱才能够维持生活,都算出来了。调查如此扎实,才会对社会了解的精确。
  南风窗:大学普遍要求学生论文写出创新性”,学生普遍觉得难,这是一个合适的要求吗?
  刘军强:实质性的学术贡献对学者而言都很难。学生论文要写出创新性,其实更不容易。理论和概念都是化约性的,讲求以少胜多。所以,如果每个人都提出一个理论,都做出新模型,那么就乱套了。对本科生和硕士生,比较现实的就是扎扎实实做一个案例,分析一个数据,把一个事情说清楚,有一个不同寻常的观点。写作是一种思维操练,创新可遇不可求。
  学术创新是在沙子里淘金子,就好像创新药的研发。花费几亿美元,却不一定能成功研发出一款新药。写论文的成本也很高,文章传播范围也很小,但为什么学者还要做这个东西呢?为什么我们还要让年轻学生写这些东西呢?
  一方面,学生毕业后会进入写字阶层。他们的工作主要就是写材料:工作报告、会议纪要、年终总结、商业计划、情况说明、合作备忘录、招投标文件……这些文体并不追求作文式的文采,但讲求论文式的准确、清晰和逻辑。趁早在大学期间掌握说理写作,可以为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就像美国作家威廉·津瑟所说:“无数事业上的起伏都起因于雇员有没有能力流畅地陈述事实、概述一次会议的内容,或阐述一种想法。”
  说理写作背后是一套复杂的思维能力:敏锐的观察和提问能力、资料搜集与消化能力、抽茧剥丝的分析与论证能力、化无形为有形的整合能力、以读者为中心的共情和沟通能力。这些能力对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的竞争力有很强的外溢效果。
  另一方面,这是在维持一个知识生产的“常备军”。全社会未来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不确定的。我们需要积累一批具备解决新问题能力的人。而这种能力只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练习,只能通过写作来相互交流和积累。
  南风窗:写作中我们有一种“字数情结”,觉得越多越好,这是一种什么心态?
  刘军强:据我了解,国外论文大多是设置最高字数限制;国内则是设置最低字数。我猜测,我们做的是有罪推定,认为写少了肯定水平差,通过字数来表现努力程度。但实际上,短文章更難写,就像笔画越少,对画家的挑战越大。

自我觉醒


  南风窗:为什么经过四年甚至更久的写作训练,毕业论文依然成为老师和学生的相互折磨?这反映出学大学教育的哪些问题?
  刘军强:正如前面所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结构性断裂,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有的同学到了大学毕业其实思维还没有转过来。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们还缺少系统的写作训练。写作课在国内刚刚开始推广,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开设写作课。至于师资、教材等都比较稀少。
无论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我都推荐用写作来进行自我探索。不喜欢写论文,就写写身边的事情,写写父辈的生活。

  南风窗:大学阶段,写论文绕不开,但如果学生没兴趣怎么办?
  刘军强:老师们也不见得喜欢写论文。但论文只是载体而已,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训练工具。所以如果把写论文的过程看成是进一个思维的健身房,痛苦的过程如同是肌肉酸痛。经历过这些难受的阶段,肌肉纤维会变粗。
  我们要求学生写论文,实际上是想推动学生锻炼找到一个好问题的能力,以及信息收集和辨别能力,再就是运用证据去论证一个观点的能力。如果他们毕业时能做到这一点,意味着每年会有七八百万具备良好思维能力的人进入社会。反之亦然。
  如果社会上受过良好教育,具备良好说理、写作能力的人多了,那么整个社会的理性、共情能力会上升,沟通成本会下降,极端思维会受到遏制,大多数人会因此得益。
  南风窗:除了有助于顺利毕业,写作还有什么好处?
  刘军强:促进自我苏醒。高中及以前的生活基本上是程式化的(programmed),主要被别人安排。所以久而久之,一些同学就按照惯性往前走,随波逐流。脑子有点懵,不太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和兴趣。自我认知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你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自己的方向是哪里,这很重要。写论文至少让你有自己的观点,而且能通过论据自己捍卫自己。这本身就是自我苏醒的一步。
  南风窗:写作和对话都需要知识储备,你提到理想的知识结构是“理科生有人文素养”和“文科生有科学素养”,具体指的是什么?
  刘军强:提姆·库克说,我并不担心机器人像人一样思考,我担心人像机器一样思考。有人文素养的理科生是能共情的,他愿意跟人打交道,能够理解人性的复杂多变,所以不会简单地使用线性、程式化的方式思考问题。有科学素养的文科生,则不讨厌数字,敏感但不偏执。
  无论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我都推荐用写作来进行自我探索。不喜欢写论文,就写写身边的事情,写写父辈的生活。写作是人类进化的一种利器:我们并不完美,写作让我们严谨和条理;我们总会遗忘,写作让记忆得以保存;我们终将衰老,写作维持和扩展着我们的脑力;我们都将死去,对抗时间最有效武器莫过于写出“藏之名山”、被后人传诵的经典之作。
其他文献
2019年8月17日晚间,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一家饭店在婚宴高峰期遭到自杀式炸弹袭击,事后军警在现场警戒  喀布尔时间8月17日22时40分,位于喀布尔西南方向什叶派聚居区的一处人潮涌动的婚礼现场,发生自杀式爆炸。震耳欲聋的巨响和摧枯拉朽的冲击波过后,现场一片硝烟和哭喊,血淋淋的人体躯干四处零落。  当阿富汗警方和军队于数分钟后赶到时,现场又发生了第二次爆炸;也就是说,之前的爆炸仅仅是为了“诱杀”军警
李少威副主编  6月20日,甘肃庆阳西峰区,19岁的李姓女孩从一幢大厦的窗台一跃而下,结束了年轻而痛苦的生命。  小姑娘坐在危崖边缘的照片,至今看来仍让人悲不自禁。  然而就在那一刻,楼上楼下有一群无耻看客,一直在冷嘲热讽的怂恿她跳下去,并在她坠落瞬间欢呼叫好。在人性意义上,这些人早在女孩坠落前就已彻底死去,这一天,是这个可怜的女孩参与了一群无耻混蛋的人性葬礼。  恶得如此纯粹,实在令人不寒而栗,
一年多以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线上的教育、游戏、零售等等异常火爆。经常有朋友们问我,现在互联网经济那么发达,不出门就能购物,甚至一天三餐只需用手机点个外卖,那么,是不是对于大城市的多样性以及便利性我们就不再需要了,可以退回二三线城市里生活?对此,我想说,不是的。互联网的发展不会不需要大城市,反而更有利于大城市。  为什么呢?且听我慢慢道来。互联网在解决大城市的问题  制约大城市发展的,是大城
在全国各地行走,有些现象引起我的注意,比如地名。  在广西不少地方的村落、乡镇,甚至一些縣,地名经常叫“那X”,比如百色市有那坡县,再如钦州市下属的有那蒙镇,南宁市下属的有那龙镇、那马镇,田东县下属的有那拔镇,平果县下属的有那雷村、那卷村……  广西以“那”开头命名村落或乡镇的现象,过去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觉得就是个叫法和称谓,没什么值得探究。直到一些朋友第一次来到广西后,陆续向作为广西人的我提出
大选年又至,比起三年前,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少有人会再轻视特朗普。  对他来说,好消息也不少。经历弹劾案后民调看涨、就业数据和消费数据表现良好、中美经贸谈判迎来阶段性成果、民主党内缺乏有力竞争者,特朗普的连任前景似乎颇为乐观。  特朗普做对了什么?他有望连任吗?接下来的美国政局和中美关系又将如何演变?就这些问题,《南风窗》记者专访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周边战略研究中
反亚裔偏见根植于美国移民政策  美 《国家》8月9日至8月16日  长期以来,反移民偏见一直被当作政治权谋游戏的工具。在美国殖民时期,德国移民被英国殖民者当作敌人。但正是反亚裔运动以及对美国原住民和非裔黑人压迫的兴起,促进了曾四分五裂的欧洲移民群体集体“抱团”,将他们绑定为一个跨阶级的白人群体,并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种族化的“非法移民”概念。  1871年华人大屠杀和1882年排华法案等历史上令人无
中国何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企业就是最好的证明。  《财富》杂志日前公布了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在这份衡量全球大型公司实力的权威榜单中,中国公司共有120家上榜,非常接近美国的126家,远超排名第三位的日本52家。在营业收入排名上,前5名中有3家为中国企业,沃尔玛连续第5年成为全球最大公司,它和国家电网、中石化和中石油继续分列榜单前4位。  以华为、美的为代表的制造业企业,以及以阿
1940年的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攻克涞源县日军据点东团堡  193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急流险滩。从国际环境来看,紧随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是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瓦解。世界进入秩序崩塌时代。这种状态,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导致其对中国的欺凌更加肆无忌惮,最终演变成全面的侵华战争。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外部环境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外患。  中国那段历史的一个特点,是国际与国内因素之间
2018年10月24日,第四届中国(广东)国际“互联网 ”博览会在佛山举行。图为博览会上的季华实验室展区  上個月,央行刚发布了一篇题为《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的论文。论文直言不讳,改革开放后爆发的人口红利已逐渐消退,中国即将面对难以想象的经济风险。尤其在论文的最后部分有这么一句话,“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以此强调理工科教育的重要性,也就是基础科学和技术创新
《少年的你》剧照  叶繁如何也想不到, 一位12岁的阳光女孩,已经跟自杀的念头博弈了近5个年头。  叶繁是南方某城市的中学班主任,站上讲台第一年,她带了初一年级一个班。5月的某个周末,临近学生返校的时间,一位学生发来QQ消息:“老师,我想放弃了,强撑了很久,好累。”  叶繁对这位学生印象深刻,是她的课代表,刘希芮。她学习优秀,各方面表现很积极,甚至颇为阳光,人际关系正常,有固定的好友,在家长和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