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要求教师不断探索并创新科学教学的方式,提高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热爱程度,加强对培养并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视,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协调发展。笔者在本文提出了以下四点培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策略: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导入;借助实物向学生呈现科学知识;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自然事物;设计直观的演示操作形成表象。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科学素养;有效策略
由于大部分教师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体验和感受,学生被动地、无自主权地学习科学知识,使学生逐渐产生消极的情绪,阻碍了小学生科学综合素养的发展。为了改变上述现状,教师应该立足于科学课堂,适当地运用多种教学资源,组织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动欢快的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究逐渐习得科学知识,从而有效地提升其科学探究能力等综合素养。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导入能够给学生的感官带来更多的冲击,使他们直接地感知科学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内心想要探究科学现象的兴趣,使其保持兴致勃勃的学习状态。通过多媒体传授科学知识,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初步印象,有利于提高学生参加探究科学知识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教师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进行如下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组不同的声音,请你们仔细感受自然界中的声音!”教师提前制作与本节内容相关的课件,向学生播放水流的滴滴声、跑步的咚咚声、鸟儿的叽叽喳喳……这些给学生的听觉带来了不一样的刺激,初步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界中声音的探究兴趣,使學生上课的状态更为专注。师:“你们还能举出哪些声音的例子呢?再说一说声音的具体用途。”生一:“古筝的声音能愉悦人的心灵。”生二:“汽车喇叭的声音能让人预知马路上的危险。”……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导入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科学课堂,激发了学生对声音进行探究的兴趣。
二、借助实物向学生呈现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实物情境就是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接受新的科学知识,给他们的视觉、触觉等感官带来一定的冲击,这样的实物情境能够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初步印象,也能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师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岩石”时,设计以下活动。师:“同学们,大家今天带了很多岩石,你们都是从哪里收集到的呀?”通过交流经历培养学生对岩石的探究兴趣。师:“老师也带来一些独特的岩石,你们能观察到岩石的特点吗?你们会用什么方法观察?”生一:“我用眼睛可以看到岩石的形状以及大小。”生二:“我用手触摸可以感觉它是否光滑。”……学生逐渐对岩石的特征形成初步的表象,与此同时进行详细的记录,最终针对岩石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观察实物的能力。
三、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自然事物,增强热爱科学的意识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自身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相对比较灵敏,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自然界中的科学现象和事物,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对科学事实的表象,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热爱科学的意识。因此,要想让学生对具体事物认识地更加深刻,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自身的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让学生从整体上对事物的特征有一个认识,从而形成较为深刻的表象。
例如,教师在教学“运动和摩擦力”时,设计以下课堂活动。师:“同学们,进入冬天你们在感到冷的时候总是搓一搓手。为什么搓手就会让人觉得暖和?”生:“不知道。”师:“现在你们将手掌放在课桌上面,轻轻地向前推一下,会有什么感觉?”生一:“很难推。”生二:“感觉桌面在阻碍我往前推。”师:“这种阻碍你的力量就是摩擦力,你们能用语言复述一下手掌的触觉吗?”……教师最后总结摩擦力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触觉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帮助学生重组已经形成的表象,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程度。
四、设计直观的演示操作形成表象,构建概念并提升素养
在学生构建科学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的演示操作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上的探究活动中,能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便于学生形成深刻的科学表象。在演示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时刻记录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同时结合教师的讲解,逐渐深化自己所习得的科学知识,使形成的表象更加清晰,从而帮助学生重新构建相应的概念。
例如,教师在教学“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时,设计以下活动。师:“同学们,请大家观察高锰酸钾颗粒,你们猜一猜将它放在水中会发生什么呢?现在老师将高锰酸钾放到水中,你们要认真看发生的变化。”教师通过自己的演示和操作,使学生直观地获得相关表象。师:“有什么变化?”生一:“颗粒在杯中逐渐下沉,颗粒的形状渐渐变小,最后直接看不见颗粒。”生二:“颗粒将碰到的水染上紫色,并逐渐扩散,直到将整杯水染上色,最终水的颜色变得均匀。”……通过一系列的直观操作和观察,学生了解了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具体变化,逐渐掌握“溶解”的科学概念,初步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严格遵循先进的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原有的科学经验和认知以及对课堂实践活动的接受程度,在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条件,教师适时地给予引导,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逐渐发现事物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岚.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J].学周刊,2019(31):36.
[2]张蕾.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策略[J].江西教育,2019(18):62.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科学素养;有效策略
由于大部分教师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体验和感受,学生被动地、无自主权地学习科学知识,使学生逐渐产生消极的情绪,阻碍了小学生科学综合素养的发展。为了改变上述现状,教师应该立足于科学课堂,适当地运用多种教学资源,组织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动欢快的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究逐渐习得科学知识,从而有效地提升其科学探究能力等综合素养。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导入能够给学生的感官带来更多的冲击,使他们直接地感知科学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内心想要探究科学现象的兴趣,使其保持兴致勃勃的学习状态。通过多媒体传授科学知识,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初步印象,有利于提高学生参加探究科学知识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教师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进行如下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组不同的声音,请你们仔细感受自然界中的声音!”教师提前制作与本节内容相关的课件,向学生播放水流的滴滴声、跑步的咚咚声、鸟儿的叽叽喳喳……这些给学生的听觉带来了不一样的刺激,初步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界中声音的探究兴趣,使學生上课的状态更为专注。师:“你们还能举出哪些声音的例子呢?再说一说声音的具体用途。”生一:“古筝的声音能愉悦人的心灵。”生二:“汽车喇叭的声音能让人预知马路上的危险。”……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导入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科学课堂,激发了学生对声音进行探究的兴趣。
二、借助实物向学生呈现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实物情境就是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接受新的科学知识,给他们的视觉、触觉等感官带来一定的冲击,这样的实物情境能够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初步印象,也能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师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岩石”时,设计以下活动。师:“同学们,大家今天带了很多岩石,你们都是从哪里收集到的呀?”通过交流经历培养学生对岩石的探究兴趣。师:“老师也带来一些独特的岩石,你们能观察到岩石的特点吗?你们会用什么方法观察?”生一:“我用眼睛可以看到岩石的形状以及大小。”生二:“我用手触摸可以感觉它是否光滑。”……学生逐渐对岩石的特征形成初步的表象,与此同时进行详细的记录,最终针对岩石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观察实物的能力。
三、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自然事物,增强热爱科学的意识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自身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相对比较灵敏,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自然界中的科学现象和事物,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对科学事实的表象,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热爱科学的意识。因此,要想让学生对具体事物认识地更加深刻,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自身的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让学生从整体上对事物的特征有一个认识,从而形成较为深刻的表象。
例如,教师在教学“运动和摩擦力”时,设计以下课堂活动。师:“同学们,进入冬天你们在感到冷的时候总是搓一搓手。为什么搓手就会让人觉得暖和?”生:“不知道。”师:“现在你们将手掌放在课桌上面,轻轻地向前推一下,会有什么感觉?”生一:“很难推。”生二:“感觉桌面在阻碍我往前推。”师:“这种阻碍你的力量就是摩擦力,你们能用语言复述一下手掌的触觉吗?”……教师最后总结摩擦力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触觉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帮助学生重组已经形成的表象,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程度。
四、设计直观的演示操作形成表象,构建概念并提升素养
在学生构建科学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的演示操作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上的探究活动中,能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便于学生形成深刻的科学表象。在演示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时刻记录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同时结合教师的讲解,逐渐深化自己所习得的科学知识,使形成的表象更加清晰,从而帮助学生重新构建相应的概念。
例如,教师在教学“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时,设计以下活动。师:“同学们,请大家观察高锰酸钾颗粒,你们猜一猜将它放在水中会发生什么呢?现在老师将高锰酸钾放到水中,你们要认真看发生的变化。”教师通过自己的演示和操作,使学生直观地获得相关表象。师:“有什么变化?”生一:“颗粒在杯中逐渐下沉,颗粒的形状渐渐变小,最后直接看不见颗粒。”生二:“颗粒将碰到的水染上紫色,并逐渐扩散,直到将整杯水染上色,最终水的颜色变得均匀。”……通过一系列的直观操作和观察,学生了解了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具体变化,逐渐掌握“溶解”的科学概念,初步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严格遵循先进的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原有的科学经验和认知以及对课堂实践活动的接受程度,在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条件,教师适时地给予引导,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逐渐发现事物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岚.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J].学周刊,2019(31):36.
[2]张蕾.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策略[J].江西教育,2019(1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