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档案编纂具有社会性特征
从事档案编纂工作的主体是档案工作人员。档案编纂人员是以社会公众代表的身份参与档案信息的加工、创作活动的。因此,编纂主体在档案信息的选择过程中,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或社会个体的价值观作为判断、使用档案信息的标准,更不能庸俗地迎合某些社会思潮,而应该以广大社会公众对文化的需求、原始文件信息传播的难易程度等社会价值为标准来选择档案信息,把握档案编纂主体的社会性,有助于让编纂主体树立社会责任感,增强政治敏锐性,提高自身素质,防止在选择档案信息的文化方向时,因主观因素而出现偏差。
2 档案编纂具有从属性特征
首先,档案编纂要从属于党和国家的意志,为党和国家生存与发展总结历史经验。其次,它从属于社会公众,为公众服务是编纂工作的宗旨和目的。档案编纂的从属性决定了它如果脱离了社会和公众,就不可能被广大群众所认可,就丧失了存在的基础,而档案编纂工作只有适应社会公众需要才能发展繁荣。档案编纂信息的价值最终是要由社会公众来认可的,档案编纂人员只有贴近社会、贴近公众、贴近实际,才能创造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档案编纂信息和文化产品。
3 档案编纂具有相对自主性特征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一种文化信息的理解和接受,往往习惯于根据自身实践经历、认识能力、心理感受等来判断其优劣。由于产生的主观反映不同,档案编纂人员从档案信息中选择材料时,也难免要受自身主观意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制约。即便是水平很高的档案编纂人员,也会受到一些行业潜规则或范式方法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定向因素,这些因素将给档案编纂人员在文化发展创新方面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尽管我们不希望带来负面影响,但实际上编纂人员在选择某一档案信息时,都要或多或少地受到自身主观意识的制约,由于个人价值观和素质的差异,可能会导致某些珍贵档案信息被编纂人员自觉不自觉地予以剔除或误解的情况发生。为此,一方面我们要承认编纂人员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当这种主观性与档案编纂的基本原则、社会公众需求相违背时,要坚决予以克服,使其负面影响限制到最低程度。
4 档案编纂富有时效性特征
档案编纂是档案动态管理中的一个过程。它是否有价值及价值的大小也与时间密切相关。许多档案信息在恰当的时机选出就有价值,错过了时机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有的档案信息在这个时间内的价值就很大:错过这个时机其价值就会大大降低。这一点尤其表现在档案文献中的科技信息、经济信息、决策信息和社会动态信息方面,其社会价值和效应与时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此外,公众对档案信息内容的需求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如公众对档案信息的喜好、期望、习惯等,都会随着思想观念、社会风尚、经济水平以及个人年龄、素质的转变而表现出不同的需求,因而,档案编纂信息是否具有时效性,直接影响着档案信息产品的价值和社会效果。
5 档案编纂具有系统性特征
档案编纂是一项满足多方面需求,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系统工程。这反映了公众对档案信息日益多样化的客观要求,为了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档案编纂必须根据不同公众的需要,遵循“系统管理,统一分类,有效利用”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编纂活动。显然,档案编纂得越系统,类型越丰富,利用就越有效,就越容易开发出档案的内在信息价值,此外,档案编纂不能片面强调原始性,或只满足少数公众的档案信息需求,而忽视了广大公众对档案信息编纂多类型、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档案编纂工作应根据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状况和社会文化发展趋势以及当地实际情况,按照不同要求和标准,编纂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档案信息成果,以便于全体社会公众吸收和利用。
6 档案编纂具有实用性特征
利用是档案编纂成果实现其价值的最根本目的和途径。编纂成果能否发挥重要的参考作用和服务作用,主要取决于所编纂的档案信息是否具有实际利用的价值。档案编纂社会价值和效应,只有在满足公众社会活动的需要中才能得以实现。特别是在全面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大环境下,档案编纂工作一定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档案编纂成果在创新文化、传播知识、社会教育、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实用功能。通过自身功能的发挥,赢得全社会对档案编纂工作的重视和认可。
(作者单位:开封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从事档案编纂工作的主体是档案工作人员。档案编纂人员是以社会公众代表的身份参与档案信息的加工、创作活动的。因此,编纂主体在档案信息的选择过程中,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或社会个体的价值观作为判断、使用档案信息的标准,更不能庸俗地迎合某些社会思潮,而应该以广大社会公众对文化的需求、原始文件信息传播的难易程度等社会价值为标准来选择档案信息,把握档案编纂主体的社会性,有助于让编纂主体树立社会责任感,增强政治敏锐性,提高自身素质,防止在选择档案信息的文化方向时,因主观因素而出现偏差。
2 档案编纂具有从属性特征
首先,档案编纂要从属于党和国家的意志,为党和国家生存与发展总结历史经验。其次,它从属于社会公众,为公众服务是编纂工作的宗旨和目的。档案编纂的从属性决定了它如果脱离了社会和公众,就不可能被广大群众所认可,就丧失了存在的基础,而档案编纂工作只有适应社会公众需要才能发展繁荣。档案编纂信息的价值最终是要由社会公众来认可的,档案编纂人员只有贴近社会、贴近公众、贴近实际,才能创造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档案编纂信息和文化产品。
3 档案编纂具有相对自主性特征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一种文化信息的理解和接受,往往习惯于根据自身实践经历、认识能力、心理感受等来判断其优劣。由于产生的主观反映不同,档案编纂人员从档案信息中选择材料时,也难免要受自身主观意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制约。即便是水平很高的档案编纂人员,也会受到一些行业潜规则或范式方法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定向因素,这些因素将给档案编纂人员在文化发展创新方面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尽管我们不希望带来负面影响,但实际上编纂人员在选择某一档案信息时,都要或多或少地受到自身主观意识的制约,由于个人价值观和素质的差异,可能会导致某些珍贵档案信息被编纂人员自觉不自觉地予以剔除或误解的情况发生。为此,一方面我们要承认编纂人员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当这种主观性与档案编纂的基本原则、社会公众需求相违背时,要坚决予以克服,使其负面影响限制到最低程度。
4 档案编纂富有时效性特征
档案编纂是档案动态管理中的一个过程。它是否有价值及价值的大小也与时间密切相关。许多档案信息在恰当的时机选出就有价值,错过了时机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有的档案信息在这个时间内的价值就很大:错过这个时机其价值就会大大降低。这一点尤其表现在档案文献中的科技信息、经济信息、决策信息和社会动态信息方面,其社会价值和效应与时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此外,公众对档案信息内容的需求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如公众对档案信息的喜好、期望、习惯等,都会随着思想观念、社会风尚、经济水平以及个人年龄、素质的转变而表现出不同的需求,因而,档案编纂信息是否具有时效性,直接影响着档案信息产品的价值和社会效果。
5 档案编纂具有系统性特征
档案编纂是一项满足多方面需求,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系统工程。这反映了公众对档案信息日益多样化的客观要求,为了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档案编纂必须根据不同公众的需要,遵循“系统管理,统一分类,有效利用”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编纂活动。显然,档案编纂得越系统,类型越丰富,利用就越有效,就越容易开发出档案的内在信息价值,此外,档案编纂不能片面强调原始性,或只满足少数公众的档案信息需求,而忽视了广大公众对档案信息编纂多类型、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档案编纂工作应根据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状况和社会文化发展趋势以及当地实际情况,按照不同要求和标准,编纂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档案信息成果,以便于全体社会公众吸收和利用。
6 档案编纂具有实用性特征
利用是档案编纂成果实现其价值的最根本目的和途径。编纂成果能否发挥重要的参考作用和服务作用,主要取决于所编纂的档案信息是否具有实际利用的价值。档案编纂社会价值和效应,只有在满足公众社会活动的需要中才能得以实现。特别是在全面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大环境下,档案编纂工作一定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档案编纂成果在创新文化、传播知识、社会教育、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实用功能。通过自身功能的发挥,赢得全社会对档案编纂工作的重视和认可。
(作者单位:开封市田家炳实验中学)