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大学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大学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加入WTO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全球化的竞争浪潮之中。这样,大学不仅要面临国内同行的竞争,而且要面临国外大学的挑战。就目前来讲,由于我国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我们的人才培养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创新人才的严重缺乏,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以至教育和学校发展,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重要制约因素。人才特别是有创新能力人才不仅呈数量上严重不足,在质量上也存在不少问题。
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人才是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的关键性因素,是大学发展战略选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大学竞争力的关键要素。21世纪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知识经济逐步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这不仅要求我们提高国民素质和加快培养各类专门人才,而且要求培养能够创造和开拓新思想、新成果、新领域,对社会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创新人才。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正在演化为人才和国民素质竞争,而且新一轮国际竞争焦点,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在具有科学、技术竞争力和高文化素质的人才身上。大学肩负着培养各个领域创新人才的重任,是保障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保障自己在国际、国内竞争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且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
一、学校管理体制应以人为本,树立高效、快捷的服务意识
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在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大学组织法》之后,由原先的校系两级改成了校院系三级。目前,我国大学基本上都采用了这种校设院系三级式的管理体制。这样的管理比较有利于校方的管理,即有利于信息的下达,但它不利于信息的上传和反馈。因为,学生与学校的交流渠道是这样的:学生系—学院—学校。学生和学校之间隔着两层,而渠道的层次越多,就越难保证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及时性。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校理应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需要。而这种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显然不利于学生与学校的协调发展。可喜的是,目前很多高校已经设立了“校长信箱”“院长信箱”“校园论坛”等,方便学生与学校的直接交流。这些都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二、教学模式也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创新培养
我国自古以来就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记笔记,很少有讨论课或研讨会这样的教学互动。考试方式也以笔试为主,教师规定范围,学生死记硬背,缺少灵活性。这种以教师为主的学生被动式教学模式,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上课只是笔记,考试只是考记忆,学起来没动力。于是,很多同学选择不上课,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厌学情绪。如此下去,高等教育的发展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因此,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须改革。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的中心必须转移到学生上去,把学生被动式教育转变成学生主动式学习。为此,教师在设计课的时候要多下功夫;让学生认真观察,主动思考,不断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为走向社会找到切入点;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提高多方面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出具有新面貌的新时代的知识分
子,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培养学生既要注重全面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又要培养个性,弘扬人的主体价值
纵观古今中外教育史,不难发现,对教育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一种是以孔子、纳托普、凯兴斯坦纳等人为代表的,他们主张根据社会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受教育者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材料,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社会化,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公民;一种是以卢梭、赫尔巴特等人为代表的,他们主张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来确定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有用的人,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个性。
以上两种主张,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不免片面化。现代学校教育目的的应该是双元的,既要注重人的个性培养,弘扬人的主体价值,又要促进人的不断社会化,培育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追求教育的真本,就是追求教育这两种功能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追求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完美统一。
21世纪将是一个充分尊重和发挥个性,以人为本的时代。高等教育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必然要求。以人为本的核心和要旨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1.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前提。对于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应着重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和信息素质教育。由于大多数学生很难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的环境变化,人际交往经验不足,对前途一片渺茫等原因,致使很多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感情脆弱,在自我认识上,又极易走向以自我为中心的误区。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信息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助力。信息素质是人们在信息认知、获取、利用、交流等方面所具备的比较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一种基本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它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是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知识和信息更新的速度非常快,要适应信息时代的环境,就必须加强信息素质教育,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目的。
3.人文教育的全面发展的支撑。21世纪是新的综合世纪,认识世界的重大发现和改造世界的重大成果,都将是自然人文结合。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理工轻人文的观念,极不利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加强人文教育,有利于大学生领悟人文的科学内涵、陶冶情操,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
4.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没有创造性。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没有个性发展就不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没有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也是一种不健康的发展。高等教育必须从标准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必须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鼓励创新,在规范要求的同时发展个性。
在当代,有个性的人才,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意识包括:自强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反思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培养学生既要注重能力与创新,又要注重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创新的人需有智慧和能力,更要有高尚的品格。
1.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操。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爱国是最根深久远的传统美德。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操,就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感,这是爱国情操的核心;具有爱国情感,还要有坚定的爱国行为,这是爱国情操的归宿。
2.具有正确的人生观。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必须做到: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才能自觉地而不是盲目地顺应历史潮流,合理地安排人生;才能正确认识和摆正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才能正确地看待人生道路上的各种矛盾,不至于被眼花缭乱的社会和人生现象所迷惑。第二,要坚持在实践中自觉磨炼,积极投身于各种实践生活,并注意在实践中磨炼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第三,要时时以榜样的力量来激励自己。第四,要严格解剖自己,自我教育、自我批评,时常检查自己的言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具有奉献精神。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要成为有奉献精神的人,首先,要为社会多做好事。主动关心人、帮助人,热心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其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4.具有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客观性和求实性,二是追求真理,三是推崇理性,四是不断发现和创新。要成为一个具有科学精神的人,就应做到:第一,要崇实尚新。第二,要崇理求真。
5.具有环保观念。环境的恶化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活,环境保护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要从小树立生态意识和环境观念,从我做起,共同努力。为此,要做到自觉树立以爱护环境为荣、破坏环境为耻的环境意识,从小事做起,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其次,要树立环境法制观念。自觉遵守国家有关法规,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的行动,再次,要养成节约资源的习惯。
6.具有健全人格。要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就必须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为此,要做到:第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心胸开阔,善解人意,悦纳自己也悦纳别人;第二,要有理性的心态,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善于控制自己,喜怒哀乐适可而止,情绪反应要适中;第三,要合理、充分地运用个人的能力,善于引发自己的成就动机,并把这种动机和个人的能力相结合,从而产生更大的创造力。
21世纪将是一个充分尊重和发挥个性,以人为本的时代,而以人为本的核心和要旨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全面素质的提高,创新必不可少。以人为本,培养创新人才,高等教育自然首当其冲。
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人才是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的关键性因素,是大学发展战略选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大学竞争力的关键要素。21世纪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知识经济逐步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这不仅要求我们提高国民素质和加快培养各类专门人才,而且要求培养能够创造和开拓新思想、新成果、新领域,对社会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创新人才。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正在演化为人才和国民素质竞争,而且新一轮国际竞争焦点,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在具有科学、技术竞争力和高文化素质的人才身上。大学肩负着培养各个领域创新人才的重任,是保障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保障自己在国际、国内竞争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且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
一、学校管理体制应以人为本,树立高效、快捷的服务意识
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在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大学组织法》之后,由原先的校系两级改成了校院系三级。目前,我国大学基本上都采用了这种校设院系三级式的管理体制。这样的管理比较有利于校方的管理,即有利于信息的下达,但它不利于信息的上传和反馈。因为,学生与学校的交流渠道是这样的:学生系—学院—学校。学生和学校之间隔着两层,而渠道的层次越多,就越难保证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及时性。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校理应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需要。而这种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显然不利于学生与学校的协调发展。可喜的是,目前很多高校已经设立了“校长信箱”“院长信箱”“校园论坛”等,方便学生与学校的直接交流。这些都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二、教学模式也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创新培养
我国自古以来就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记笔记,很少有讨论课或研讨会这样的教学互动。考试方式也以笔试为主,教师规定范围,学生死记硬背,缺少灵活性。这种以教师为主的学生被动式教学模式,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上课只是笔记,考试只是考记忆,学起来没动力。于是,很多同学选择不上课,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厌学情绪。如此下去,高等教育的发展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因此,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须改革。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的中心必须转移到学生上去,把学生被动式教育转变成学生主动式学习。为此,教师在设计课的时候要多下功夫;让学生认真观察,主动思考,不断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为走向社会找到切入点;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提高多方面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出具有新面貌的新时代的知识分
子,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培养学生既要注重全面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又要培养个性,弘扬人的主体价值
纵观古今中外教育史,不难发现,对教育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一种是以孔子、纳托普、凯兴斯坦纳等人为代表的,他们主张根据社会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受教育者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材料,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社会化,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公民;一种是以卢梭、赫尔巴特等人为代表的,他们主张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来确定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有用的人,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个性。
以上两种主张,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不免片面化。现代学校教育目的的应该是双元的,既要注重人的个性培养,弘扬人的主体价值,又要促进人的不断社会化,培育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追求教育的真本,就是追求教育这两种功能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追求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完美统一。
21世纪将是一个充分尊重和发挥个性,以人为本的时代。高等教育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必然要求。以人为本的核心和要旨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1.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前提。对于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应着重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和信息素质教育。由于大多数学生很难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的环境变化,人际交往经验不足,对前途一片渺茫等原因,致使很多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感情脆弱,在自我认识上,又极易走向以自我为中心的误区。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信息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助力。信息素质是人们在信息认知、获取、利用、交流等方面所具备的比较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一种基本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它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是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知识和信息更新的速度非常快,要适应信息时代的环境,就必须加强信息素质教育,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目的。
3.人文教育的全面发展的支撑。21世纪是新的综合世纪,认识世界的重大发现和改造世界的重大成果,都将是自然人文结合。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理工轻人文的观念,极不利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加强人文教育,有利于大学生领悟人文的科学内涵、陶冶情操,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
4.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没有创造性。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没有个性发展就不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没有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也是一种不健康的发展。高等教育必须从标准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必须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鼓励创新,在规范要求的同时发展个性。
在当代,有个性的人才,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意识包括:自强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反思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培养学生既要注重能力与创新,又要注重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创新的人需有智慧和能力,更要有高尚的品格。
1.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操。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爱国是最根深久远的传统美德。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操,就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感,这是爱国情操的核心;具有爱国情感,还要有坚定的爱国行为,这是爱国情操的归宿。
2.具有正确的人生观。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必须做到: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才能自觉地而不是盲目地顺应历史潮流,合理地安排人生;才能正确认识和摆正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才能正确地看待人生道路上的各种矛盾,不至于被眼花缭乱的社会和人生现象所迷惑。第二,要坚持在实践中自觉磨炼,积极投身于各种实践生活,并注意在实践中磨炼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第三,要时时以榜样的力量来激励自己。第四,要严格解剖自己,自我教育、自我批评,时常检查自己的言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具有奉献精神。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要成为有奉献精神的人,首先,要为社会多做好事。主动关心人、帮助人,热心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其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4.具有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客观性和求实性,二是追求真理,三是推崇理性,四是不断发现和创新。要成为一个具有科学精神的人,就应做到:第一,要崇实尚新。第二,要崇理求真。
5.具有环保观念。环境的恶化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活,环境保护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要从小树立生态意识和环境观念,从我做起,共同努力。为此,要做到自觉树立以爱护环境为荣、破坏环境为耻的环境意识,从小事做起,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其次,要树立环境法制观念。自觉遵守国家有关法规,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的行动,再次,要养成节约资源的习惯。
6.具有健全人格。要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就必须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为此,要做到:第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心胸开阔,善解人意,悦纳自己也悦纳别人;第二,要有理性的心态,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善于控制自己,喜怒哀乐适可而止,情绪反应要适中;第三,要合理、充分地运用个人的能力,善于引发自己的成就动机,并把这种动机和个人的能力相结合,从而产生更大的创造力。
21世纪将是一个充分尊重和发挥个性,以人为本的时代,而以人为本的核心和要旨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全面素质的提高,创新必不可少。以人为本,培养创新人才,高等教育自然首当其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