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业中职学校在服务“三农”上,担负着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培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职责。如何适应当前新的形势,调整办学思路,转变服务职能,改革办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加大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力度,为农村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劳动者,是摆在当前农业中职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办学渠道;转移培训;创新机制
一、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在当前三农工作中重要地位和作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民。目前我国有13亿人口,8亿多在农村。占人口绝大多数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入手,大力发展教育,特别是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为农村人口受教育和接受培训提供更多的机会,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职业技能,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加快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建设步伐,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第一生产力中第一生产力。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农业教育,特别是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它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培养,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当前农业科技含量低、科技普及率低、技术装备水平低、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率低的现状,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要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加强农业科技体制和机制创新,切实解决农业科技存在的“四低”问题,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成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动力。
二、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质量和效益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中等职业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尤其是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以质量求生存,靠效益谋发展。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农村和农民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有长期为“三农”服务的优良传统,为农业和农村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扩招、普高升温,农技推广队伍体制、机制的改革,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着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出现一系列发展失调的问题,许多农业中职学校陷入了招生、办学的困境之中。教育质量是中等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很多学校却流行一种重当前功利,轻长远效益的急功近利的发展观,重数量轻质量、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就是这种发展观的重要表现。职业教育是培养有综合素质的、动手及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技能人才,而一些学校仍沿袭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认为实践不足可以在工作中弥补,而理论不足不易在工作中弥补,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
中等农业教育面临以上困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才和劳动者的需求取决于市场的需求,农业中专校由面向县、区、乡镇及农技推广部门办学,转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学校的办学模式、办学机制、培养目标、教学手段等还没完全转到市场运作的轨道上来,与市场对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劳动者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和制约了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是办学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调整变化的新形势下,农业中职学校在办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调整、教学手段改进等方面明显滞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专业优势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农业中职学校在招生困难的情况下,为了生存不得放弃优势的农科类专业,办一些市场需要的非农专业。而这些专业师资力量、教学设置不强,缺乏专业优势,在生源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仍处于劣势;四是传统意识的作祟。由于歧视农业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加上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农业与非农业、城市与乡村、工人与农民的差别和身份界限,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格局还没根本改变,使得许多农村学生也不愿读农校,认为学农甩不掉“农字”、脱不了“农皮”,觉得低人一等,从而不愿报考和就读农校,导致近年农业中职校招生持续滑波。
三、提升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措施与途径
1.深化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改革,突出办学特色。中等农业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在于创新。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只有面向市场,面向“三农”,深化改革,不断创新,才有生机和活力。各中等农业职业学校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扩大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办学特色。积极推行“定单办学、以需订培、以培供需、校企合作、校乡结合、学校+基地+农户”等多种办学形式。即市场和农村需要什么专业,就办什么专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以特色和质量求生存,以改革和创新促发展。三要按“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
2.面向市场,创新机制,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不仅对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可以缓解目前农业中职学校生源不足,办学规模萎缩的矛盾,盘活学校闲置的资产和资源。农业中职学校要主动面向市场,创新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良师资、优质教学设备,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同时,加强就业指导,提供就业服务,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3.坚持农科教相结合,发挥农业中职学校科技服务“三农”的作用。农业中职学校办学多年,其师资大都是农业本科院校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优势。积极开展农业科研成果和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组织科技下乡、科技支村、科技赶场和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扶贫等活动,把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推广到田间地头,传播到千家万户,真正进村落地,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发挥积极的服务作用。
4.积极拓宽办学渠道。职业教的特声与和三气多养吕标决定了职业学校不能故步自封、因循守旧,而要走出薰清暑一方面,要与本地区有关企业联合办学.既解决企业培-养技术人才周期长、费用高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吸学校招生难、实习难、就业难的间题,此外,省内各职业学校之间要消除偏见,打破界限,联合办学,解决条块分割司题,通过联合产生强化效应,‘实现资共享,提高办学效益。
【关键词】办学渠道;转移培训;创新机制
一、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在当前三农工作中重要地位和作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民。目前我国有13亿人口,8亿多在农村。占人口绝大多数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入手,大力发展教育,特别是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为农村人口受教育和接受培训提供更多的机会,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职业技能,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加快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建设步伐,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第一生产力中第一生产力。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农业教育,特别是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它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培养,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当前农业科技含量低、科技普及率低、技术装备水平低、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率低的现状,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要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加强农业科技体制和机制创新,切实解决农业科技存在的“四低”问题,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成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动力。
二、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质量和效益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中等职业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尤其是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以质量求生存,靠效益谋发展。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农村和农民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有长期为“三农”服务的优良传统,为农业和农村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扩招、普高升温,农技推广队伍体制、机制的改革,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着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出现一系列发展失调的问题,许多农业中职学校陷入了招生、办学的困境之中。教育质量是中等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很多学校却流行一种重当前功利,轻长远效益的急功近利的发展观,重数量轻质量、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就是这种发展观的重要表现。职业教育是培养有综合素质的、动手及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技能人才,而一些学校仍沿袭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认为实践不足可以在工作中弥补,而理论不足不易在工作中弥补,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
中等农业教育面临以上困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才和劳动者的需求取决于市场的需求,农业中专校由面向县、区、乡镇及农技推广部门办学,转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学校的办学模式、办学机制、培养目标、教学手段等还没完全转到市场运作的轨道上来,与市场对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劳动者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和制约了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是办学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调整变化的新形势下,农业中职学校在办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调整、教学手段改进等方面明显滞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专业优势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农业中职学校在招生困难的情况下,为了生存不得放弃优势的农科类专业,办一些市场需要的非农专业。而这些专业师资力量、教学设置不强,缺乏专业优势,在生源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仍处于劣势;四是传统意识的作祟。由于歧视农业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加上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农业与非农业、城市与乡村、工人与农民的差别和身份界限,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格局还没根本改变,使得许多农村学生也不愿读农校,认为学农甩不掉“农字”、脱不了“农皮”,觉得低人一等,从而不愿报考和就读农校,导致近年农业中职校招生持续滑波。
三、提升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措施与途径
1.深化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改革,突出办学特色。中等农业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在于创新。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只有面向市场,面向“三农”,深化改革,不断创新,才有生机和活力。各中等农业职业学校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扩大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办学特色。积极推行“定单办学、以需订培、以培供需、校企合作、校乡结合、学校+基地+农户”等多种办学形式。即市场和农村需要什么专业,就办什么专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以特色和质量求生存,以改革和创新促发展。三要按“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
2.面向市场,创新机制,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不仅对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可以缓解目前农业中职学校生源不足,办学规模萎缩的矛盾,盘活学校闲置的资产和资源。农业中职学校要主动面向市场,创新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良师资、优质教学设备,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同时,加强就业指导,提供就业服务,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3.坚持农科教相结合,发挥农业中职学校科技服务“三农”的作用。农业中职学校办学多年,其师资大都是农业本科院校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优势。积极开展农业科研成果和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组织科技下乡、科技支村、科技赶场和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扶贫等活动,把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推广到田间地头,传播到千家万户,真正进村落地,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发挥积极的服务作用。
4.积极拓宽办学渠道。职业教的特声与和三气多养吕标决定了职业学校不能故步自封、因循守旧,而要走出薰清暑一方面,要与本地区有关企业联合办学.既解决企业培-养技术人才周期长、费用高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吸学校招生难、实习难、就业难的间题,此外,省内各职业学校之间要消除偏见,打破界限,联合办学,解决条块分割司题,通过联合产生强化效应,‘实现资共享,提高办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