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的猫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sbz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不知道那只猫为什么还在外面。外面下着雨,猫已经叫了好一会儿了。它应该是被方便面的味道吸引过来的,他想,可惜我吃完就把汤倒掉了,不然可以让它尝一尝。
  他租住在一栋三层小楼的阁楼,窗外是小楼旁边车库的铁皮屋顶。天黑后雨渐渐大起来,风带着雨水往屋里钻,他就把窗户关起来了。
  本来心情还不错,他正边喝茶边看书,然后就听见窗外传来了猫的叫声。“喵……喵……喵……”猫的叫声仿佛浸透了凄凉,和着雨水滴落在屋顶的声音,显得格外瘆人。怎么回事?他走近窗边,借着室内投出去的灯光搜索猫,可看到的只是白茫茫的一片雨幕。
  好吧,他又回去喝茶。阁楼太小了,只放着一张床和一张小桌,他就坐在床上喝茶,鼻子里还闻到一股刚才吃的方便面的味道。可怜的猫,听声音还很小,它不应该在外面的。下那么大的雨,早就淋得湿透了吧,也许我应该让它进来,再给它点儿吃的。它可能饿很久了,不然也不会一直待在外面不肯走。
  他又马上否定了这个想法。阁楼本来就够小的了,要是再让一只来路不明的猫进来,肯定会弄得乱七八糟;如果这只猫带有虱子和跳蚤之类的,可就够受的了。
  “喵……喵……喵……”这叫声听起来像是婴儿的哭声。他极力排遣内心的愧疚:我对它并不负有责任,它就这样找上门来又何尝想过我的处境?因为帮助别人而倒霉的事我做过不少了,猫啊猫,你应该去找有钱人家才是……
  他尽快喝完茶,把灯关掉,然后躺在床上。
  它该走了吧……
  可是并没有,猫的叫声像雨滴一样敲打着窗户。够了!可恶的家伙,我对你的境况根本就无能为力,为什么还缠着我不放?就凭这无耻的做法,就算淋死在我窗前我也不管。
  他用两片纸巾堵住耳朵,又用被子蒙过头,尽力想睡去:可是这种做法只是把雨声过滤掉了,猫的叫声却很清晰地传到耳朵里,仿佛那叫声是从他心里发出来的。
  这时他想起了另一只猫,他还很清楚地记得它们出生的日子。那是端午节,大家吃完晚饭后才发现家里的母猫不见了,最后在阁楼发现它生了三只小猫。它们闯了不少祸,也给家里带来了不少欢乐。因为养不起,后来都把它们送人了。有一天放学回家路过一户人家时,一只小猫竟然跟了上来!他认出那正是送人的其中一只小猫。它一直跟着,他也想带它回家,可是走着走着他又开始犹豫了。他开始奔跑,可是小猫还是紧紧地跟着。回家的路上有一条浅浅的河,河道里摆了几块石头以免弄湿鞋,他很快就过去了,回头看时,却发现小猫坐在河的另一边——它太小了,根本过不来。他始终没跟人说过这件事,后来在那户人家又见过那只猫,它长大了,已经不认得他了。后来母猫也走丢了,家里就再没养过猫。
  他忘不了那只小猫咪在河对岸看着他的样子。
  它以为我会带它回家的吧。
  后来他也离开了家,住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現在听着窗外那只猫的叫声,他的心里被某种柔软的东西填满了,眼角流下的泪水濡湿了堵着耳朵的纸巾。
  我应该帮帮它!
  他抹了抹眼泪,一把掀开被子,开了灯后光着脚走到窗前,一打开窗户雨水就直打在脸上。他伸出头,左右张望一下,就发现一双直勾勾地瞪着他的黄澄澄的眼珠。顾不得倾盆大雨,他双手攀附着窗户,上身尽力往外倾。没等他满怀深情地“喵”出来,那只猫已飞快地转过身,悄无声息地消失在黑暗中了。
  [责任编辑 王彦艳]
其他文献
春节的探亲假眨眼过去一多半,木子才由家里的亲戚介绍和云见了面。云婷婷地站着,用白眼珠翻着木子的身体几个来回,才说:“年底能退伍吗?能退伍咱们就谈,不能退伍就别浪费时间了。”木子用军人队列那种标齐排面的眼睛余光充分“标”完了云,咬咬牙说:“能!”云这才落落大方地在公园的长条椅子上坐了下来。  五天后,木子与云道别。云很冷淡,毕竟才见了三次面,啥都还没“热”起来。木子怕冷场,就没话找话说:“要不,你五
期刊
秋日里,有两种花开在家门口,一是粉豆花,二是喇叭花。前者傍黑开,后者清早开。一个站在墙根下,一个攀在篱笆上,都不知道疲倦,今儿开、明儿开、后儿还开……要问啥时候种了这两种花,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反正是,冷不丁一瞧,花就开了。  粉豆花色彩杂,红的、粉的、紫的、黄的……闹哄得不得了,翌日晨太阳一出来,花儿说谢就谢了,不拖泥不带水,随后结个黑色的种子,惹得孩子们伸手去捉。喇叭花则定时定点上白班儿,很
期刊
隔壁的王胡子,胡子很长。  他头上的绒线帽一年四季都没有摘下来过。  绒线帽四周松散地积着一些细软的黄发丝,和他下巴颏上金黄发亮的胡须对应着。他在黄昏光线映照下的侧影,显得慵懒高贵又汗津津的。  王胡子喜欢看书,不挑书,收来的小学语文课本他也读得津津有味。  这不,此刻眯着眼的王胡子正在认真地读一本书——华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实用多功能万年历》。书是旧书,旧得很不一般,有些页角很固执地卷着,这
期刊
栓柱巡山回来,没有回家,在村头折了个弯儿,气冲冲地朝村支书家走去。人未进屋,栓柱先嚷開了:“我的支书大人,我东山坳种的那些姜一夜之间全被人偷了,你看怎么办吧!”  二喜披了件外衣从屋子里踱出来:“怎么办?待我了解清楚,抓到了偷姜贼轱辘赔你呗!”  栓柱吐了口唾沫说:“屁,等你个二喜了解清楚,咱村的姜恐怕都让贼捋光了。”  按说,被人直接呼叫大名而不叫官名应该生气,但二喜不生气,二喜还是那副慢腔调:
期刊
扎西才让,藏族,甘肃甘南人。作品见于《西藏文学》《芳草》《滇池》《百花园》等文学期刊,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小小说选刊》等刊转载。曾获敦煌文艺奖、黄河文学奖、梁斌小说奖等文学奖项。著有散文集《诗边札记:在甘南》、中短篇小说集《桑多镇故事集》。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五位甘南作家组成洮河流域考察采风小组,自甘南合作启程,先后抵达青海省海南州河南县代富桑草原(洮河源头)——甘肃省甘
期刊
敷过面膜后,化好妆,挑挑拣拣,换了几件衣服,戴上久藏箱底的首饰,对着镜中的新形象,抿嘴一笑。  这次,我是认真的。  提早到了茶室。环视四周,前面一对男女喝着菊花茶,说着话。后面两个男人,饮着红茶,無话。角落一个女人,看着书,啜着茉莉茶,很是秀气。  服务员问我:“要什么茶?”我摆摆手。他不到,我怎能先喝?  有人进来了。好潇洒。应该是他。感觉他正向我走来。我紧张起来,额头沁出微汗。好,终于见面了
期刊
2014年2月,春节已过,元宵未到,我百无聊赖,又若有所待。在亲戚朋友中耳闻目睹的事浮上心头,我开始写《祖母》,第一句就吓了我一跳:“我的祖母年轻时一定是个风骚泼辣的主。”这个祖母的原型当然不是我祖母,但即便是,如果这样开笔了,我是否还能遏止自己呢?  我隐约记得,之前,我刚看了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我喜欢。我发现人性的灰色地带,正是小说畅游的地方。  也许对小说家来说,这是常识。但我不是小说家
期刊
杨小娟下放时叫刘红旗,这是她的本名,她没打算再做杨小娟。她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  但是,回团的前一晚,她还是失眠了。她的脑中,一直回响着《英台吊孝》的唱段,结尾的那句,反反复复地缭绕在耳际:“梁兄啊,不求同生求同死!”这是母亲杨素娟生前演的最后一出戏。很多剧团演这一场时,只摆出素桌白帷,以示梁山伯已亡。而他们团,一直是旧式演法,梁山伯必须直挺在床上。母亲曾说:“只有这样,才能演得感天动地。”有一回
期刊
写小说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更有条理,不紧不慢——写长篇小说就得这样。写诗是一种自由漂移状态。我写一首诗,常常是源于一串词语。我能想到的唯一一种好比喻是科学的比喻:在过饱和的溶液里再滴入一滴液体,让溶液变得透明。我并不觉得自己在诗歌里解决了问题,我只是揭示了问题,而长篇小说似乎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个时候——也就是我写诗的时候——我并不这么想,我并不知道自己正在被引往下一部长篇的路上。只有当我写完了
期刊
人瘦成一把骨头,二叔。  祖母在世的时候,总是说:“要是换成现在,你二叔也能考上大学。”只要看看堂弟,就能推知一二。堂弟是我们镇上唯一考上北大的人,如今在北京一个机关工作。农家子弟能走到这一步,还不是全靠脑袋瓜儿灵?  二叔只读过小学,可是他心灵手巧,什么都会。家里坐的藤椅,是他自编的。藤椅的纹路,一丝不乱。桌子柜子,也是自制的。这不稀奇,稀奇的是连木工的刨子也是自制的。至于当泥水匠、水电工,就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