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防治腹部术后伤口裂开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1~2008年发生的腹部术后伤口裂开病例19例。结果:及时清创,减张缝合,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18例痊愈,1例死亡。结论:重视对影响伤口裂开的患者体质因素和医源性因素的处理,正确运用缝合技术,可有效地预防腹部手术切口裂开,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关键词 腹部伤口裂开 手术 缝合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048
伤口裂开是外科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不仅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同时也给病人的身心造成巨大伤害。
近年来,由于老年、肥胖患者的增加以及术中电刀的应用等因素,腹部伤口裂开的发生率较其他术后并发症有增多的趋势,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临床问题。
资料与方法
我院1991~2008年19例腹部术后伤口裂开病例,男15例,女4例。年龄29~76岁,平均54.5岁;其中29~39岁1例,40~59岁7例,60岁以上11例。
病种及切口类型:恶性肿瘤病人12例(63.2%),因急腹症、外伤等行急症手术7例(36.8%);上腹部正中切口2例,右上腹经腹直肌切口6例,左上腹经腹直肌切口2例,右下腹经腹直肌切口5例,右下腹腹直肌旁2例,左下腹经腹直肌及左上腹肋下斜切口各1例。
缝合方法:本组19例中17例用7号丝线交替间断结节缝合腹膜,其他各层均分别按层次间断缝合,2例采用按上述方式缝合后附加双7号线腹膜外全层减张缝合。术中有17例采用电刀切开、止血。
裂开时间:本组伤口裂开最早发生在术后第6天,最迟发生在术后第15天,平均9.6天,术后第7~10天内发生者共计13例,约占全组病例的68.4%。
裂开类型:全层裂开2例(10.5%);浅层裂开5例(26.3%);深层裂开12例(63.2%)。
裂开诱因:剧烈咳嗽、气喘5例,术后严重腹胀3例,伴伤口感染15例,腹水外溢2例,切口血肿2例,无明显诱因1例。其中合并两种以上者12例。实验室检查:血浆白蛋白﹤35g/L者13例,最低为19g/L,血红蛋白﹤110g/L者11例,最低为41g/L。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7例,合并呼吸系统疾患的患者5例,伴腹水患者9例。
伤口裂开的处理:诊断伤口裂开后8小时以内急诊再次缝合12例,采用全麻4例,硬膜外麻醉5例,局麻3例。均采用双7号丝线腹膜外全层减张缝合,针距约2cm。2例采用伤口换药,待伤口清洁,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再次缝合。3例采用伤口换药,肉芽组织生长自然愈合,均为浅层裂开者。2例伤口深层裂开者采用非手术治疗,留待以后按切口疝处理。以上病例除1例因ARDS死亡外,均治愈。
讨 论
伤口愈台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影响因素很多,我们将其分为体质因素和医源性因素。
体质因素:①性别和年龄:一般认为男性较女性更易发生伤口裂开。因为男性腹部肌肉张力大,腹壁紧张,且以腹式呼吸为主;而女性尤其经产妇的腹壁较松驰,以胸式呼吸为主。故男性术后并发腹胀易影响伤口愈合,而女性别对一般腹胀有一定抵抗力[1]。本组19例中男15例,女4例。与文献记载接近[2]。此外,老年人因多患有各种慢性疾病,体质弱,组织愈台能力低下,腹壁肌肉组织萎缩,因而易发生伤口裂开,我院19患者例中60岁以上者11例(57.9%),较文献报道的46%偏高[3]。
②全身营养情况:动物实验表明饥饿引起体重减轻,明显延迟伤口的愈合。蛋白质缺乏使炎症期延长,影响纤维组织增生。本组病例中血浆白蛋白﹤35g/L者13例(68.4%)。
③并發症:本组病例中有合并手术病因以外的其他系统器官疾病,如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腹水等,有的可直接导致贫血、低蛋白血症的发生,有的则使腹内压明显增高,加大伤口张力,导致伤口愈合不良,易发生伤口裂开。另外一些药物如类固醇可促进分解代谢,抵销蛋白的合成作用,显著延迟胶原的合成和创口的愈合[4]。
医源性因素:①切口的选择:一般认为上腹部切口较下腹部切口裂开率高,而直切口特别经腹直肌切口较其他切口裂开率高。本组病例上腹部直切口10例,占52.6%,上下腹部经腹直肌切口14例,占73.6%,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切口。
②缝合技术:我们认为缝合技术上应注意:腹部分层常规间断缝合,后鞘在缝合时不能遗漏,组织缝合确切可靠,距边缘﹤0.5cm左右进出针较为合适;避免出现血肿和有死腔存留;如有营养不良,腹胀、腹水等因素存在时,应作3~4针全层减张缝合。
③电刀的使用:实验发现用电刀切开的伤口比用解剖刀切开的伤口(在10~20天)其愈合强度要减低1/3[5]。应该合理使用电刀,以细而尖的电极,采用无放电火花的合适功率,距脂肪组织一定微小空间进行切割,尽量缩短电刀与组织接触时间并避免反复切割,以免造成组织坏死。
④伤口裂开的处理:一旦发现腹部伤口全层裂开,应立即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及肠管,防止污染,置胃肠减压,同时将病人送手术室。
参考文献
1 Sorensen LT,Hemmingsen U,Kallehave F,et al.Risk factors for tisste and wound complication in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Ann Surg,2005,241(4):654-658.
2 张祖荀,等.腹部手术并发症及其处理.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1:68-73.
3 方善德,等.腹部外科再次手术.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2-14.
4 Kihara A,Kasamaki S,Kamano T,et al.Abdominal wound dehiscence in patients receving long-term steroid treatment.J Int Med Res,2006,34(2):223-230.
5 RappaportWD,Hunter GC,Allen R,et al.Efect ofelectrocauteryon wound healing in midline laparotomy incisions.Am J Surg,1990,160(6):618.
关键词 腹部伤口裂开 手术 缝合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048
伤口裂开是外科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不仅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同时也给病人的身心造成巨大伤害。
近年来,由于老年、肥胖患者的增加以及术中电刀的应用等因素,腹部伤口裂开的发生率较其他术后并发症有增多的趋势,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临床问题。
资料与方法
我院1991~2008年19例腹部术后伤口裂开病例,男15例,女4例。年龄29~76岁,平均54.5岁;其中29~39岁1例,40~59岁7例,60岁以上11例。
病种及切口类型:恶性肿瘤病人12例(63.2%),因急腹症、外伤等行急症手术7例(36.8%);上腹部正中切口2例,右上腹经腹直肌切口6例,左上腹经腹直肌切口2例,右下腹经腹直肌切口5例,右下腹腹直肌旁2例,左下腹经腹直肌及左上腹肋下斜切口各1例。
缝合方法:本组19例中17例用7号丝线交替间断结节缝合腹膜,其他各层均分别按层次间断缝合,2例采用按上述方式缝合后附加双7号线腹膜外全层减张缝合。术中有17例采用电刀切开、止血。
裂开时间:本组伤口裂开最早发生在术后第6天,最迟发生在术后第15天,平均9.6天,术后第7~10天内发生者共计13例,约占全组病例的68.4%。
裂开类型:全层裂开2例(10.5%);浅层裂开5例(26.3%);深层裂开12例(63.2%)。
裂开诱因:剧烈咳嗽、气喘5例,术后严重腹胀3例,伴伤口感染15例,腹水外溢2例,切口血肿2例,无明显诱因1例。其中合并两种以上者12例。实验室检查:血浆白蛋白﹤35g/L者13例,最低为19g/L,血红蛋白﹤110g/L者11例,最低为41g/L。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7例,合并呼吸系统疾患的患者5例,伴腹水患者9例。
伤口裂开的处理:诊断伤口裂开后8小时以内急诊再次缝合12例,采用全麻4例,硬膜外麻醉5例,局麻3例。均采用双7号丝线腹膜外全层减张缝合,针距约2cm。2例采用伤口换药,待伤口清洁,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再次缝合。3例采用伤口换药,肉芽组织生长自然愈合,均为浅层裂开者。2例伤口深层裂开者采用非手术治疗,留待以后按切口疝处理。以上病例除1例因ARDS死亡外,均治愈。
讨 论
伤口愈台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影响因素很多,我们将其分为体质因素和医源性因素。
体质因素:①性别和年龄:一般认为男性较女性更易发生伤口裂开。因为男性腹部肌肉张力大,腹壁紧张,且以腹式呼吸为主;而女性尤其经产妇的腹壁较松驰,以胸式呼吸为主。故男性术后并发腹胀易影响伤口愈合,而女性别对一般腹胀有一定抵抗力[1]。本组19例中男15例,女4例。与文献记载接近[2]。此外,老年人因多患有各种慢性疾病,体质弱,组织愈台能力低下,腹壁肌肉组织萎缩,因而易发生伤口裂开,我院19患者例中60岁以上者11例(57.9%),较文献报道的46%偏高[3]。
②全身营养情况:动物实验表明饥饿引起体重减轻,明显延迟伤口的愈合。蛋白质缺乏使炎症期延长,影响纤维组织增生。本组病例中血浆白蛋白﹤35g/L者13例(68.4%)。
③并發症:本组病例中有合并手术病因以外的其他系统器官疾病,如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腹水等,有的可直接导致贫血、低蛋白血症的发生,有的则使腹内压明显增高,加大伤口张力,导致伤口愈合不良,易发生伤口裂开。另外一些药物如类固醇可促进分解代谢,抵销蛋白的合成作用,显著延迟胶原的合成和创口的愈合[4]。
医源性因素:①切口的选择:一般认为上腹部切口较下腹部切口裂开率高,而直切口特别经腹直肌切口较其他切口裂开率高。本组病例上腹部直切口10例,占52.6%,上下腹部经腹直肌切口14例,占73.6%,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切口。
②缝合技术:我们认为缝合技术上应注意:腹部分层常规间断缝合,后鞘在缝合时不能遗漏,组织缝合确切可靠,距边缘﹤0.5cm左右进出针较为合适;避免出现血肿和有死腔存留;如有营养不良,腹胀、腹水等因素存在时,应作3~4针全层减张缝合。
③电刀的使用:实验发现用电刀切开的伤口比用解剖刀切开的伤口(在10~20天)其愈合强度要减低1/3[5]。应该合理使用电刀,以细而尖的电极,采用无放电火花的合适功率,距脂肪组织一定微小空间进行切割,尽量缩短电刀与组织接触时间并避免反复切割,以免造成组织坏死。
④伤口裂开的处理:一旦发现腹部伤口全层裂开,应立即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及肠管,防止污染,置胃肠减压,同时将病人送手术室。
参考文献
1 Sorensen LT,Hemmingsen U,Kallehave F,et al.Risk factors for tisste and wound complication in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Ann Surg,2005,241(4):654-658.
2 张祖荀,等.腹部手术并发症及其处理.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1:68-73.
3 方善德,等.腹部外科再次手术.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2-14.
4 Kihara A,Kasamaki S,Kamano T,et al.Abdominal wound dehiscence in patients receving long-term steroid treatment.J Int Med Res,2006,34(2):223-230.
5 RappaportWD,Hunter GC,Allen R,et al.Efect ofelectrocauteryon wound healing in midline laparotomy incisions.Am J Surg,1990,160(6):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