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相生,引人入胜

来源 :作文通讯·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t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中国古典诗文最讲究意境,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一般由情景关系构成:情与景浑然天成,则意境生成;情与景格格不入,则毫无意境。
  这里的景是指客观存在的环境、自然风光等。情是指由景生发的思想情绪、志向追求等。离开了审美客体(景),情就无从抒发,不能激起审美主体的思想感情;没有了情,景就变成了死景,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所谓的“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情景相生就是指情与景的关系是相生相融的,景中有情,情中含景,情与景内在统一。
  我们在写作时,可以采用“以景衬人,以人带景”“情随景生,触景生情”“移情于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手法,使文章情景相生,引人入胜。

以景衬人,以人带景


  “以景衬人”是指用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情和心理活动,衬托人物形象。“以人带景”即人亦身处社会环境、自然山水之间,更能凸显景物的特点。
  微选段
  他的目光掠过海面,这才发觉此刻自己有多么孤单。他可以看见黑魆魆的深海里折射出的七色光彩,向前伸展的钓线,还有平静的海面上那不同寻常的波澜。这时,信风把云朵聚拢起来,他向前望去,只见一群野鸭在水面上飞,在天空的映衬下显出清晰的轮廓,一会儿又模糊起来,一会儿又变得清晰,于是他想到,在海上,任何人都不会孤身只影。———海明威《老人与海》
  微赏析
  作者描写了大海上一切动的事物,衬托出老人内心的孤独。这些动态的景物让老人感觉时空不是静止的,聊以慰藉孤单的灵魂。
  微仿作
  终于从梦魇中醒来,漆黑的夜色猝不及防地出现在眼前,浓稠得让人窒息。仿佛无论逃到哪里,都躲不过它的禁锢。侧耳聆听,想寻觅些许人声,却只有几声模糊的汽车轰鸣在这片黑暗中无力地荡漾开……风四处逃窜,连紧闭的窗户的缝隙也不放过。为了躲避这漫天的黑,它把自己撕成一片、一丝、一缕,在所不惜!不料,室内的黑已经浓稠得化不开,它不甘心地嘶鸣着,挣扎着,最终消散无痕,一室凄凉是它来过的证明。我睁大了眼睛望向窗外的三尺天幕,渴望看到温柔的月带着可爱的星星们在天河中游弋。可是,天空只有一片黑暗,也许它们还没准备好,或早已沉没……我无从得知,可还是执着地睁大眼,因为我知道,不久,这一切就会被撕破!听,哗哗哗,行道树们正抖擞着枝叶,在惊慌逃窜的风中努力地挺直脊背。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初中学校何抒凝指导教师金明芸

情随景生,触景生情


  “情随景生,触景生情”是指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触发感情。人一旦受到外界特定情境的触动,本来潜藏于胸的某种思想感情就可能被唤起,然后释放,凝成诗文。“触景生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能够唤起情感活动的客观世界(景),二是创作主体要具备一定的能因客观世界激发出主观感情的心理灵敏度,三是创作主体要有比较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微选段
  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应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了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蕾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宗璞《丁香结》
  微赏析
  宗璞的散文清新优美,内心的感受和体验通过文字自然流露,“丁香”是作者刻意寻找的寄托情思、升华主旨的载体。
  微仿作
  记得老房子前有三棵银杏树,两边的高,中间的矮,搭配起来格外好看。入秋之后,窗外总是树影婆娑,银杏枝随风摇摆,发出“沙沙沙”的响声。
  外公总爱带我下楼玩。银杏早就变成了金黄色,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外公将散落的银杏叶堆起来,让我轻轻地躺在上面。外公很瘦,他站在院中就像第四棵银杏树———挺拔、散发着光芒。我总是看着那纷纷扬扬、打着旋儿落下的银杏叶,它们像蝴蝶,扇动着翅膀,到处散播秋天到来的消息。外公坐在长椅上,跟我讲述那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我们一起吹着舒适的秋风,享受着秋天独有的美好。
  银杏就那样慢慢地落着,忽而旋转,忽而高飞,忽而降落。时间就这样慢慢流淌着,留下的是能使时光定格的美好。
  现在,我们搬离了老房子,外公也永远地离开了。虽然现在的小区也有银杏树,但它们并不发光,只是默默度着日子,随风凋零。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學初中学校吴若熙指导教师蔡奎

移情于景,借景抒情


  “移情于景,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体现在所描写的景物上,使所描写的景物渗透着某种主观感情色彩,从而生成某种意境。文章因此显得含而不露、蕴藉深远。
  “触景生情”与“借景抒情”的区别是:触景生情,情由景引起,同样的景往往唤起类似的情;借景抒情,情感先行,诗人将情注入所描写的景中,不同的情会给景物添加不同的感情色彩。
  微选段
  我闭上眼睛,尽量不去想此刻正在我眼前如火海一般烈焰腾腾的湖面。我不喜欢这样的景象。这时,我心里出奇地平静,我很清楚自己向往的是什么。风声在我的耳边打着呼哨,头顶的树叶也是一片簌簌声。然而,我的脑海里,却出现了昨天傍晚看见的那片宁静安详的湖,出现了那一幅辉煌而略带凄凉的画面……这正是我要寻求的画面。我想,只要我静下心来思索,我的眼前可以出现我曾看见过的任何一种画面。无论是有风时的湖,还是无风时的湖。因为,不管是有风还是无风,湖总是那片湖,它的质量绝不会因为风而发生变异。风不为谁的意愿而来,湖也不想用自己不同的姿态来取悦任何人。所有一切风景之外的联想,都是因我自己的情感和思绪所致。“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宋玉在两千多年前发出的感叹,在现代人心中居然还能产生共鸣。   ———赵丽宏《风啊,你这弹琴的老手》
  微赏析
  风来去无踪,变幻不定,它的到来改变了万物的姿态,却改变不了事物的本质。作者通过比较两种景色,表现了真挚的心灵之声永不变动的信念,这是借景抒情。
  微仿作
  窗前的那些芙蓉树与稀稀疏疏的樱桃树站在一起,或高或低,错落有致。在这寥落的季节,两种树没有什么不同。但在初夏,可就不一样了。
  初夏时节,一片片绿色的叶子密密地交织着,那细细的枝干被深深掩藏住,无论如何也挤不出厚厚的绿色屏障。这个时候,你只有靠近了,才会发现两种树的不同。
  有一天,我正站在窗边,眺望着淡蓝的天空与洁白的云朵,当视线慢慢下移,我不禁呆住了:朵朵芙蓉花正热烈地开放着,粉粉的,似少女两颊的红晕。这夺人眼球的树一下子把樱桃树比下去了。芙蓉树的片片绿叶簇拥着、托起朵朵芙蓉花,那些烂漫又沉稳的花朵,在一波波绿色的海浪中被高高举起。真不愧是成都的市花,它具有与成都同样的性格:热情而不张扬。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初中学校欧阳慧倩指导教师张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指观察和描写客观景物时,把感情融入其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使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抽去感情,孤立写景,文章就会失去灵性与感染力,从而失去生命。单纯写情,离开了景的烘托,行文又会显得突兀、不自然,缺少形象性和含蓄性。唯有心物融合,才能写出意境优美的佳作,即字字写景而处处含情。
  微选段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余秋雨《闲读梧桐》
  微赏析
  读梧桐其实是在读人,梧桐的从容淡泊和大度与“我”“我们”是交融的。微仿作
  这时,我听到了大湖的喘息,大湖在暮色中苏醒了!一切都在暮色中变得朦胧,但我看到大湖正努力地翻身,听到它血液澎湃的声音。湖面上升起白雾,就好像大湖正冒着汗。后来,大湖似乎用尽了力气,一点点安静了,渐渐睡去。
  湖水冒着的热气漫过了树林,漫过了人们冰冻的心,漫过了这座天府之城,它在滾滚涛声中完成了冬与春的交接。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初中学校黄小丫指导教师张燕
  片段一
  冬天,放学回家的路上没有晚霞的陪伴,夜幕早已将房屋和街道吞噬。天上没有星星,也没有郭沫若的“街市”,眼前一片萧条。小区街边的路灯并不明亮,总是忽明忽暗的,平时坐在路边下棋的大爷们也不见了踪影。这样的气氛不禁让我想念起夏日在黄昏里走回家的日子,更想咒骂这可恶的冬天。我调整呼吸,加快了回家的脚步。终于来到楼下看到家中明亮的灯光时,急促乱跳的心渐渐平静下来,我一步步迈向家门,心中不知名的情绪一点点浓烈起来。打开家门,我忍不住冲着厨房里的身影大喊:“妈,我回来了!”
  暮色是太阳为我们点燃的一盏宝莲灯,它为我们驱散孤单和恐惧;而家的灯火是家人为我们点燃的一盏永明灯,会一直温暖我们的心!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初中学校王秀雯指导教师蔡奎
  片段二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你看不清雨丝,但它的确在下。阳光从天边散射出去,蔓延至无尽的天际。黄昏冲淡了乌云,也冲淡了雨。黄昏和雨在这美丽又迷人的季节相遇了。
  不经意间,天空像打翻了墨水瓶,墨汁浸染了半边天。夜幕降临,雨仍在下。随着最后一缕黄昏的逝去,雨丝更不明显了。一盏盏星灯在夜空点亮,天悄悄地晴了。一轮圆月挂上天空,月光皎洁,让满天星辉都黯然失色。
  夜很静很静,静得听不到一丝声音。微风拂过,夹杂着一丝寒意———这是冬天的气息。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初中学校汤宸指导教师金明芸
其他文献
我们的文章从落笔的那一刻起,就自带作者的视角,所以,多数文章都用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或说理的主角,哪怕主人公不是“我”。近年来,网络发帖成了家常便饭,不管是谁,无论怎样的文字,只要不触及“高压线”,基本都可以发表;只要是热门话题,触动多数人的神经,就会有极高的点击率。写作技巧似乎不那么重要了。再加上人们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导致以“我”为视角的文章充斥网络。这种现象也影响了学生,学生的作文里满篇皆
“冲呀!砂锅窗口前已经排满了人啦,不跑就吃不到啦!”“加油!终点就在眼前!”几个身影向着同一个方向绝尘而去,不知情的人还以为出了什么大事。随着上午第四节课的下课铃声响起,前一秒还十分安静的校园瞬间沸腾起来。  在附中,同学们中午、晚上一般都在食堂吃饭。我们的食堂并不大,只有跑得快的同学才不会遭遇排队等待半个多小时才打到饭的“悲剧”。于是出现了全校性的、一日两次的“运动项目”———“跑饭”!  上午
有时候我也不懂你。  秋日的夜晚清冷又萧瑟,厚厚的窗帘没有拉上,银白的月光便朦朦胧胧地泼洒进来。我看了看眼前奋笔疾书的你,我真的不懂你。你手上的作文稿纸撕了又写,写了又撕。我问你,明明可以写熟悉的、大家喜闻乐见的题材,稳稳当当拿个高分,你为什么标新立异呢?你说,这是你真正想写的、想说的话。明知孤芳自赏,但还想再试一次,使它变得完美无缺,即使得不到高分。你把这称为“满腔的少年气”。我默默地看着你,看
“卖爆米花喽,卖爆米花喽”阳光下,一个蹲坐在火炉后的身影正缓慢地摇动机器,制造出简单的美味。  如今,传统爆米花真不多见了,我好奇地凑上去瞧。  做爆米花的师傅头发花白,应该有六十多岁了。他身穿黑色棉衣,戴着磨破的露出指尖的手套,握着漆黑的老式爆米花机把手,一圈又一圈,重复着简单的动作。红色的火苗包裹着爆米花机,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美食正在酝酿。  许久,他终于站起身,麻利地撑开一只麻袋,再抬
我的奶奶,已经年满九十岁了。  去年春节,为了给奶奶过九十大寿,我与父母一同回了老家。  不知是我家独有的传统还是老家的习俗,这种大寿,一定要办得极隆重。我大伯家门前有一块空地,到了大寿那天,充气的拱门、敞亮的舞台、几十张圆桌、一大排煤气灶摆放得满满当当。  一个老人正坐在房子外面的轮椅上,很瘦,肤色苍白,身上盖了很多层毯子。那就是我的奶奶。她年纪太大,几乎听不见声音了。她不怎么说话,脸上没有表情
春和夏都很肉感,特别能喂养视觉。秋和冬,尤其是冬,这两个季节似乎就是用来砥砺精神的。在秋冬,肃杀和酷寒之气里,人似乎只能靠精神而活。  在冬天,人是内敛的、节制的,向内而生。向内而生,就静寂了,就有了禅味和圣人气象了。  所以,秋天宜相思怀远。冬天宜喝茶读卷下棋悟道,还有,就是侍弄书法。  书法应是冬季诞生的,我猜。你看那些线条,好像落光了叶子的树枝,粗粗细细,曲曲折折,或旁逸斜出,或肃穆端严。这
事件回放<<<<  他满头银丝如雪,斜挎着深绿色的布包,身姿笔挺地站在地铁车厢里,腰部挂着的“勿需让座”的LED小牌分外显眼……最近,大连老人刘增盛乘坐地铁的照片引发了全国网友盛赞,被网友亲切地称为“硬核大爷”。  时事鲜评  据报道,刘增盛老人今年76岁,每天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他的身上挂着“勿需让座”的牌子,主要是怕给其他乘客增加负担。他说:“一个老年人,站在年轻人身前,年轻人还得站起来让座…
我从未来过这样大的草原,这里没有游乐设施、没有炊烟袅袅,只有按捺不住的、喷薄而出的生命力。一个个苍翠的山包流水一般漫到地平线尽头,像胸襟宽广的母亲,温柔地容纳了天地万物。厚重而平淡的气息在我身畔静静淌过,我心雀跃,没来由地热爱这样的草原。  从车上下来,草原,是从静谧和微风开始的。没有汽车轰鸣、没有鸟儿喧闹,只听见风轻轻抚过,掀起一道道碧绿的涟漪。小草好像轻叹了一口气,互相依偎抚慰发出沙沙的细微之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作  真实、典型、生动的细节描写源自对生活的观察提炼。以人物描写来说,写作时应“紧贴人物”,撷取与人物身份、个性相一致的细节,就能够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原是凤姐和鸳鸯都要听刘姥姥的笑话,故意都令说错。至王夫人,鸳鸯代说了个,下便该刘姥姥。  刘姥姥道:“我们庄家人闲了,也常会几个人弄这个儿,但不如说的这么好听。少不得我也试一试。”众人都笑道:“容易说的。你只管说
简洁明了是写作的一项基本要求,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的作文越简单越好。该记叙的故事一定要记叙,该描写的人物一定要描写,该抒发的情感一定要抒发,总之一句话,一定要让文章的内容充实起来,让读者感觉越读越有味。否则,只是干巴巴把主要意思表达出来,那作文就会显得很单薄,就会无“血”无“肉”,让读者味同嚼蜡。  题目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个世界上,最疼爱我们的,当属自己的父母了。他们用全部精力和爱心,呵护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